專注水産适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1)瘦水:水體淡綠色或清澈見底
透明度在50cm以上,清澈見底,水中浮遊生物種類和數量都很少,有時出現使魚類難以消化的藻類,俗稱“瘦水”。
這樣的水體适合觀賞、娛樂和作為飲用水水源,但不适宜養殖生産,養殖上一般增加施肥投餌來改善其水質。
(2)嫩水:矽藻等
水體茶褐色或綠豆色,水中溶氧豐富,透明度在25 cm~40 cm之間,俗稱“嫩水”。
水體浮遊植物種類較多,以矽藻門、綠藻門藻類為主,易被魚類攝取,而且,矽藻是許多水生動物及其幼體的優質餌料,矽藻大量繁殖時,水色呈黃褐色,該種水色是養殖的上好水色。
需要注意的是矽藻對水體變化的适應能力弱,當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矽藻就會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變化。且這種水色對于養殖和觀賞娛樂場所都是較好的水質表征。
(3)老水:綠藻
綠藻繁殖較多時水色呈鮮綠色,綠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淨化水體的作用;綠藻對水環境的變化适應性較強,以綠藻為主的前期水體是較穩定的,是養殖者所期望的水色。
但是,如果以綠藻為主的後期水體則會産生浮遊生物過量繁殖,水色太綠(如黃綠色、藍綠色、墨綠色、灰色或混黃色,渾濁),導緻透明度下降(在20~25 cm之間)。
黃綠水中藻類主要以綠藻門藻類為主,如小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類。
黑綠水出現在天氣較熱時的水體下風處,其藻類數量較多,以裸藻門的藻類(如雙鞭藻、棘刺囊裸藻等)為主。
如果水體優勢種群是不易被魚類攝食利用的藻類,對養殖不利,說明水色已老,這種水俗稱“老水”。
需要及時換水、加注新水或者用氯制劑全池潑灑來控制池水中綠藻的數量。此水質若不及時注水、換水,會因缺氧變壞;部分藻類的死亡分解使水體散發異味,影響水體的質量。這樣的水體需要不斷補充新水,一般每周沖水一次,以改善水質。
(4)水質老化:藍藻
當水溫升高時,在水體四周(尤其在下風處)的水面上浮有一層翠綠色的浮膜,水體透明度低。此種顔色的水體中常常含有大量的藍藻(主要種類為銅綠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藻類)和綠藻(主要是衣藻),該水色是水質老化的标志。
藍藻水中的老化藻類會大量死亡并向水體釋放有毒物質,麻痹魚類的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時還會造成魚類死亡。
所以,當發現水體這種水色後,應立即用硫酸銅(使池水的硫酸銅濃度達到0.5 ppm)等滅藻藥物化水後全池潑灑或根據實際情況在下風處用硫酸銅(使池水的硫酸銅濃度達到0.7 ppm)等滅藻藥物化水後半池潑灑來殺死這些藻類,并将底層池水抽出,以免對魚類造成危害。
(5)壞水:甲藻等
水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紅棕色,褐色甚至黑色,具有腥臭味,且藻類在水中分布不均勻,出現的藍綠色或綠色的雲層及塊狀、絲狀現象,即為“水華”;這是水質惡化的象征,俗稱“壞水”。
這類水體含有大量甲藻門、藍藻門的藻類,如裸甲藻、多甲藻、微囊藻等。
甲藻大量繁殖時水色呈醬油色,水體透明度減小,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質變壞的标志。如不馬上換水,容易引起泛塘事故,造成魚類死亡。
(6)灰白色水
藻類大多被浮遊動物當作餌料攝食,水體中浮遊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桡足類等)數量較多,當浮遊動物的繁殖達到較高密度時會與魚類競争氧氣,引起魚類浮頭,同時還影響魚類的正常攝食與生長,應該想辦法控制或者清除。
金藻、矽藻、隐藻和甲藻的細胞呈褐色或褐綠色,水色幾乎是褐色、褐綠色或褐青色。
藍藻、綠藻、裸藻的細胞呈綠色,其水色接近綠色。
但不能因此簡單地認為水色和藻類類群間具有必然的對應關系,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首先,同一門藻類在色素組成上雖然有其共性,但還有特殊情況,如:
藍藻門種類一般呈藍綠或灰綠,而有些種類(如顫藻、席藻中的某些種類)因含較多的胡蘿b素、葉黃素和藻紅素而使細胞呈黃褐、紅褐和紫色等顔色。
(藍藻)
裸藻通常呈綠色,但血紅裸藻細胞内有大量血紅素而呈紅褐色;也有些藻類因具囊殼被甲,使水呈現其殼、甲的顔色。
(裸藻)
此外,同一種藻的色素組成可以因生活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特别是藍藻和綠藻當種群的增長達到指數增長末期時,常因養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他環境變化而使細胞出現“老化”現象,這時葉綠素減少而類胡蘿b素和葉黃素增多,使藻體發黃呈褐色。
各種藻類對光照條件的适應而改變顔色的現象更是廣泛存在。因此判斷水色不僅要根據不同藻類種類和顔色,且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劉文俊 2017-07-07)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漁人劉文俊。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