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号稱“癌中之王”,其惡性程度非常高,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肝癌的死亡率排第二。晚期肝癌患者中,肝癌伴有門靜脈主幹癌為常見表現,平均生存時間隻有半年左右。
可就在前不久,一名肝癌合并門靜脈主幹癌栓并術後生存16年的患者,在二次肝癌手術後,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院士送上了紀念匾。“踏進診室,董院長就認出我來了。沒想到16年不見,他依然記得我。”馬先生激動地說道,“相隔16年的兩次肝癌手術,董院長給了我‘兩次新生’。”
董家鴻(中)進行手術(攝/胡詠喆)
2006年,貴州的馬先生被查出右肝巨塊型肝癌伴門靜脈主幹癌栓,當地醫生告訴他已屬肝癌晚期,無法手術。不甘于這個“常規判決”,在多方打聽後,馬先生抱着最後的希望,找到當時在重慶西南醫院工作的董家鴻教授。經過仔細評估,董家鴻為馬先生進行了右半肝切除、聯合門靜脈取栓,并放置了門靜脈化療泵。術後馬先生恢複順利,正常生活延續了16年。
“第一次術前,董院長在各個方面都考慮得非常細緻,擔心術後門靜脈栓脫落,他做了好幾版方案,每次都會和我及家人進行詳細的溝通讨論。”馬先生說。“今年初被發現有左肝癌竈後,我第一時間想到了董院長。”在網上查到董家鴻已經來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工作,馬先生和家人立刻收拾行李,趕最早的飛機來京。
術前,在董家鴻指導下,主任醫師楊世忠按照“精準外科”理念,為馬先生進行了精确的術前評估:在第一次手術切除右半肝後,這次手術還需切除一部分左肝,術中需要精确界定腫瘤範圍,同時要避免因為剩餘肝髒體積太小而發生肝衰竭。“上次右肝切除後,左肝向原右肝的方向生長,肝門産生了轉位,極大地增加了本次手術的難度。”楊世忠說。最終,基于肝體積計算、肝彈性檢測、肝髒儲備功能評估等檢查,并運用計算機輔助手術規劃,團隊為馬先生制訂了完備的手術方案。
楊世忠(左一)術後查房
手術由董家鴻主刀,團隊醫師楊世忠、公磊等助手配合。董家鴻首先小心取出16年前第一次手術放置的的門靜脈化療泵,然後仔細将第一次手術造成的黏連進行分離,将腫瘤和肝門清晰顯露出來,并按照術前規劃,在術中超聲引導下,界定左肝切除範圍,進行肝實質離斷,手術順利結束。術中出血量少,術後恢複也非常順利。
“第一次術後,董院長的團隊一直對我的病情進行随訪。這次住院後,術前的問診和檢查具體到每一個細節,緩解了我的焦慮情緒。”出院前,馬先生難掩激動,和家人一同專門為董家鴻團隊送上了紀念匾,“感謝董院長又一次挽救我的生命!他的為人親和、醫者仁心與精益求精的技術,為肝癌患者帶來了更多希望!”
出院前患者特意與董家鴻道别
近年來,在靶向和免疫治療的突破性進展下,通過清華長庚的整合式肝膽胰中心和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肝癌患者得到了一站式診療,許多晚期肝癌患者經過轉化治療,獲外科手術的機會。基于董家鴻創立的“精準外科範式”,緻力于“攻克肝癌”的夢想,誕生更多“馬先生的故事”,清華長庚正在路上。
文章 宣傳中心 于悅超
排版 宣傳中心 南子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