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通過以上探讨,我們已然籠統地了解到人生境界有高有低,以及境界的高低隻與人生智慧的高低有關,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生的境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通過以上探讨,我們已然籠統地了解到人生境界有高有低,以及境界的高低隻與人生智慧的高低有關。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定想知道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具體說來都有哪些層次,我們自己又處于哪種層次,以及我們将來應該追求怎樣的層次。
有關人生境界層次的劃分,不同的人生思想體系會有不同的劃分,比如佛道兩教都各自有令常人難以領略,并感到非常高深莫測、逐級而升的修煉境界。
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似乎需要更普遍适用的劃分。
這裡向大家推薦的是中國哲學泰鬥馮友蘭先生對“人生境界”的總結與歸納。
原文摘要如下:
就存在說,有一公共的世界。但因人對之有不同的覺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對于各個人亦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在公共的世界中,各個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嚴格地說,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為四種: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才或順習的。此所謂順才,其意義即是普通所謂率性。
我們于上章說,我們稱邏輯上的性為性,稱生物學上的性為才。普通所謂率性之性,正是說,人的生物學上性。所以我們不說率性,而說順才。
所謂順習之習,可以是一個人的個人習慣,亦可以是一社會的習俗。
有此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莫知其然而然”。不著不察,終身由之。
朱子說:“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
此境界中,亦不限于隻能做價值甚低的事的人。在學問藝術方面,能創作的人,在道德事功方面,能做“驚天地泣鬼神”的事的人,也不乏其人。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
所謂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凡動物的行為,都是為他自己的利的。
“功利”的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産,或是求發展他自己的事業,或是求增進他自己的榮譽。
他于有此種種行為時,他了解這種行為是怎麼一回事,并且自覺他是有此行為。
在此境界中的人的行為,事實上亦可是與他人亦有利,且可有大利的。
如始皇漢武所做的事業,有許多可以說是功在天下,利在萬世。但他們所以做這些事業是為他們自己的利的。所以他們都是蓋世英雄,但境界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
義與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
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的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人必于所謂“全”中,始能依其性發展。社會與個人,并不是對立的。
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與”、“貢獻”時,其目的亦是“占有”、“取”。
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占有”時,其目的亦是在“與”和“貢獻”。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種境界中,其行為是“事天”的。
在此種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于之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展,始能盡性。
在此種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高一層的覺解。
此即是說,他已完全知性,因其知天。
他已知天,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會的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
不但對于社會,人應有所貢獻;即對于宇宙,人亦應有所貢獻。
人不但應在社會中,堂堂地做一個人;亦應于宇宙間,堂堂地做一個人。
人的行為,不僅與社會有幹系,而且與宇宙有幹系。
他覺解人雖隻有七尺之軀,但可以“與天地參”;雖上壽不過百年,而可以“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