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今江西省奉新縣)人,宋應星的著作和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的不同學科,而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近日某節目給晚年的宋先生留上了辮子頭
在近日一檔綜藝節目中,節目組影視化的安排了宋應星先生和袁隆平先生兩位科學家跨越古今的握手,然而就是這一充滿尊敬又具有夢幻的一幕,卻引發了廣大網友的争議,很多人認為宋先生的天工開物成書于明代,而本人也拒不仕清,從此歸隐山林。而節目組的影視形象卻安排了辮子頭,這是對宋先生的不尊重,而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認為宋先生有二十多年的晚年生活是在清初,節目組影視化的是老年形象,留下辮子完全就是實事求是。
其實留着辮子也沒問題對于宋應星先生是否剃發其實并不得而知,但明清交替時期的文人剃發後都是戴巾的,一來安慰自己已然剃發,遮掩沒有頭發,二來漢文化對于帽子是很講究的,成人即為冠禮。如若宋先生剃發也大抵如此,而節目組影視化形象卻并沒有考究。
清代的鄉紳戴不了冠,所以後來慢慢開始流行戴六合一統帽。
六合一統帽,民間俗稱瓜皮帽
在明代就已經開始普遍穿戴
而和宋應星一樣處于明清交替時期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畫像皆是戴頭巾,易服滿裝,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已然剃發
顧炎武畫像
黃宗羲畫像
而部分對于節目組宋應星影視形象持贊同觀點的評論
如上評論一樣,大部分評論陷入了剃與不剃,留與不留的的争論,而沒有耐心去考究明清交替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樣貌,也沒有去考究清初的發飾。衆所周知,清軍入關後兩度發布剃發令,而當時的發型是如何的呢?
《榕城紀聞》雲:“剃發,隻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清稗類鈔》之“容止類”、“發作金錢式”條雲:“董志學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饬守令禮請缙紳子弟及舉貢監生飲宴。酒酣,起而言曰:‘當朝重剃發,式當如金錢,請脫帽驗之。’因盡去其帽,則皆略去鬓發,餘頂結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餘悉系之于獄。”
很明顯,按史料來講,清初剃發為金錢鼠尾,上面的兩段評論可以說是站不住腳的,既不實事求是,也不造型嚴格。
而到清晚期有影像可以記錄時,可以看出發型已向影視劇中的陰陽頭靠攏,但明顯剃的更多。
讓我們再來看下一個評論
對于這個評論筆者是持部分贊同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是宋應星先生歸隐山林後就基本與世隔絕了,連去世的時間都是估算的
“史書沒有明确記載宋應星的去世日期,然而據《宋應星評傳》作者潘吉星估計,宋應星約在1666年辭世”
而在山野間或許宋先生依舊是服冠如舊也未可知呢。
節目組宣傳古今兩位名士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如若在宋應星先生的影視化形象上衣冠如舊,或者如顧炎武等一樣頭戴頭巾或許就能少了些許争議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