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柳鋼集團發展趨勢

柳鋼集團發展趨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8 18:02:48

導語:15年前,走進意大利的鋼廠,陸兆剛第一次知道,原來髒活、累活、危活都可以交給機器。國外的工人在空調房吹着空調、看着監控,按着按鈕操縱設備,眉眼神情中皆是自如。

柳州北郊,距市中心10公裡,螺蛳粉的味道逐漸消散,穿過刻着“柳鋼”二字的黑色巨石,是一個13平方公裡的鋼鐵世界。

柳鋼集團發展趨勢(一個鋼鐵廠長的10年實驗)1

柳鋼集團辦公大樓

上世紀50年代末,為響應黨中央号召,兩萬多建設者在茫茫荒原上建起被譽為“壯鄉明珠”的十裡鋼城。

63年過去,這座鋼城已成為廣西經濟重要支柱。每天,上萬噸鋼材搭載輪船、汽車、火車運往世界各地。

逃離

「前五年,每天都有人想着離開」

身為鋼二代,陸兆剛對這一切無比熟悉。父母是柳鋼最早的煉鋼工人,他從小就目睹他們在鋼花四濺的煉鋼爐下汗流浃背地工作。鋼廠全年無休,24小時都要有人把守,即便是休息也要時刻待命。

“高危”、“苦”、“累”,陸兆剛的大學同學對鋼廠沒有好印象,覺得“對人不夠尊重”。

2000年,22歲的陸兆剛大學畢業,一心想着去高科技和輕工業公司。父母的鋼廠情節讓他回到鋼廠“要繼續為鋼廠服務”,拗不過家人,他進入了柳鋼中闆廠,成為維護電氣設備的基層電工,從最基層的接線活開始了職業生涯。

他學的是自動化,想發揮所長,用技術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但那會兒的鋼廠,人更多是繞着機器轉。設備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大部分要靠人手動操作,機器24小時連軸轉,人也一刻不停歇。

柳鋼集團發展趨勢(一個鋼鐵廠長的10年實驗)2

“傻、大、笨、粗”。 陸兆剛形容之前的生産方式。

老産線環境惡劣,轟鳴聲下,灰塵、機油、鋼水四濺。陸兆剛上班第一周碰上設備檢修,每天下班隻剩下眼睛是白的。

“前五年,每天都有人想着離開”。礙于家人,他隻能在車間一個雜物房裡搭建實驗室,默默鑽研技術。

2005年,柳鋼向高質量生産邁進,急需各方面人才。陸兆剛競聘成為技術主管,負責柳鋼邁向高自動化産線的第一個項目。廠裡從英國進口了一條熱軋生産線,引發了全廠圍觀,畢竟這是柳鋼曆史上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産線。

技術主管要負責整條産線設備的安裝、機器校準、調試和故障分析。因為對自動化設備不熟悉,光調試就有三四十号人,為了調整參數,大家三天三夜不休息,困了就睡在設備的包裝皮上。

幾個月後,柳鋼的第一個高品質鋼卷出爐。廠裡把這卷熱軋裱裝起來,中間寫着英文縮寫“RZ”,放在熱軋廠房前。

每次經過,陸兆剛總是忍不住感慨:“當年真是一切都是土土的。”土歸土,但接觸自動化設備後,他想逃的心思算是平息了一些。

壓抑

「那幾年人更像個機器,被更大的機器管着。」

熱軋項目成功達産後,陸兆剛作為技術骨幹負責冷軋廠的籌備。冷軋廠配置的是全柳鋼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設備,承擔着生産最高精度鋼卷的責任。

為了吸取國外先進經驗,柳鋼選派陸兆剛和廠裡的技術人員去意大利培訓。接觸到業界天花闆,他才知道原來髒活、累活、危活都可以交給機器,國外的工人在空調房吹着空調、看着監控,按着按鈕操縱設備,眉眼神情中皆是自如。

陸兆剛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什麼時候我們廠裡也能這樣。“他感慨,“生活也要一樣。”

五年電工生涯,他深知一線工人的艱辛。

冷軋廠作為柳鋼品質最高的産線,對鋼卷性能和生産環境都有極為嚴苛的要求。僅就外觀而言,一卷鋼常規一千米,薄款兩千米,連一厘米劃痕都不能有。冷軋廠的地闆要幹淨得幾乎能映出人來,重要設備諸如軋機、爐台等更是不能有一根頭發絲。

鋼帶速度每分鐘七百至八百多米,平整機組每分鐘高達一千米,普通人看上兩分鐘就會暈倒,而工人卻要看上一整天保證鋼卷表面品質。

這隻是最基礎最簡單的一環。冷軋是長流程作業,酸軋、退火、平整,重卷,每一道工序都要人盯着,除了觀察表面,還要時刻注意鋼材工藝參數和設備穩定性,一旦缺陷流轉到下個工序,便會讓整個産線的成果付之一炬。

有一次,放鋼卷的按座上有一顆螺絲釘往外凸了一點點,在鋼卷上留下了細微印子,導緻當天生産的近萬噸鋼卷降級銷售。

所有工序流轉全靠手抄報數據,鋼卷号、規格型号、現場清潔、設備維護……每一天,工人們不得不成為“表哥”、“表姐”,在大大小小的報表上記錄下幾十上百項參數,抄錯一個數字罰10塊錢。

抄表抄到手抽筋的日子,張亮記憶猶新。

2008年,張亮從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畢業,成為冷軋廠退火車間的退火上料工。退火是帶鋼出産成品的中間環節,車間噪音分貝超過80,夏季溫度高達45攝氏度,交流基本靠吼。平時,張亮除了繃着神經生産,還要對着爐台抄表,一天下來工作服全部被汗液浸透。一個月下來,經手的報表堆起來就有半個人高。

張亮覺得壓抑,那幾年自己更像個機器,被更大的機器管着。

即便如此,抄錯、抄漏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一旦出現問題需要回溯,還要重新翻找表格彙總、統計,繁瑣不說,還不準确,最後不得不淪為糊塗賬。

柳鋼集團發展趨勢(一個鋼鐵廠長的10年實驗)3

張亮(中)和工友

陸兆剛統計過,從最底層到最高層的數據收集至少要15天,管理層根本沒法及時掌控第一手資料。

“再這樣下去人都要被搞瘋了。”陸兆剛迫切地想找到那顆按鈕,他希望冷軋廠的工人能告别抄表,早日過上吹空調、按按鈕工作的好日子。

自由

他覺得自己終于像個人,而非機器上的零件。

一開始的嘗試并不順利,PC時代,陸兆剛用PAD做出一個手持系統代替抄表。但當時網絡信号不好、系統反應慢,後台數據庫也不穩定,“都寵成爹了,還是三天兩頭死機”。工人們錄不進數據,焦急萬分。陸兆剛慚愧,PAD不僅沒有減輕負擔,反而耽誤了大家的工作。

那幾年,陸兆剛和團隊将市面上的數字化平台都了解了一遍,始終沒有找到合适的産品。

一直到2015年,陸兆剛接觸到釘釘和阿裡雲和低代碼理念。在他看來,相比于過去成本巨大的機房和數據庫,釘釘前端輕盈,後端阿裡雲的雲服務又足夠穩定,降低了數字化轉型的試錯成本。

在他帶領下,自動化室技術團隊用一天時間熟悉平台,用十分鐘做出了一個流程審批系統。很快,基于低代碼開發的應用幾乎覆蓋了全部協同辦公場景,并逐漸進入到生産環節。

“3年來,我們一直在驗證一件事,釘釘到底有多大能耐? ”陸兆剛說。

2018年,柳鋼基于一體兩翼戰略打造的防城港基地。新基地信息化建設從零開始,陸兆剛從流程協同入手,将生産系統搬上釘釘。

在冷軋廠,所有鋼卷都有一個帶有産品信息的二維碼。鋼卷準備入庫時,通過釘釘掃描,輸入相應庫位号,行車便會将鋼卷運送到相應位置,完成入庫。後續的核單、出庫、導貨也能通過二維碼完成,再也不需要人工手抄和比對數據。

柳鋼集團發展趨勢(一個鋼鐵廠長的10年實驗)4

柳鋼集團冷軋廠庫位工正在用釘釘掃描二維碼獲取鋼卷信息入庫

冷軋廠的數字化系統開始井噴,除了流程,内部系統、産線設備和底層控制系統也實現了和釘釘的連接。

抄表開始變得越來越少。

過去每經過一道工序,鋼卷号就會被軋掉,需要人手抄下來再拿到下一道工序登記。為了避免出錯,産線工人需要每隔一個小時換人錄入。随着産量提升,人的錄入速度遠遠趕不上生産。後來,通過數字化手段,所有鋼卷号都能自動生成并與釘釘打通,通過手機便能實現整個生産信息流的管控。

張亮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自由。設備維護和清潔原本要用紙質表格記錄,後來還要錄入電腦,工作量無疑是增加了。如今,他打掃完爐台拍照上傳到釘釘小程序上,系統會自動統計分類歸納。

黃德文的感觸更為深刻。作為冷軋廠自動化室的電氣技術員,他每天要按時進行設備點巡檢。冷軋廠的設備浩如煙海,僅僅退火車間爐台就有181座,設備上的零部件更是數以億計,都要人去記錄。一次點檢,光是打勾就要打上一小時,三張A3紙都記不全。到最後,人都麻木了,也分不清到底看沒看全了。更麻煩是,有時人在的時候設備好好的,人一走偏偏就出問題了,等發現時為時已晚。

後來,冷軋廠的每個設備都有對應的二維碼,手機掃描後便會生成快捷選項,2分鐘完成點檢。設備管理系統接入釘釘後,即便自己不在現場,也能在第一時間收到異常通知,“比如電機正常溫度應該在80度以内,一旦超過預警信息就會實時彈出來”。

同樣解決方案還用在質量檢測上,工人不用繃着神經盯着鋼材,系統将檢測結果反饋到釘釘上,出問題了自動會通知相應責任人處理。

“現在終于是人管機器了。”張亮覺得自己終于像個人,而非機器上的零件。

冷軋廠鼓勵一線員工自主開發應用。張亮不懂代碼,卻用十分鐘在釘釘上開發了一個危險區域管理應用,隻有作業任務或設備點修人員才能掃臉後進入。3個月時間,張亮就開發了6個應用,他摩拳擦掌想讓退火車間一切都線上化,覺得工作“越來越好玩了。”

黃德文也終于有時間好好研究自動化技術。去年,他在全國設備點檢管理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第一名,這也是柳鋼第一個專業技能競賽的全國第一。

透明

「工廠應該像高端酒店,讓人愉快工作」

2020年7月,陸兆剛當上冷軋廠廠長,消息傳到父母耳朵裡。父母跟他說了一句話:“要對工人好一點”。

在鋼廠多年,目睹了各種質量、設備事故甚至安全事故。陸兆剛深知數字化才能真正解放工人。

他想将冷軋廠打造成一個“透明工廠”。“傳統制造業就像一個黑匣子,因為看不透産線,各個系統之間又相對獨立,所以找不到最佳動線。而透明工廠的本質,就是把物質流、信息流、人物流等動線管理做得更科學、便捷。”陸兆剛說。

冷軋廠有9個一級系統,彼此之間相對獨立。系統需要有統一接口實現交互,讓數據流通産生價值。陸兆剛将釘釘作為連接方式,用低代碼開發出數字駕駛艙,實時展現各類生産數據。

借助雲釘底座能力,冷軋廠還搭建起冷軋信息管理系統,涵蓋了日常辦公、生産管理、安全管理、設備管理、資金管理、知識庫六大闆塊的50多項應用,并通過API接口集成在釘釘上,建立起了一座手機上的透明工廠。

柳鋼集團發展趨勢(一個鋼鐵廠長的10年實驗)5

柳鋼集團冷軋廠數字駕駛艙大屏

數據的價值很快凸顯。

去年,通過分析庫存和銷售數據,冷軋廠發現,積壓的産品基本都和汽車闆相關,而家電闆則增勢明顯,尤其是冰箱、烤箱、微波爐的闆子。

原本産能設計是200萬噸,包含了所有品種。數據化精準定位後,廠裡馬上調整産線,集中生産家電闆鋼材。2019至2020連續兩年,冷軋産量突破350萬噸大關。今年1-6月累計完成綜合産量184.37萬噸,同比增産26.61萬噸,創曆史同期最好水平。

産量提升了,人卻更輕松了。

“以前是頂着高溫汗流浃背,現在是吹着空調,看着手機,按着按鈕。”張亮總結。

但陸兆剛覺得遠遠不夠。

“工廠應該是一個最不像工廠的樣子,應該學習高端酒店,講究視覺設計、氣味設計、氛圍設計,讓人能夠在這裡享受愉快的工作,而不是一想到鋼鐵廠就是鋼花四濺。”

他還打算在廠裡設置茶吧,裡面有奶茶,有甜品。陸兆剛說,“我們這幾年想做的就是把重工業做輕,環境對标星巴克、肯德基,這樣才能吸引年輕人”。

7月12日的職工代表大會上,陸兆剛和冷軋廠班子成員對着732名員工說,一定要讓柳鋼工人的生活向寶鋼看齊,“是寶鋼總部上海”。他特意強調。

來源: 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