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人生七年》,相信很多父母都聽說過。
導演邁克爾·艾普特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更新一集, 豆瓣評分9.6分。
這是一檔緻力于觀察真實人生的紀錄片,追蹤14位來自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的成長經曆, 從7歲、14歲、21歲、28歲......一直到63歲。
每隔7年,導演組都會回來,拍攝7年來的變化,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對人生的規劃。
在鏡頭面前,我們得以窺探每個人的成長軌迹、人生選擇以及最終收獲的人生。很多人聲稱, 這部紀錄片太震撼了,簡直就是史詩級别的!
如今,繼老版《人生七年》之後,英國又拍攝了新版《人生七年》,在B站火熱上映,網友給出了驚人的9.9分。
英國《新人生七年》拍攝于 2000年,最新一集拍攝于2021年,正值全球疫情爆發時期。
從時間線來看,《新人生七年》更貼近我們的真實生活一些,這些孩子們都出生于1993年,和大多數90後一樣,他們正在經曆着各自的人生考驗。
很多網友看完《新人生七年》紛紛感慨:
時間線很近,感覺就像是看自己的人生!
很期待看看這群和我一樣的同齡人是怎麼成長的?
這可能将是我追的最長、最無法預測的劇了!
簡直就是和主角拼壽命啊!
......
鏡頭之下,19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也盡收眼底,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有的風格,孩子們的成長軌迹也都各有各的精彩紛呈。
不過,我們也同時發現,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陷入希望落空的失落之中,而有一些“失望”卻是父母所必須經曆的。
01 第一次失望:
孩子終将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
每個父母都會暢想孩子未來的樣子,但很少有父母的期待能夠和孩子的夢想不謀而合。
紀錄片中的英國家庭,也是如此。
紀錄片《新人生七年》的開場,是孩子們各自生活的場景。有的在學校上課讀書,有的在操場踢足球,有的在路邊玩耍......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 天真無邪的笑容。
可是,當你認真和這群孩子對話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雖然他們隻有7歲,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夢想,面對鏡頭他們侃侃而談,成熟得讓人不可思議。
當導演提出關于 生活、愛、家庭、财富、夢想等問題時,每個孩子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富二代奧利弗:對父母的安排很不屑
奧利弗是片中家境最富裕的孩子之一。他的爸爸是金融律師,媽媽是哈羅德百貨(世界最負盛名的百貨公司)董事,一家人住在倫敦市中心一幢大别墅裡。
出生富裕家庭的他,注定要走上父母精心設計的“精英晉級路線”。從頂級私立幼兒園,到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
可7歲的奧利弗并不這麼想:
“不想成為爸媽這樣的有錢人,不想被别人從豪華車窗外盯着看,更希望成為一個有愛的人,懂得愛别人,也能夠被别人愛。”
談到職業,奧利弗認為,父母的工作雖然可以賺很多錢,但太無聊了,他希望自己将來能成為一名發明家或者藝術家。
父母離異、家境貧窮的桑徹斯,想法也完全出乎他父母所料。
他的父親是一位舞蹈老師,為實現子承父業的夢想,父親從小就教桑徹斯舞蹈。盡管他确實有着天生的舞蹈優勢,但桑徹斯最愛的卻是足球。
在他心中,家人排第一,足球就排第二。他對足球的熱愛遠超舞蹈,未來的夢想也都是與足球相關。
長在工人家庭的約翰 :不愛讀書,酷愛汽車
約翰生活在一個重組家庭中,繼父是一名工人,媽媽是全職太太,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不過,約翰的家庭關系非常和諧,他與繼父的感情很好。在約翰心中,繼父達倫就是他的爸爸。
和大多數男孩一樣,約翰活潑好動,不愛讀書,喜歡玩,酷愛各種汽車。他時常會因為要去學校讀書而感到苦惱。
約翰說,他的夢想是長大了可以擁有一輛汽車,現在他已經開始攢零花錢了。(很有存錢計劃的小朋友~)
貧困家庭出身的瑞恩 :早産缺氧緻腦癱,積極樂觀面對生活
瑞恩因早産缺氧緻腦癱,就讀于一所特殊的兒童學校。在學校瑞恩是一個活潑開朗的男孩子,還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珍瑪。
對于自己無法像同齡孩子一樣運動,瑞恩有點沮喪,但他一直都在積極接受各種康複訓練。
當談到愛情和婚姻時,瑞恩表現得非常成熟, 他認為婚姻是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他希望自己也能找到。
瑞恩夢想未來能成為一名流浪者隊的經理,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紀錄片的第一集,向我們真實地展現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獨立的思考,以及他們還未實現的夢想。
看完了第一季很多網友會感慨: 這些孩子都太有想法了,完全不像7歲的小朋友!
這大概就是新時代下的兒童,随着社會經濟和互聯網的發展,他們接觸的世界更廣闊,思維也會更成熟。
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或多或少有着成長環境帶來的差距,但他們都擁有着五彩斑斓的夢想!
為人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是人之常情,我們總是習慣性用自己的思維,為孩子規劃一條人生的“捷徑”。但是沒有任何一對父母,能将孩子永遠框在自己的預期之中。
孩子的人生,承擔結果的隻有他自己。唯有放手,給他做夢的權利與探索世界的勇氣,孩子才能安心遠航,長出翺翔的翅膀。
02 第二次失望:
父母對孩子的話語權是有有效期的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提出過“前喻文化”,大緻意思是在傳統社會裡,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晚輩需從長輩那裡學習經驗。
所以在過去的教育裡,父母很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
但這句話放到今天,往往會換來孩子的激烈反抗。很多孩子,上小學就知道用什麼樣的話堵住父母說教的口。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如今的孩子們都在要求話語權。這個時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已經變了。
心理學家陳默就曾經說過:“現在孩子的特征之一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喜歡頂嘴,而這就是因為孩子渴望發表意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擁有發聲的話語權。
另一方面,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接觸到信息面非常之廣,早早地發現了父母并不是那麼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孩子越小,越是會格外地信服父母,把他們說的一切都當真。這一點,年輕的父母就能體會到,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的話是絕對的正确。
但到了今天,孩子們獲取的信息方式之多,速度之快,超乎我們的預料,他們很容易就發現大人的“無知”,甚至還會質疑他們的“教育”。
這一切,都讓如今家長的“話”沒那麼好使。孩子的變化,時代的變化,深深影響了父母話語權的“有效期”,很多孩子叛逆不僅來得猛,還來得早。
紀錄片中住在新米爾斯的史黛西,聲稱自己和媽媽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因為無論自己做任何決定,母親都會無條件支持她,每當她遇到困難和挫折,母親都會給予她愛的鼓勵和力量。
可即便如此,她們也經常因為“出門時間”、“衣服樣式”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
每次出去玩之前,媽媽都會要求她幾點前必須到家。但在青春期的女兒眼裡,這樣的限制無異于破壞母女關系的“緊箍咒”:
“她會說一個時間,但我沒按時回過。”
康沃爾郡的塔倫也表示,如果父母能一直支持自己、認同自己,他們的家庭關系将非常和諧。
他熱愛有組織、有紀律的軍訓,明白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更将名牌大學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标。
但當媽媽強迫他吃下自己不想吃的三明治時,塔倫還是“叛逆”了。
當媽媽威脅他:“你要麼吃掉它,要麼倒掉。”
塔倫轉手就将盤子裡的食物倒進了垃圾桶。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有效的時期,一般來說是3歲到13歲。
這不是說13歲後的教育不重要,而是如果沒有把握好13歲前的黃金時間,到了青春期,教育會變得吃力。
在這個黃金期裡,父母教育孩子不僅要用心,更要有耐心,打造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重中之重。唯有建立起親密情感聯結,對孩子的教育,才不需要靠威懾。
03 第三次失望:
孩子的人生,大概率會是平凡的
這句話聽上去很刺耳,卻是紮心的事實。
北大教授丁延慶聊起女兒時曾說:“我小時候是‘神童’,我閨女跟我比差太遠了!那沒辦法,你必須接受,不接受能怎麼樣?她就這樣。”
我們的孩子,終将成為平凡的“大多數”,甚至是不如父母的“大多數”。
紀錄片中的歐文出生于體育世家,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賦,遊泳、足球、網球、高爾夫......幾乎樣樣精通。
為把歐文培養成運動健将,父母傾注了全部精力。
小歐文也不辱使命,小小年紀就斬獲衆多獎項,甚至在12歲那年,一躍成為英國青少年遊泳冠軍。
但命運偏偏就不如人意,21歲的歐文,在高手如雲的遊泳隊中被降維碾壓,盡管他每天都在拼命訓練,但就是沒法達到備賽标準,隻能遺憾退出。
堅持十幾年的體育夢想被迫就此終結,盡管難掩失望,但歐文的父母還是選擇給他鼓勵。
結束運動生涯後,歐文選擇去銀行工作,每天平均12小時的工作時間,盡管辛苦,但這就是生活。
當導演問到對現在的人生是否滿意時,歐文的回答是:我的遊泳生涯要結束時,我可以潇灑退場,因為我知道,我年輕的時候輝煌過,現在可以翻篇了!
沒有人不渴望成功,但遺憾的是,90%的人,都終将落入平凡。
作為父母能做的,是在看清現實、接納平凡後,為孩子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引導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
無論貧窮與富貴,無論出身于什麼樣的家庭,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為自己奮鬥,都在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問: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
是實現了兒時的夢想,還是擁有高薪體面的工作?在紀錄片《新人生七年》中,縱觀他們從7歲到28歲的人生曆程,我們或許可以窺探一些真相:
家境富裕擁有高薪工作的奧利弗,終于能夠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備受矚目的運動天才歐文,也能放下曾經的輝煌,接納自己的平凡,重新開啟一段新的人生;
家境普通的約翰,從未抱怨過生活,而是坦然享受當下的一切;
從小就有身體缺陷的瑞恩,學會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地克服困難,一步步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其實,無論是家境富裕的奧利弗、天賦異禀的歐文,還是家境普通的約翰、身患疾病的瑞恩,他們都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開始學着接納自己,與自我和解,努力去擁抱屬于自己的人生。
《新人生七年》中被大家稱為“哲學女孩”的考特尼說了一番頗有深意的話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不同的渴望和追求,人生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隻有适不适合。
作為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來說, 與其去逼迫孩子“成功”,不如學着接納孩子的平凡,幫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父母該如何正确地引導孩子呢?
1、鼓勵孩子追求生活和夢想,不斷勇往直前,活出精彩的自己。
紀錄片《新人生七年》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他們也都在追夢的過程中逐步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2、重視教育的價值,讓孩子多讀書。
片中的約翰從辍學進入社會打工,到後來重返校園,就是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他最終也在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
3、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讓孩子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無論是天才少年歐文,還是身患疾病的瑞恩,不管出身于什麼樣的家庭,都無法保證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這個時候堅韌不拔的品質,能夠幫助孩子直面挫折,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4、學着放下自己的焦慮,用開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生活,欣賞生活的點滴美好。
紀錄片中來自精英家庭的 奧利弗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活在對失敗的恐懼中,當他重返校園慢慢放下對生活的焦慮時,他才開始慢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也收獲了幸福的人生。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我用盡了全力,過着平凡的一生。
在紀錄片《新人生七年》中,看完他們7-28歲的人生曆程,我們或許可以窺得一些真相:
人生并無标準答案,重要的是,我們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後熱切地擁抱屬于自己的人生。
願我們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曆經磨難,依舊熱愛生活。
編輯:顧軍
綜合:華東人才心理教育、搜狐網、遠播國際教育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