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幾年前,那些讓我們哭泣的事還大多是失戀、工作受挫、自我懷疑。我常常勸慰自己,生死之外,别無大事。可現在已近而立之年,值得悲恸的事情漸漸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沉重。
▼
因為我們越來越多的觸及一個終極話題——死亡。
那些意外去世,或者得了不治之症的同齡人越來越多,這些悲劇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雖然意識到原來死亡就離我們這麼近,然而,當我們還沒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課題時,我們卻可能要突然地面對它,有時甚至是身邊至親的人的離去。
在孩提時代,我們可能就接觸過死亡這個字眼,可能也目睹過親人病重、過世直到葬禮。但懵懂的我們可能還不清楚什麼是生死,什麼是永遠的别離。
可是現在,我們也成為了曆經人世磨難的成年人,有時也會悲觀絕望到認為死去才是解脫,但對于那些我們愛的人的離世,卻真的難說再見。
我從小跟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生活上有姥姥照顧,為人處事方面受到了姥爺的影響,長大成人後,雖然跟他們交流和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但他們始終是我最親近的家人。
縱然我知道他們不太可能陪我走過一生,但得知他們離世時的消息還是讓我崩潰了很久,姥姥是先走的,之後我大概有半年多的時間想起她仍然會止不住的落淚;而後姥爺過世,仍然是悲恸萬分,可是經過一年多的成長,我不再是那個恸哭不停、六神無主的小姑娘了,面對親人的離去,我曾在自己的經曆中成長。
▼
周國平說: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沒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入這個世界的門戶,他走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坍塌了。
無論你曾經曆的是不是父母離世,但隻要是最親近的人離開,總是會感到有些珍貴的東西在坍塌。可是,我們總要重建我們的生活,我們總是需要一些辦法讓我們更快地走出傷痛,重新上路。
接納現實
在經曆親人離世這樣的打擊之後,我們會出現一些應激的反應。
情感方面會感到悲哀、焦慮、孤獨、無助、驚吓、愧疚與自責等;生理上也會出現疲乏不振、歎息、失眠、坐立不安、哭泣、食欲障礙、胸悶甚至窒息等症狀;而在認知方面,則會有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對亡者的思念等思維。
伴随着這樣的身心反應,很多人會出現回避和否認現實的防禦機制。比如盡量不去回憶與逝者的共同經曆,或者逃避能引起回憶的情境;而有些人即便已經目睹親人離開,仍然不願在内心相信這一事實。
常見的内心想法是,“你怎麼能現在就離我而去?”、“你快回來”、“你趕緊醒過來”,諸如此類的想法和言語表達,都是不願承認親人已故這一事實的表現,因為,唯有這樣,才會暫時感覺内心稍微好過一些。
接納離别,是我們能盡快走出痛苦的第一步。如果長期沉浸在給自己制造的幻象中,會讓我們越來越多的剝離自己的現實感,更難适應今後的生活。
你需要告訴自己,他們确實是離開了,不管你是否準備好,這件事已經發生。
曾看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恒組成。”
你不願接納的離去,隻是肉體的消隕,而若你願意保留它的靈魂,那麼他們曾經帶給你的生命和改變都将是一種不滅的存在。
所以,别欺騙自己,離去是現實,但“存在”并不改變。
不要節哀,讓悲傷流動
我們常聽說這句話,節哀順變。可惜,在療愈悲痛方面,這句安慰隻有後兩個字是正确的選擇。
順應變化,就是剛才提到的接納現實。
面對至親的離别,哀傷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一旦限制情感的産生和表現,是非常不人道的。如果可以在這個階段,把所有的負性情緒表現出來,是很恰當的方式。
悲傷也是一種能量,如果讓它淤積起來,越積越多,反而會在今後阻塞我們的情感,甚至可能出現意外的、破壞性的爆發。而隻有表達和宣洩,才能讓這種能量得以流動,同時在流動的過程中讓能量進行交換和轉變。也隻有讓悲傷流動,才能讓它有平穩過渡并置換成積極情緒的可能。
在親人離世的初期,如果感到悲傷,以淚洗面也是一種對情緒的清潔,不要吝啬痛苦的宣洩,堅強是下一步的事情,慢慢來。
處理遺憾和自責
面對親人離世,這可能是除了悲痛以外,最常見的兩種情緒反應。這兩種情緒沒有處理好的話,即便暫時能平靜度過哀傷期,它們也會在今後時不時跑出來作祟,影響你生命的軌迹。
大多數遺憾的感覺,經常是由于認為自己“未盡孝”而導緻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确是一種深刻的遺憾,尤其是對于那些經曆過親人意外死亡的人來說,更是難以釋懷。
原本我們可能計劃着按部就班地來陪伴他們、孝敬他們,還有很多想在今後時機成熟的時候才為他們做的事,現在已然沒有了機會。
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夙願是完成不了的。畢竟,一切不能重來,但消解遺憾的方式,并不是沒有。
而關于自責,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我們也許會因為不想失去至親,而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好,而當産生“如果我做了一些事情,那麼可能他們就不會死去”這樣的假設時,我們便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并開始覺得,自己應該為親人的死亡而負責。
如果親人是意外去世,這種自責最容易出現。因為意外就是偶然,一條人命似乎在一瞬間就被很小的偶然給奪走了。我們難免會想,假若我随便做點什麼,打破了這個偶然的鍊條,他就不必死了。但是,我恰恰沒有做什麼,那豈不是說,我應該為親人的意外死亡負責?
這種自責,可以說是一種幼稚的自戀。因為我們誇大了自己的力量,卻忘記了決定死亡的是比我們更為強大的力量。
死亡不是一個小小的“我”所能左右的,但你能左右在親人去世這件事發生之後,自己的反應和人生。
愛的轉移
再來談談失去愛的失落。當我們接受至親死亡,當我們知道我們再也沒有辦法向他們表達和給予自己的愛,再也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愛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内心的失落。
這種失落就像是你忽然遺失了一根伴你人生路的拐杖,像是走在雨中不小心被風刮走了雨傘,它讓你感覺失去了難以複原的保護,隻能踉跄在風雨中。
但是這份愛依然存在,不論是需要給予的還是需要得到的,它都沒有消失,隻是投注和施與的對象發生了變化。你可以試着将與親人之間的這份愛,轉化為一種對自己的愛或者是對其他重要他人的愛。你可以給自己撐傘,你可以再獲得其他的支持。
别忘記,你自己和身邊的人同樣需要愛。逝者已逝,但他們仍希望你得到愛也同樣愛别人。
以上說的都是以情緒為主導的應對策略,接下來再說說以行動為中心的解決辦法。
當我們度過了情感休克期,在悲傷、痛苦、遺憾或者自責中回過神來的時候,我們需要理性幫助我們重新上路。
對于逝者的追悼不是我們的全部生活,他們已離開,而你還要生活。
如常生活,活在當下
有人問過我,當時你是如何繼續生活的?究竟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好起來?
其實,沒有什麼特别的秘訣,做一切事情的基礎都是先讓你的生活回到原來的軌道,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工作、約會、吃飯、娛樂,請在處理好喪事之後,按照原來的樣子繼續生活。
有人因為至親過世離職終日呆在家裡悲傷,有人除了工作之外,回避外界和社交,這樣的做法看似是給自己放空和沉澱的機會整理哀思,但卻隻能讓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更加難以自拔,因為你減少了外界的輸入,卻在不斷輸出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感到匮乏和無力。
而當你的生活一旦不複以往的常态,你會減少現實感、與外界脫節,你雖然依然在呼吸,卻活在回憶裡,你拒絕體驗當下。
什麼是活在當下?
清楚自己當下在做什麼事、專注做好當下的每件事、去感覺當下的每個動作、把握每個可以享受的時光盡情的去享樂,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一刻感知到自己健康自在。
傾訴和表達,獲得适當的陪伴
我們的心理空間就如同一個容器,容量是有限的,過量就會感到壓力難以承受。對于遭受喪親之痛的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親友或者心理咨詢師适度的傾訴,清除這些心理垃圾,從而減輕痛苦感。
傾訴的内容可以是對親人的追思,也可以是你們共同的重要經曆。當然,你所選擇的這個人一定要讓你感到安全、可靠,且共情能力比較強。
轉移注意力
這一點更多需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我們都體會過,一時之間很難将心思從親人的離開這件事上拉回來,還會時不時陷入回憶。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調動自我的能動性,去做出一些改變。可以去嘗試主動将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更能給自己帶來力量的事情上,比如繪畫、踏青,或者學習一些新的技能。
一般而言,沒有嘗試過的事情能夠更快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同時你也将在新鮮事物上去接受到未曾體驗過的信号。
我們的行為、認知和情緒都離不開外界所提供的刺激物,新鮮和正面的刺激将會逐漸取代舊有的悲傷事件所給你帶來的負面感受。
無論你是否已經曆過喪親之痛,都請記得多給你在乎的人關愛,請珍惜每一個可能相聚的瞬間,在我們有生之年感恩、付出,減少遺憾。
最後一段,送給那些已不在世,卻仍然讓我們牽挂的人。
如果我誠心真意,不用真正留你在身邊,不用真正面對面。你的人遠在天邊,但是我的眼神沾滿了回憶,伸向虛空,穿透空氣,你就在我身邊,你就在那人群中間。
作者:大将軍郭
來源:我們心裡都有病公衆号
想了解更多生命知識與新聞,盡在“慧殡葬APP”新聞欄、報告欄,讓您從容了解既神秘又有溫度的生命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