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的表弟睡覺時愛流口水,每次都會将枕巾濕透,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治治他流口水的毛病。其實,他這種情況歸屬于中醫學中的“多涎症”。
多涎症是指唾液分泌過多,頻繁吞咽或吐出,甚至自行流出口外的病症。唾液又叫口液、口水、口 津、唾沫,其中較清稀的稱作涎,較稠厚的稱作唾。
《黃帝内經太素·卷第二十九》雲:“津液各走其道。目為泣道,腠理為汗道,廉泉為涎道,鼻為涕道,口為唾道也。”
由此可見,涎、唾略有不同,但涎與唾均為口腔分泌物,且臨床上常涎與唾相兼而見,脾虛多涎,久治不愈可及腎,腎虛多唾,也常伴見脾虛症狀而多涎。
如《雜病源流犀燭·諸汗源流》言:“以唾為腎液,而腎為胃關,故腎家之唾為病,必見于胃也。”
因此,多涎與多唾二者密不可分。多涎症屬中醫“痰飲”的範疇,與脾肺腎等髒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多涎症與脾主運化、肺主調水道、腎主水的功能失調有關,脾肺腎功能失調引起痰飲水濕内停則導緻多涎症的發生。因此,治療要調脾、肺、腎之功能。
如《醫宗必讀·痰飲》中雲:“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
《張氏醫通·卷四》中亦指出:“胃中虛寒不能約束津液,故吐涎 沫,宜六君子加益智、生姜,或理中湯加益智以收攝之。”
益智仁
《本草蒙筌·卷之二》記載益智仁:“止嘔哕而攝涎唾,調諸氣以安三焦。”
《脾胃論·随時加減用藥法》中雲:“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
關于痰飲的治療《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其中代表方劑為苓桂術甘湯,被廣泛用于氣虛陽虛為本、痰飲為标之水氣上逆、痰飲内停等證。方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桂枝溫陽化氣,炙甘草調和諸藥。縱觀全方,諸藥相伍得辛甘化陽之意,有益氣助陽之妙。陽氣振奮,陰寒自消,脾氣得以恢複,水液得以健運。
醫案男27歲,主要症狀為睡覺淌口水,口水多。
處方如下:
服藥4劑後睡覺時流口水明顯減少,晨起口幹口苦也明顯減輕。服藥7劑後基本痊愈。
@大家健康#大家健康超能團##健康大V創造營##睡覺流口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