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鄉村光光的場院
—農民豐收節的場景叙事
作者 崔洪國
“濟南黃河岸邊稻米飄香,老家東營大地碩果累累,流金疊翠,泰安萬畝山楂林層林浸染,齊魯大地處處一派瓜果飄香,顆粒歸倉的豐收年景。”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謹以此文獻給我所有的農民鄉親,祝願物阜民豐,家國盛隆。
——題記
一
在記憶的最深處,一直給鄉村光光的場院留着很甯靜古樸的四角和天空。那些場院曾經伴随了我童年的語笑喧阗,是那個年代我的父輩和哥哥姐姐們戰天鬥地,揮灑青春熱血的鄉村大舞台。他們在那裡哭過、笑過、灑過汗、流過淚,那裡镌刻了他們在火熱年代的“農業學大寨”“與天地奮鬥其樂無窮”的豪言壯志和匆遽而過的腳迹。那些誓言還能從塌落的磚牆上看出鏽迹斑斑的痕,那些曾經在那片熱土上丈量的腳步随着歲月和光陰的流轉,已經都湮沒在曆史的煙塵中,蹤迹皆無了。時間的永恒同樣也是人時刻面對的一個無解的話題—一個在很多人看來很無奈,也很沉重的話題。
但我還是經常在自己深夜的夢境裡夢到那些光光的場院和那些在我童年和人生中出現過、消失過、熟悉過,最終又歸于陌生的面孔和笑容,在夢境裡,他們依舊那般栩栩如生。有一回,我夢見我在場院東邊的牆外,踟蹰獨行在一條一眼望不到邊的鄉村土路上,一側是我童年熟悉的金色水塘。場院的院牆很高,我踮起腳也夠不着牆頭,能看到牆頭幹燥的地方,在太陽的炙烤下,還有一株菟絲草,一枝開了花的野薔薇從牆角的縫裡努力擠出來,頑強地怒放着她們的生命,我在牆邊是那樣的微小和渺茫。還有一回,我夢見我在場院牆外很遠的一處土墩上,周圍是溝壑,是我兒時熟悉的西崖,隔着院牆有叔叔嬸子打場曬糧的話語聲從院牆傳過來,我努力伸出去觸摸那堵院牆和那些聲音,本來是觸手可及的事,但怎麼也觸摸不到,那些聲音随了我無助伸出的手,漸行漸遠漸無聲。
我不願意從夢境中醒轉來,在夢境裡,我可以重新回到過去,回到那種歡樂和無憂無慮中去,我是那些夢境的主角。夢醒了,我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那些夢境的絢麗和燦爛雖然看似虛幻,但能夠讓我在回憶和夢想中放下當下和未來。醒轉來,為了生活的柴米油鹽和天天挂在嘴邊,想在心裡的“奮鬥”和“前行”,有時不得不聚精會神地去面對,很多時候,這又是一種費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我還是想經常地沉下心來,雲卷雲舒的日子,就窮盡了自己的視線去眺望故鄉平原深處點綴的那些場院。夜深人靜,就願意思緒随了夢想的無邊無際漫行回那些鄉村光光的場院。
二
說白了,就是過了這麼多年,我越發一刻不停地想念故鄉那些光光的場院了。
那時每個村裡的每個小隊都有一個方方正正的場院。那是村民集體活動的場地,村風和民俗的傳承有時就是通過那些場院通達到每一名鄉民,并逐漸在一方水土形成日久也磨不滅的習俗,随了經曆了這麼多年的變遷,有些陳規陋習可能也改了,但積澱在那片平原,那些鄉親内心的更多民風民俗成了村規民約和村民的一種内心和自覺在延續着,比如婚喪嫁娶、親戚禮道、過年過節、孩子滿月娘生日從曾經那些場院裡傳承下來,換了新的面孔和新的形式在代際之間傳遞着。場院去了,但是風情依舊,這其中的功勞自然少不了當年的場院帶給人們的那份守望相助。
我們村裡當時是四個小隊,我在之前的散文《深秋話秋忙》中也寫到過小隊場院忙碌的情景,但場院作為一個空間的地理單元,我沒有言盡其詳。我們小隊的場院在村子的最西頭,往東依次是二三四隊的。在我的印象裡,那時一隊和二隊隔得近,平時也走得近。三隊和四隊靠着,平時隊之間和村民之間關系熱絡,就和一個村人為地分了兩部分一般。我們西頭的一隊二隊習慣稱東邊的三隊四隊為“高格莊”,三隊四隊的人們習慣稱我們那片為崔劉莊。雖然有這種人為的分割,但村裡到了冬天集體出工的時候,還是像石榴籽一樣抱成一團,很難分出彼此。後來三隊四隊的不少小夥姑娘都在這種大勞動,大比賽中暗送秋波,一來二去就喜結連理成了一家,村子裡這樣的事不少。
後來我對于為啥一隊二隊像一個單元,三隊四隊像一個單元一直不解,也從村裡的長輩們那裡尋找過答案,他們大多說就是一種過久了的習慣吧!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二隊三隊之間隔了村裡的一個蘋果園,那是村裡的集體蘋果園,周圍用栅欄牆圍着,蘋果園外面的南坡是村裡的集體墓地。這個年齡說無所謂了,童年一說墓地還是感覺挺瘆得慌,總感覺那裡肯定不是讓人開心快樂的樂園。是故去親人和鄉人的天堂,但好好活着的人沒有人對那樣的地方感興趣。所以我們平時去蘋果園和南坡也少。隻有每年秋季蘋果熟透了,紅透了,蘋果飄香了,四個小隊的人們到果園裡摘蘋果分蘋果了,那個果園才有熱鬧的幾天,過後很快就蕭條寂落了。就那麼一位村裡雇的村民在那裡看着園子。
三
那位看園的村民是村裡的一位長輩,我小的那會,他就在那片果園裡看園好長時間了,我對他的印象不深刻,隻記得老人家平時話不多,但好說話,總是給人很和藹可親的感覺。他看園子也很認真上心,平時就吃住在蘋果園北邊的房子裡,一年四季風雨無阻的守着那片果園。老人家孤身一人,蘋果園也是他生活的全部。白天他就在果園裡忙碌着,看果園的同時也間或裡幹着剪枝、打蟲等的活,夜晚就在那間青磚盤根的房子裡聽着風聲雨聲和花開花落的聲音。
秋天,蘋果紅了,我們幾個小夥伴隔着果園往裡看,會看到老人家在撿拾着地上的落果,看到我們向着果園張望的眼睛和渴望的眼神,老人家摘些紅紅的蘋果,到栅欄邊,隔着栅欄給我們遞出來,“饞貓們,拿去吃吧,别爬栅欄紮着”,我們接過來,有時顧不得擦一把就塞在嘴裡咔哧咔哧咬,現在想來,那是吃的是最甜最好吃的蘋果。多年後,老人家因病去世,村裡人把他葬在了那片果園裡。包産到戶後,那片果園沒人打理,就荒廢了,老人住的房子也塌陷了,我們也很少再去那片果園。如今,果園的舊址早就成了村民們一排排的房子。
到現在我都一直認為那片果園是隔開一二隊和三四隊的鴻溝,所以對那片果園的情感還是有些複雜,說不上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想起隔着栅欄接到老人遞過來的蘋果吃得那個甜脆,就忘不下那片果園,但想到那位老人孤獨凄慘的人生結局,我心裡還是對那片果園疙疙瘩瘩。
四
還是說小隊的場院吧!每個小隊的場院都是小隊裡人氣最旺的地方,也是人來人去最集中的地方。場院的門口挂着一口鐘,開會上工就有人拉了繩,鐘就叮叮當當的響,人們就往場院裡聚攏來。早些年是經常地開個會,傳達一下上面春耕夏播的一些政策,一說開會,村裡的人家就提了小闆凳,在光光的場院裡坐了,上面是生産隊長在說,下面也偶爾有崩木根扯閑篇的,隊長也不怎麼在意,到了村裡,那時傳達上面的要求就是照本宣科,說說就完事了。倒是村民難得的話語交流的好場合,好機會。到後來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那時小隊都分成戶了,每年的年節村裡就在小隊的場院裡雇了戲班子和鑼鼓隊敲鑼打鼓,排場唱戲,讓村民們過夠戲瘾。鄉村經濟活絡了,那些場院又都成了村裡集市的集散地,每逢了三八或五十,那些場院裡都人頭攢動,趕集的都早早去占了好的地方,各類菜啊、肉啊,瓜果攤前都都擠滿了問價和買賣的鄉人。
我記得當年小隊場院裡最熱鬧的時候還是夏收和秋忙的時節。芒種前後,隊裡大田裡的麥子放倒了,隊裡的地排車就一輛一輛垛滿了麥個,駕着牛車的大爺二叔站在地排車前,背靠着麥個,“嘚駕”“籲吔”的招呼着老牛,那些麥個子在光光的場院裡堆成了小山。脫粒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那些牛拉完了麥子,又套上了碌碡,蒙上了眼睛,在平鋪開的麥子上來回碾着,一圈一圈下來,愣是把麥穗碾成了麥粒。人們揚幾遍場,那些可愛的麥粒就入了倉了。那些牛和地排車是那個年代的功臣,他們是農耕文明最生動的傳承和叙事,如今,在機器的轟鳴中,我們不能忘了它們默默無聞,不曾逝去的背影。
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日子,棒子就進了光光的場院了。上場的時候,棒子還都包裹着青綠的棒子皮,已經幹透了的須子在一個一個棒子上垂着。那些澄黃澄黃的棒子粒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親吻外面深秋的大地和場院了。那些村裡的婦女們就圍坐在一場院裡的棒子邊上,一邊說笑着,一邊剝着棒子皮。說話的功夫幹活快,那些黃色的棒子很快就在秋陽下,在場院裡,在一場院人的忙碌中露出了美麗的真容。這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是那些婦女,手把手的搓着棒子粒,一人一堆,一個上午,一個下午磕很多棒子粒呢!天響晴響晴的,棒子粒在場院裡占一塊空地,棒子骨頭占一塊空地,那些曬場歇息的婦女占一塊空地,一個場院裡就滿滿當當了。天空是藍色的,雲是潔白的,那些婦女的頭巾是紅色的,棒子是黃色的,棒子骨頭是白色的,一個小隊的場院成了五顔六色的豐收色彩的交響。四個小隊的場院就成為一個村子幾百口人無數斑斓的色彩,無數關于豐收話題的交響。
五
夏秋季節,那些平坦光亮的場院除了夏收和秋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吸引了每個小隊的農人們在場院裡納涼。場院平坦,敞亮,一天的暑熱退去,有風越過場院四面的院牆吹過來,還是有些清涼的。每個小隊的人們就到了各隊的場院裡,這兒一簇,那兒一堆,有的做了撐子,有的做了涼席,有的席地而坐,每人手裡都拿着一把蒲扇,一來扇涼風,一來撲打蚊子,在銀白的月光裡,在或高或低的話語裡,你也許看不清場院裡每個人的面孔,但能夠看到那些扇子起落着,扇着吹過來的風,扇過來人們交流中的話聲笑聲。“想起當年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不知不覺我們睡着了,夢裡花落知多少。”夢境自由自在的時候,我夢到過場院,夢到過那些音容笑貌,夢到過那些花開花落,一覺醒來,吟詠着三毛,時光已然從場院裡走過四五十個年頭了。
如今,很多的音容笑貌和那光光的場院一樣離我遠去,隻能夢裡尋求了。但無數的花開花落,瓜熟蒂落不僅沒有遠去,反倒是每年都會如約而至,豐富和充盈着我思想和生命的圖騰。這不,就在我創作這篇想念場院的文章之際,今年的農民豐收節又到了。我在壹點秦娟老師分享的豐收節的圖片中,看到了今年豐收節糧豐林茂,魚蝦滿倉的豐收場景。濟南黃河岸邊稻米飄香,老家東營大地碩果累累,流金疊翠,泰安萬畝山楂林層林浸染,齊魯大地處處一派瓜果飄香,顆粒歸倉的豐收年景。望着那些撲面而來的氣象,嗅着那些瓜果的芳香,我又想起了那些光光的場院。其實,這些豐收的果實早已越過了那些場院的院牆,曾經場院裡的一堆一堆的麥子,棒子,果子如今已是無處不在了。那些場院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隻是在無邊的芳香和豐收的海洋中,我們别忘了那些場院曾承載了我們無數的過往,它們不隻是在夢中的那些影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有侵即删!
崔洪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寫作學會散文評論委員會委員,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尋找靈魂的牧場》《與海陽最美的邂逅—崔洪國散文精品集》長篇非虛構紀實作品《列車前方到站徐家店》《膠東散文十二家.崔洪國卷》,在報刊、媒體、平台發表散文、書評400餘篇。散文《濟南的橋》獲“第二屆齊魯晚報青未了散文獎”三等獎。
壹點号 風過林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