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他出生于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産階級家庭,伏爾泰生性聰慧,三歲就能背誦法國詩人拉封丹的《寓言詩》。
1704年,伏爾泰進入教會創辦的大路易中學讀書,在這期間,他受到了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中學畢業後他父親希望他攻讀法律,但他熱愛文學,經常進行文學創作。
1717年,年輕的伏爾泰因為寫了一些諷刺和攻擊法國宮廷淫亂生活的作品,被關進巴士底獄。
1718年出獄後,他将在獄中完成的悲劇《哀狄普斯》發表,劇本很快在巴黎上演,受到了大衆的歡迎,伏爾泰由此一舉成名。
1725年,伏爾泰來到英國,在那裡他研究了科學家牛頓和哲學家洛克的作品。
1729年,伏爾泰回到法國,積極從事啟蒙宣傳。
1734年,他發表了《哲學通信》,由于伏爾泰在書中贊賞英國的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介紹牛頓和洛克的先進思想,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和法國的教派鬥争,宣傳唯物論思想。
他的這些行為使封建勢力大為惱怒,他們立刻采取了措施,将這本書判為禁書,全部焚毀。
伏爾泰被迫離開巴黎,隐居在洛林邊境的一座小城堡裡。
在避居期間,伏爾泰又匿名發表了《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同樣對封建制度和教會的統治進行了猛烈地攻擊。
1745年,路易十五任命他為編撰法蘭西王國曆史的史官,1746年,伏爾泰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邀請赴柏林,後來因在思想觀點上與腓特烈發生沖突,兩人關系破裂。不久,伏爾泰離開了普魯士。
1755年,他在法國的一個莊園裡定居下來。
這之後,伏爾泰積極投身于啟蒙運動,繼續宣傳民主思想,評論法國社會發生的各種事件,抨擊封建統治者和教會的罪惡。
當時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如盧梭、狄德羅、愛爾維修等人,都公認伏爾泰是他們的老師,對他被推崇備至。
伏爾泰啟蒙活動的主要内容是矢志不渝地對教會和宗教迷信進行揭露、嘲諷和批判,他認為教會的蒙昧主義造成社會上的普遍愚昧和宗教狂熱,這種同君主專制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宗教迫害和神學蒙昧主義,嚴重阻礙了人類理性的發展。
在政治制度上,伏爾泰深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主張下院、上院和國王三者之間互相節制。
他特别強調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認為這兩種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保障,他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廢除等級特權。
他推崇文明,歌頌理性,強調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産的發展對社會曆史的前進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伏爾泰的文學作品數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幾乎包括了各種體例。
在小說方面,最為著名的有《老實人》、《天真漢》等,在戲劇方面,最有名的喜劇《放蕩的兒子》、《一個蘇格蘭女人》等和悲劇《哀狄普斯》、《布魯杜斯》、《伊蘭納》等。
在詩篇方面,最具影響力的是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等。伏爾泰才思敏捷、妙語連珠,善于以機智的諷刺打擊敵人。
1774年,路易十五去世。1778年,84歲高齡的伏爾泰回到了闊别已久的巴黎,受到巴黎市民的隆重歡迎。
1778年5月30日,伏爾泰病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