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兒》劇照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她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回到革命老區百色,這個曾資助自己走出貧困的家鄉;她奔赴偏遠的貧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将扶貧當作自己“心中的長征”;她深夜冒雨奔向受災群衆,卻不幸在途中因公殉職;因其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迹,被追授“七一勳章”“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号——她就是黃文秀,一個躬身反哺大山,将青春和生命投入脫貧攻堅事業的青年幹部。
近日,緻敬“時代楷模”、真情再現黃文秀先進事迹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以真實生動的細節和感人至深的故事,重塑了英雄形象,弘揚了脫貧攻堅精神,在觀衆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豐碑。
截至7月1日,廣電總局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大山的女兒》首周每集平均收視率為1.215%,高居全國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第一。微博話題#大山的女兒#閱讀量破億,網絡熱度持續走高,不少觀衆贊歎:“這部劇細節真實用心,劇情質樸感人,人物塑造傳神,流淌出了觸動人心的榜樣力量。”
英模事迹寫在平凡天地間
楷模的精神力量動人,故事卻很難講出新意。目前,該題材已有紀錄片《文秀,你好》、電影《秀美人生》、話劇《心中的長征》、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壯劇《黃文秀》等文藝作品,還有無數反映黃文秀先進事迹的新聞報道、文學作品。這樣一個耳熟能詳、被各種藝術形式展現過的英雄形象,如何令人耳目一新,如何持續煥發其精神魅力,是橫亘在電視劇《大山的女兒》面前的一個難題。
開場就要破題。黃文秀最大的遺憾是什麼?也許是沒能看到念茲在茲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因為她的生命被定格在30歲,定格在2019年6月17日那場突如其來的山洪裡。電視劇《大山的女兒》獨具匠心地選擇從這個雷雨交加的悲傷夜晚開始,以倒叙手法講述,迅速調動起觀衆的情緒。
是夜,雷電交加,暴雨如注,黃文秀獨自駕車行駛在崎岖的山路上,年邁的父母擔憂着返程的女兒,百坭村的同事不停地打電話、發信息預警山洪……一組緊張急促的鏡頭交替變換,真實再現了黃文秀生命最後時刻的驚險。正在觀衆揪心的時候,又是一個出人意表的講述方式——楊蓉飾演的黃文秀坐在車裡,平靜地側身望向鏡頭,介紹起自己:“一片汪洋,活了三十年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險境,真是迅雷不及掩耳啊。認識一下吧,我叫黃文秀,30歲,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
甫一開始,情緒拉滿、節奏飛快,《大山的女兒》打破了傳統楷模叙事娓娓道來的表達方式,瞬間就抓住了觀衆的心。通過黃文秀返鄉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前的一段車内獨白,倒叙引出了黃文秀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非凡經曆。
故事貼着黃文秀的真實經曆生發,又緊緊圍繞在以人民為中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大主題上。劇中,黃文秀碩士畢業後,本可以留校或去國家電網工作,但從大山走出來、深知貧困村狀況的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主動請纓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有人問她,為什麼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她回答:“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來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我想要改變它。”
黃文秀用實際行動展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她自信地說:“如果我有一天當官了,無論給我一個鄉、一個縣,我都要把它變成樂園。我的大舞台就是這天地間、在群衆中。”在這一刻,黃文秀的形象那麼真實、鮮活,新時代的英雄,就是這個模樣;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從這裡唱響。
在脫貧攻堅中完成人物成長
我國的脫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産黨的光榮使命,更是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這項事業的偉大與卓絕,無需拔高、不必渲染,真實就是其最動人的力量。《大山的女兒》客觀呈現了脫貧攻堅戰的艱巨性和必要性,并真實展現出黃文秀在融入這項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如何從“來的時候惴惴,怕自己不夠勇敢”到“走的時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華”的成長過程。
劇中既沒有回避黃文秀初出茅廬的稚嫩,也沒有隐匿她遭遇的挫折。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個深度貧困村,全村472戶中有貧困戶195戶,且全村11個自然屯位置分散,多個屯距村部都在10公裡以上。“我們這裡窮了那麼多年,真的能脫貧嗎?”“你一個城裡來的女娃,能行嗎?”劇中,村民們的懷疑讓初來乍到的黃文秀面臨嚴峻考驗。村裡的懶漢黃元軍一聽到脫貧就跑;嗜酒如命的周六猛因酒緻貧,一句“她扶她的貧,我喝我的酒,跟我有什麼關系”,不僅揭示了他貧困的原因,也代表了一種不關心、不信任的态度;連村委會的同事也對黃文秀的脫貧計劃不抱期望,村支書農戰山更是直言:黃文秀就是來鍍金的,走走過場,是拿百坭村當她的試驗田。由此可見,百坭村的脫貧難度不僅在自然地理條件上,更在于人心。黃文秀有過沮喪,有過動搖,但依然選擇堅持。她揮筆寫下:“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黃文秀正是在挫折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逐漸成為一名合格的扶貧幹部。扶貧先扶志,關心群衆先了解群衆,先放低姿态,紮進泥土,從小事、實事做起。劇中,黃文秀第一次進村,從治理環境衛生,規範停車,村委會室内禁止吸煙,将微信工作群命名為“脫貧攻堅地表最強戰隊”等細節做起,提高了村委會精神風貌和工作鬥志;為了全面了解貧困戶真實情況,黃文秀走村串戶,滿大山跑,一戶貧困戶都不落,繪制了“脫貧攻堅戰役圖”挂在牆上,脫貧一戶就插上一個紅旗。她給村裡安路燈,給村民參保新農合,讓危房老人住進了嶄新高樓,通過電商銷售砂糖橘,成立百坭煙草合作社、酒業合作社,讓村民真正掙到錢、得實惠,一件件實事做到了村民的心坎裡。
這樣一條鮮明的成長線,勾勒出黃文秀的心路曆程,展現出扶貧幹部與群衆共同成長、互相促進的情感脈絡。《大山的女兒》裡的黃文秀,不再是校園裡的天之驕子,而是腳踩大地、滿身泥濘,與百坭村融為一體的家人、朋友,是帶領大家脫貧緻富的“大山的女兒”。
形成感召社會的磅礴力量
“有些人從山裡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裡回來,卻再沒有離開。”這是“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給黃文秀的頒獎詞。她以什麼感動中國?她用每一次選擇作出回答——她放棄城市優渥生活,回到家鄉開展脫貧攻堅事業;她将自己的車當公車用,駐村一年間行駛2.5萬公裡;她舍小家為大家,父親患病住院卻不能留在身邊盡孝;她連夜趕回百坭村開展防汛救災,将30歲的生命獻給黨和人民。從大山裡走出,再回大山中去,《大山的女兒》表現出一個脫貧攻堅英雄的人生軌迹,把她的精神具象為一個個真實可感的故事,勾勒出一名年輕共産黨員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标。像黃文秀這樣将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征程上的同志有1800多名;像黃文秀這樣苦幹實幹,同貧困群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将最美的年華奉獻給脫貧事業的幹部有數百萬之多。正是這些平凡英雄,以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共同彙聚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大山的女兒》讴歌不忘初心使命、心系人民、腳踩大地的黃文秀,通過弘揚以黃文秀精神為代表的脫貧攻堅精神,激勵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标奮勇前進。今天,要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離不開鍊接時代脈動與人民心聲的影視作品。《大山的女兒》通過将鏡頭聚焦于真實社會中的人和故事,借助藝術性表達,向觀衆展現了黃文秀的優秀品質,更反映出我國脫貧事業的重大勝利。它讓我們看到,一部紮根人民的影視劇,能夠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傳播力,為廣泛吸引社會力量投身重大國家戰略的實現,堅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
(作者:王潤澤,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