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字是怎麼形成的?作者:孫道功(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施書宇(南京體育學院語文部講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官字是怎麼形成的?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孫道功(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施書宇(南京體育學院語文部講師)
“官宣”一詞在影視明星的帶動下迅速風靡網絡。“官宣”是“官方宣布”縮略而成的網絡新詞,這裡的“官”指代“官方”。但是,“官方”一詞該如何理解,是否還是其詞典釋義,值得推敲。
詞語分析不僅要關注詞語内部語素的含義,還要看同類詞語的情況。“官宣”是“名詞語素+動詞語素”構成的雙音節新詞,在形式上與之同類的詞語有“官辦”“官倒”等。“官辦”表示“政府開辦或經營的”,“官倒”表示“黨政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從事倒買倒賣活動”。“官宣”之“官”是否同“官辦”“官倒”中的“官”含義一緻呢?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簡稱《現漢》)中,“官方”一詞被解釋為“政府方面:~消息|~人士|~評論|他的發言不代表~”。顯然,“官宣”中的“官(方)”不能直接解釋為“政府方面”。因為,與“官宣”中的“官(方)”相近的用法還有“個人官方網站”“企業官方網站”“×明星官方宣布”等。如按照《現漢》的釋義,上述用例顯然在語義和邏輯上都不合适。“官方”是與“民間”“個人”等相對而言的,那麼,上述用例在語義上存在的龃龉之處,該如何解釋?
“官方網站(或官網)”從表示政府方面網站到指個人、企業等的公開主頁,之所以會有這種語義上的變化,是由“官方”一詞的詞義變化觸發的。“官方”本指政府方面,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事務和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決定者。後來,某些民間活動的組織者或商業活動的主辦方也用“官方”來指稱,促使“官方”一詞在語言交際中産生了新的語義;同時,由于組織者、主辦方對活動具有決定權和解釋權,所以官方信息最具權威性和準确性。“官方”進一步産生了“權威、正式、公開”的意義。因此,“政府方面”這一唯一義項,已不再适合當下“×官方網站/宣布”中的“官方”。
從語義變化的角度看,“官方”中新語義的出現,是組合中顯性語義特征部分讓位和隐性語義特征部分凸顯(簡稱義征)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顯性義征部分讓位和隐性義征部分凸顯,二者相伴進行。衆所周知,語義和諧是詞語組合的基本要求,語義對立或矛盾的詞語要在組合中同現,必須在語義深層消除這種不協調性或不兼容性,從而達到語義和諧。研究發現,經常發生該現象的是漢語偏正結構,當限制修飾性成分包含的義征與中心語的義征序列存在矛盾時,就會造成中心語部分顯性義征的讓位甚至脫落,與之伴随的是隐含義征的部分凸顯,從而達到組合時的語義和諧。由于“個人”和“官方”在語義上對立,在“×官方網站/宣布”這一組合結構中,也包含了語義的不協調性或不兼容性。
詞彙語義學理論告訴我們,一個詞語除了主要的理性義外,還包括色彩義、語體義以及某些隐含義等。“官方”的詞典釋義“政府方面”,僅是其主要理性義。該詞語還包含很多在辭書釋義中沒有列出的隐性義征,如“正式性”“公開性”“權威性”“正規性”“重要性”“可靠性”等。筆者在網上檢索“官方消息”發現,除部分用例意思指“政府方面的消息”外,也有大量用例表示“權威/可靠/重要消息”之義,如“小區食堂的開門時間是八點,……絕對官方消息!”這就形成了與《現漢》釋義并存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筆者還檢索到大量“絕對官方”“非常官方”“很官方”“太官方”“相當官方”等用法,形成了“副詞 名詞”的組合結構,其中“官方”的詞性與《現漢》中所注的名詞顯然不同。這正如現代漢語中出現的大量副詞修飾名詞的用法一樣,通常認為被修飾名詞的語義發生變化,從指稱義轉變屬性義。同樣道理,“官方”從指稱“政府方面”轉指為“正式性”“公開性”“權威性”“正規性”等指稱對象所隐含的屬性義。
綜上,“官宣”作為縮略形成的新詞語,“官(方)”的語義發生了變化,從指稱義轉變為屬性義,也可以認為其理性義中“政府”這一顯性義征部分讓位,而“正式性”等部分隐性義征得以凸顯。顯然,這與形式上同類的“官辦”“官倒”中的“官”語義不同。
語言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很多網絡詞語熱絡一時,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網絡詞語能否從網絡世界進入社會流通領域,需要時間的檢驗。“×官方網站/宣布”等類似用法,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使用範圍日益擴大,也許在不久的将來,《現漢》在修訂時也會考慮增加這一義項,以更加符合“官方”一詞的實際使用狀況。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6日 08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