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甯解讀藍皮書。中國科協供圖
由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牽頭組織編制的《生命科學領域技術研究成果》藍皮書日前在京發布。藍皮書聚焦我國生命科學領域關鍵技術和體制機制“卡脖子”困境,給出了研究分析和相關建議。
藍皮書指出,生命科學創新研究和醫藥産業化已成為我國重要軟實力,在本次疫情防控和疫苗外援中為全球疫情控制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凸顯出生命科學和産業在全民健康保障和國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甯介紹,我國是全球生命科學研究體系和從業人員最多、經費投入增速最大的國家,專利數量和論文數量都已處于世界第一。“我國的疫苗體系較為完善,在這次疫情中再次體現。我們在幹細胞、生物治療、基因編輯等很多前沿技術上也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們現在新藥研發能力已經到了第二梯隊,2019年國内新藥獲批數首次超過了美國當年審批的數量。”
然而,我國生命科學研究和産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和風險。藍皮書指出,我國在“科學信息、實驗動物、科學儀器設備和試劑耗材”等“生命科學研究四要素”的關鍵技術上高度依賴進口;盡管具有世界上最為完善的制藥工業體系,新藥研發的能力日益增長,并逐步走向世界,但在高端設備和耗材方面高度依賴國外,連最基本的藥劑西林瓶的管型也需進口,存在“卡脖子”的風險。
此外,信息安全的問題必須予以重視。王小甯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始數據提供方,又是最大的數據購買方,在購買數據、下載原始文獻上的費用巨大。“我們國家的科研經費主要用在耗材、實驗動物和儀器設備上。如果國外現在下狠心把耗材、設備、信息卡住的話,疫苗就無法再規模化生産,我們的科學家的科研試驗也将受到影響。”
藍皮書還特别提出,我國在“卡脖子”問題上存在泛化的傾向。當下我國生命科學和産業創新與硬件創新分離的現狀,主要源于不夠完善的評價體系和部分工匠精神的缺乏,在體制層面存在一些“自己卡自己脖子”的困境。
對此,藍皮書建議,要從源頭改變應試教育的思維,從娃娃開始培養創新理念、工匠精神;尊重人才,提高人才待遇,但是不能讓人才的“帽子”參與學科評價的權重;建立“白清單”機制,廣泛征求各個領域急需解決的耗材、關鍵試劑等,為政府、企業、院校提供支持;要多鼓勵中國科學家領銜大科學計劃,加強源頭創新和資源共享。
藍皮書由中國昆蟲學會、中國實驗動物學會、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中關村藥谷生物産業研究院、中關村玖泰藥物臨床試驗技術創新聯盟等多家單位聯合編制,将在更廣泛地征求意見和修改的基礎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供政府和社會參考。同時将由課題主要承擔單位在重新定義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圍繞上述“生命科學研究四要素”,動态收集整理清單目錄,供政府、企業和院校參考。(記者溫競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