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實際上為“四書”和“五經”的統稱,是古代儒家學子研學的著作。
其中,“四書”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而“五經”則為《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四書”這個稱謂,起始于宋朝。當時随着“程朱理學”的興起,儒學已正式升級為正統。為此,朱熹便将《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4本書,編定為“四書”,并分别作了注釋。
其中,朱熹對《大學》《中庸》這兩本書的章節和句子,做了詳盡的分析和注解,因此稱之為“章句”,而對《論語》《孟子》的注釋,則大多為引用他人的說法,因此稱之為“集注”。
相傳,“五經”是經孔子編輯或修改過的,本來還有一本《樂經》,合稱為“六經”。後來跑出個秦始皇,幹了件“焚書坑儒”的事,結果《樂經》也因此散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包括《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後來,因為《春秋》的原文一般都會合編到《左傳》裡,因此也常将《左傳》指代《春秋》。
另外,“五經”中的“禮”,原本指的是《禮經》,而《禮經》又可以分為《周禮》《儀禮》《禮記》。後來,由于人們習慣性地把《禮經》用來特指《儀禮》,而《禮記》又是專門解釋《儀禮》的書,且涉及面卻遠遠超出了《周禮》和《儀禮》,因此便取代了《禮經》,成為“五經”之一。
事實上,關于“五經”是不是經過孔子編輯或修改,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着争議。實際上,《周禮》的成書時間,很大可能為兩漢之間。而至于《尚書》,随着清華大學對一批戰國竹簡(清華簡)的不斷翻譯和披露,進一步證實是後人的僞作。
也就是說,出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基本上就沒看過《周禮》和《尚書》,更不要說編輯或修改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