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世界不僅有着悠久的曆史和底蘊,其幾百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藝與創新更是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于是我們将那些鐘表裡面五花八門的專用詞彙與有趣知識做了一個大集合,希望您在賞表玩表的同時,亦能有所收獲。
名詞解釋
B
避震器
▲Incabloc
▲Kif
手表中的避震器,顧名思義,就是機芯内為了避免細小部件在震動沖擊下受損而設計的将震動緩沖掉的機構。該機構自誕生之日起,數得上名号的設計就有二三十餘種。但,與設計數量相反的,是避震器的位置與原理的基本相似。位置方面,最常見的就是安裝在擺輪軸承上;原理是通過彈簧裝置使寶石軸承與齒輪軸尖由硬接觸變為軟接觸,從而給軸尖相應的彈性空間以防止擺輪軸尖因外部震動而産生斷裂或變形的情況。
其後,随着時代發展,避震器的設計數量經曆了一個不斷“精簡”的過程。時至今日,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應該是Incabloc和Kif兩種。關于這兩種避震器的區别,有一種說法是Incabloc的簧片相對較粗,能承擔的沖量更大,而Kif則是對細微振動的調節性較好。但對于普通表迷來說,Incabloc和Kif最顯著的區别應該是在簧片的造型上。Incabloc的造型為馬蹄形,而Kif避震器簧片的造型則像蠍子的兩個前臂般彎曲後合攏。這,也是區分Incabloc和Kif最便捷的方式。
Jewels 寶石數
夾闆上的“Jewels”字樣
是不是代表着機芯中有鑽石?
Jewels,中文譯為寶石。之于鐘表機芯上,确實曾經有一段時間表示的是機芯中有多少以天然寶石為材料制得的寶石軸承,“17 Jewels”就意味着機芯裡真的有17顆天然寶石。寶石的種類也不局限于鑽石,紅寶石、藍寶石都有。但,這是幾百年之前的事情了。
上述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人造寶石的誕生。以Al2O3為原料制得的人造寶石的耐磨性不遜于天然寶石,再加上使用成本的天差地别。人造寶石,或者說,人造紅寶石,很快就取代了天然寶石成為了機芯中寶石軸承的主要材料。
時至今日,雖然機芯的夾闆上依舊能看到“Jewels”的字樣,也市場能聽到某機芯17鑽的叫法。但是,無論是“Jewels”還是“鑽”,所指的都是以Al2O3為原料,以Cr2O8為着色劑制得的人造紅寶石。
C
垂直離合
與汽車中離合器的作用相似,計時機芯中離合器的作用在于使發條輸出的動力傳送至計時系統,從而開啟計時功能。其中,垂直離合,顧名思義,就是将計時秒輪安置在走時秒輪的正上方,形成一個垂直放置的結構,兩者之間設有鉗夾以起到控制走時輪系與計時輪系結合與分離的作用。
碰到一款計時機芯時,要判斷其是否為垂直離合,最簡單的方法在于看中心秒輪上是否疊有一個異型鋼件,若有,或者說整個計時機芯的布局看上去非常“簡陋”,則其為垂直離合。這種略顯簡陋的視覺,正是垂直離合的缺點之一。除此之外,垂直離合還有機芯較厚、按壓所需外部力量較大等缺點。但其優勢也非常明顯,即啟停穩定、耐用等。
E
鵝頸式微調
鵝頸微調,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形似天鵝頸部的框架将快慢針包圍起來的微調裝置。功能上來說,與快慢針之于手表走時精度的原理相同,都是通過收放遊絲的工作長度來實現手表走時精度的調校,但在具體調校方式上有所不同。簡單來說,鵝頸微調是通過與快慢針接觸的定位螺釘來完成微調的。如此做法相比直接撥動快慢針,理論上說更便于定量且能在完成調校後固定快慢針。
除了功能上的區分,鵝頸微調最大的優勢或許表現在視覺效果上。經過精細打磨後宛若鵝頸造型的回繞框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再加上擺夾闆的雕刻裝飾,無疑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機芯的美觀性。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鵝頸微調是一類微調裝置的統稱,并不是某品牌的專屬,不同鐘表品牌所用的鵝頸微調在造型上也不盡相同。
F
發條
發條是手表的動力源泉,指的是盤繞在發條盒内的“片狀彈簧”。材質方面,早先為碳素鋼,如今常見的為Nivaflex合金。但無論何種,在手表中的工作原理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就是上鍊時發條軸順時針轉動并利用發條軸上的鈎子卷緊發條,以此“儲存能量”。随後,彈性力促使發條放松,這一步可以理解為之前儲存的能量的釋放過程。但因為發條軸已止逆,所以發條隻能通過外鈎帶動發條盒旋轉來釋放能量,而發條盒的旋轉自然也會帶動後續齧合齒輪的運轉,直至發條貼于發條盒盒壁上。
由上可知,動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條的工作圈數。但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發條的工作圈數與發條的長度并不一直是正比關系,其有一個上限的存在。這是很好理解的一點,過長的發條雖然乍看之下能使得盤繞的總圈數增加,但同時也會減少發條盒内發條放松的空間。所以,單純地延長發條以增加手表動儲時間的方法,是有一個阈值的。畢竟對于機芯來說,發條盒不可能無限大。
就僅有的長動力手表來看,朗格Lange 31無疑是通過增加發條長度來實現長動力的代表性作品,它的動力儲存達到了驚人的31天。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兩根長達1.85米的發條,單根長度已是普通手表發條的10倍左右。更遑論,Lange 31在串聯的兩個發條盒中均使用如此長的發條。
當然,兩根1.85米長度的發條理論上存在着諸如上鍊扭矩過大、動力輸出不穩等問題。但這兩項問題都被朗格妥善解決,前者通過外部工具予以上鍊,後者則是通過恒動力裝置來确保動力平穩輸出至擒縱系統。
J
夾闆與主夾闆
夾闆,這個最初常以黃銅為材質打造而成的部件,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決定機芯性能的關鍵所在,常被人分為主夾闆與其他夾闆兩類。其中,其他夾闆在機芯中的作用相當于人體中的骨架,即位于機芯零部件上方并起到固定作用。因所處位置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稱呼,例如固定擺輪遊絲的夾闆名為擺夾闆。且,各家鐘表品牌對于旗下機芯中夾闆的形狀與打磨裝飾也有着不同的诠釋,甚至于許多夾闆形狀有着非常明顯的标識性。以至于,如今機芯夾闆的形狀及其上的打磨裝飾,也成為了衡量一款腕表是否美觀的标準之一。
主夾闆,又名基闆,可以說是夾闆類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所有零部件拆下之後的那塊底闆,正反兩面均起到裝載機芯零部件的作用。且,主夾闆在生産層面上,對于加工精度有着較高的要求,孔徑與凹槽深淺的加工精度據悉至少也要達到百分之一毫米甚至是千分之一毫米。
L
螺釘
擺輪上的螺釘主要有兩個作用。其一為平均擺輪的重量分布,也就是所謂的配重。要知道,在雙金屬擺輪的那個年代,因為加工精度的限制所以無法實現擺輪重量的平均分布。彼時,工匠會選擇在擺輪上安置對角對稱的不可自由旋轉的螺釘,從而實現平均擺輪重量分布的目的。但如今随着加工精度的提升,該作用逐漸變得不再那麼必須。
其二為實現手動調節擺輪轉動慣量的目标。整個調節過程中,雖然擺輪與螺釘的重量都未曾發生變化,但因為旋入或旋出的關系,螺釘離擺輪中心的距離産生了相應的變化,從而最終影響擺輪的轉動慣量,以此調節手表的走時快慢。額外一提的是,目前螺釘的安裝位置主要分外擺輪外緣與擺輪内緣兩種;至于螺釘的數量,則無定數。
Q
擒縱叉
擒縱叉,在機芯中是一個形似“扳手”的零件,由叉軸、叉頭、進瓦、出瓦等組成。其中,出于減小摩擦的考慮,叉瓦部分一般由人造紅寶石制得。當然,矽或碳晶等擒縱叉的叉瓦部分自然就不需要以人造紅寶石為原料。擒縱叉在機芯中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與擒縱輪齒的釋放、傳沖、鎖接等過程,将機芯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擺輪遊絲機構後,再将擺輪遊絲機構的振動次數傳遞給指示機構以達到指示時間的目的。
額外提一句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擒縱機構中都有擒縱叉的存在,杠杆式擒縱、同軸擒縱等中有,但沖擊式天文台擒縱、雙向擒縱等中就沒有。更何況,根據具體擒縱類型甚至于機芯型号的不同,擒縱叉的樣式以及材質也會有非常顯著的區分,但該零件的組成及其作用基本相同。
S
腎形輪
腎形輪,是機芯中用來指示時間等式的凸輪。該凸輪的形狀,是以時間等式曲線為基礎經過計算而得的,因形似腎髒而有着“腎形輪”之稱。且,與地球公轉的周期相同,腎形輪也為一年旋轉一周。機芯運行過程中,腎形輪的邊緣起伏通過齒條,最終将時間等式的信息呈現于表盤之上。
時間等式的顯現方式,目前常見的有兩種,一種為差值的顯現,就是在表盤上直接表示出時間等式的數據,最大的計量範圍為-17鐘至 14分鐘,讀取真太陽時需經過“平太陽時 時間等式”的計算;另一種為直接以兩根指針分别指示平太陽時與真太陽時,真太陽時數據直接讀取即可。
48月齒輪
在萬年曆機芯中,有個核心零件名為“48 月齒輪”。顧名思義,其對應的就是4年中的48個月。該零件的結構非常與衆不同,齒輪外緣設有48個深淺不一的凹槽,其中最深的凹槽代表的是平年的2月,相對較淺的凹槽代表閏年的2月,再淺一點的代表小月,最淺的則代表大月。運行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與48 月齒輪連接的杠杆會根據凹槽的深淺來以不同幅度撥動31齒的日曆輪或日曆專用凸輪,從而修正日曆顯示。
T
TPT®碳纖維
早先名為NTPT@碳纖維,是如今常見于RICHARD MILLE手表表殼的材質。這種材質源自瑞士一家研發公司——North Thin Ply Technology,其生産工藝據悉為先将碳纖維原絲浸入環氧樹脂中,再以此編織成碳纖維布。随後,将碳纖維布以層與層之間45°角交錯“疊加”,并在6bar壓力下加熱到120℃後即成。自此,碳纖維布成型,後續隻需送至鐘表品牌的表殼廠進行表殼的加工制造即可。相比鐘表品牌使用的傳統碳纖維,TPT@碳纖維最顯著的一個不同在于每層碳纖維布的厚度,據說僅為30微米。要知道,常規的碳纖維中每層碳纖維布的厚度基本為100多微米。
換言之,雖然沒有明确的數據指出,但從每層碳纖維布的厚度來推測,TPT@碳纖維本質上來說應屬小絲束碳纖維。這也就意味着,該材質在抗拉強度等性能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現。事實上也确實如此。依現有數據來看,“TPT@碳纖維材料與已被認為擁有卓越物理性能的複合材料相比,破裂應力的出現概率降低25%,微裂紋的出現優化200%”。
當然,在外觀上,僅就RICHARD MILLE來說,TPT@碳纖維也是非常容易辨認的,以此而成的表殼上有着波浪狀紋路,而非傳統碳纖維表殼的格狀編織紋。
X
星柱輪
星柱輪,也叫導柱輪,是常見于計時機芯中的一個部件,但并非隻出現在計時機芯中,具體的作用在于切換杠杆以讓兩個輪系發生(保持)觸碰或脫離的狀态。在視覺效果上,該部件非常容易辨認,有凸起與下凹部分且整體形似花瓣的即是。
從具體結構上來說,該部件主要分為兩層。下層棘輪的作用在于啟動,即通過外部力量推動星柱輪旋轉;旋轉後,則是通過該部件上層的輪齒來實現杠杆在星柱輪凸起與下凹部位之間的切換,從而使得兩個輪系發生(保持)觸碰或脫離的狀态。此處額外一提的是,星柱輪上層輪齒的數量沒有定數,如今常見的為5—9齒。
Y
音簧
音簧是問表聲音的源頭,通常來說指的是以合金鋼為原料并通過一個長方形金屬塊固定在機芯夾闆上的金屬條。報時中的聲響源自音錘敲擊所引發的音簧振動。且,作為報時的核心部件之一,音簧的材質、截面形狀、盤繞方式等對最終聲音的品牌有着關鍵性的作用。對此,大部分鐘表品牌都有屬于自己的“秘方”。
除了傳統的三問報時,還有一種被鐘表品牌稱為“大教堂報時”的三問類别。相比傳統的三問,這類表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報時聲中的低音較重。就音簧而言,主要表現為長度的增加,視覺上就是機芯外緣的音簧盤繞圈數的增加。個中緣由,可以比拟鋼琴的琴弦。長度越長,聲音自然就越雄厚。
音梳
音梳,顧名思義,就是在音樂盒或音樂手表中形似梳子的部件,即下端被切割成有着形似直排齒牙的鋼片。其作用在于和圓筒(盤)結合,演奏出事先設定好的曲目。整個發聲機制,以圓筒式音樂盒或音樂手表為例,就是圓筒受到來自發條的動力後開始勻速滾動,此時其上的銷釘随着圓筒的轉動撥動音梳上形似直排齒牙的簧片,從而實現振動發聲。
在整個發聲機制中,如果說圓筒(盤)決定了演奏的旋律,那麼音梳則決定了整個樂曲的音數及高低音。其中,音數取決于音梳上簧片的數量,例如8個簧片就代表着8音,數量越多演奏出來的曲目音色自然就更豐富;高低音則取決于簧片的厚度,需要的音越低簧片就越厚。當然,早先也有部分品牌為了追求低音的立體效果,會在音梳内側添加鉛塊。
遊絲
平遊絲
寶玑遊絲
圓柱遊絲
鐘表中遊絲的概念,于1675年由惠更斯提出以取代早期機械鐘内的單擺,指的是裝配于擺輪上呈阿基米德螺旋線形狀的盤簧。其在鐘表中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帶動擺輪來回擺動以起到分割時間的目的。且,按照分類依據的不同,遊絲有着諸多分支。
若以原材料為分類依據,遊絲可分為合金遊絲及矽遊絲。其中,合金遊絲因為成分的不同而有着Nivarox遊絲、Spron遊絲、藍铌遊絲等分支。
若以盤繞方式為分類依據,可分為平遊絲、寶玑遊絲及圓柱遊絲。其中,平遊絲指的是遊絲末端曲線與渦旋線部分處于同一平面的盤繞方式。當然,因遊絲末端形狀的不同,也有諸如Spiromax遊絲等品牌專屬設計的存在;寶玑遊絲,又名雙層遊絲或吊框遊絲,指的是遊絲末端上饒的設計,目的在于緩解機芯運作過程中平遊絲展縮不同心的情況;圓柱遊絲,早期常見于航海天文鐘,指的就是遊絲盤繞成立體的圓筒形,這種設計理論上在工作中不存在遊絲重心偏移的情況。
除了上述兩種分類依據,還有按照調校方式的分類,即有卡度遊絲與無卡度遊絲,兩者的區别在于有無快慢夾。
Z
芝麻鍊
Fusee Chain,也就是如今國人口中的芝麻鍊,是一度盛行于機械鐘及懷表時代但最終退出曆史舞台的“恒動力”裝置,實現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力矩=力×力臂”,當然也可以粗略地理解為現代變速自行車的原理。發條盒與寶塔輪通過一根細小的金屬鍊相連,上弦時,寶塔輪旋轉,鍊條由下往上卷向寶塔輪,從而帶動發條盒内的發條旋緊;運行時,發條盒轉動,帶動鍊條由上往下回卷至發條盒。這也就意味着,整個動力釋放過程中,滿弦時的力對應的為力臂最小的寶塔輪上端小輪,接近落弦時的力對應的則為力臂最大的寶塔輪下端大輪。如此,一定程度上保持扭矩的恒定輸出。
到了手表時代,部分鐘表品牌“複蘇”了芝麻鍊這項有着悠久曆史的“恒動力”裝置。雖然因手表與懷表的尺寸差,搭載于手表上的芝麻鍊相比傳統的難免有着些細微的區别,但在實現“恒動力”的方式上,可以說如出一轍。
誠然,芝麻鍊如今在手表上起到的作用是“恒動力”還是提升表款的視覺效果,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芝麻鍊的存在使手表在手動上弦的過程中能始終保持較為平滑的手感,即不會出現因動儲增加而感到阻力的情況。滿弦時,寶塔輪上的“馬耳他十字”會“鎖死”寶塔輪,以避免多度上弦可能導緻的發條斷裂。
鐘表知識
B
表盤工藝
表盤作為手表對外展示的最佳窗口,除了各種裝飾及色彩這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區别外,在材質及工藝本身,也有着諸多不同種類,以下這些特色各異的表盤,你都知道嗎?
琺琅表盤
江詩丹頓藝術大師系列琺琅表
琺琅是鐘表特别是表盤制作中一種十分常見的工藝,比起傳統繪畫,琺琅表盤的最顯著特征就是需要在火裡高溫燒制,并且往往不止一次,通過多次燒制的精妙配合最終得到極為珍貴的色彩與畫面。運用不同手法工藝,琺琅表盤可分為單色琺琅、透明琺琅、掐絲琺琅、内填琺琅、镂空琺琅、微繪琺琅、灰色琺琅和金箔鑲嵌琺琅等,各有特色。
赤銅表盤
寶珀藝術大師工作室雙牛争王手表
2015年寶珀首次将赤銅工藝運用到表盤制作中,赤銅原産于日本,是一種主要由銅和金兩種材質構成的合金。根據其成分和質地的不同,合金呈現出介于藍黑之間的暗綠色澤。合金的黑綠色澤源自一種被稱為鈍化處理的工序,完成這道工序需要使用一種溶液。該溶液由乙酸銅(綠灰色)構成,傳統上一直由日本制造,在日語中被稱為rokushō。随着rokushō溶液運用比例的增加,合金的黑色光澤會逐漸變深并呈現出更加濃郁的色澤。
玑镂表盤
寶玑5157BR
玑镂是非常古老的裝飾工藝,多用于珠寶首飾行業。用在手表裝飾上的玑镂,依據産量分為手工玑镂和工業複制玑镂紋樣兩種。如寶玑表盤上招牌式的巴黎釘紋圖案即是采用了手工玑镂。
瓷繪表盤
格拉蘇蒂原創九龍壁套表
格拉蘇蒂以梅森陶瓷為表盤材質,随後在其上彩繪各類圖案後進行燒制,形成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款梅森瓷合作款均可以在表面上看到著名的“藍劍交鋒”标志,這一标志源于當年薩克森公國國徽。
細木鑲嵌表盤
百達翡麗Ref.5089G-071 金翅雀
細木鑲嵌,亦可說是細木拼鑲,指手将木料薄片按設計圖稿拼貼于盤面之上,以形成完整的畫面。這項工藝的基本手法是按圖裁切木材,再粘貼到底闆上。無論是抽象圖案,還是象征性圖案,創作者必須廣泛挑選各種不同色調的材料,按照個人風格加以拼嵌組合。一般來說,細木鑲嵌表盤至多不過采用200餘片細木,而百達翡麗Ref.5089G-071 金翅雀共計使用了30種不同木材,超過400塊木片鑲嵌而成,令人歎為觀止。
母貝表盤
雅克德羅LADY 8
珍珠母貝表盤常見于女表,母貝表盤取自海底的貝殼,經小心加工處理後裝在手表上,營造獨特的美感。母貝表盤的特點在于每一隻表的盤面都難以雷同,具有獨一無二的紋理及光澤,通過光波反射呈現出五彩缤紛的閃爍光澤。琺琅是鐘表特别是表盤制作中一種十分常見的工藝,比起傳統繪畫,琺琅表盤的最顯著特征就是需要在火裡高溫燒制,并且往往不止一次,通過多次燒制的精妙配合最終得到極為珍貴的色彩與畫面。運用不同手法工藝,琺琅表盤可分為單色琺琅、透明琺琅、掐絲琺琅、内填琺琅、镂空琺琅、微繪琺琅、灰色琺琅和金箔鑲嵌琺琅等,各有特色。
漆面表盤
萬國大型飛行員年曆表“ 150 周年”特别版
漆盤制作流程是将彩漆用不同的工藝,手刷或噴塗塗覆在清洗過的金屬盤坯上,以形成不同顔色的漆膜,幹燥之後再抛光或打磨出預先設計的紋路即可。同時由于單次上漆過厚有很大幾率會在最終成型的盤面上出現氣泡,所以一般會采取“多層刷漆”的手法。今年萬國全新推出的150周年系列限量表款均采用了漆面表盤工藝,白色或藍色漆面表盤均經多層上漆工藝精心打造而成。
備長炭表盤
寶珀Villeret經典系列“藝術大師”
工作室炭工藝手表
在将赤銅工藝引入高級制表後,寶珀再次将備長炭應用到表盤制造中。備長炭是一種采用傳統方法燒制的日式木炭,這種木炭的奇特之處在于其燃燒後擁有極高的密度,這是烏岡栎木材在1000-1300攝氏度的高溫爐火中煅燒後的結果。備長炭表盤的特點在于其具備和不鏽鋼同等的強度,同時表盤的紋理則略帶滄桑感。
隕石表盤
歐米茄超霸系列皓月之灰“隕石”表
将隕石碎片作為表盤材質的确算是一種創舉,以歐米茄為例,超霸系列皓月之灰 “隕石” 手表所采用的隕石表盤取材于在史前時代就墜落于納米比亞地區隕石的切片。這種鐵隕石因其經典的魏德曼花紋而備受設計師的推崇,即不規則的幾何條痕,可營造出獨一無二的表盤紋理。
碳纖維表盤
柏萊士BR03-94 R.S.18
作為高科技材質的代表,碳纖維的特點在于其比钛金屬輕盈、但硬度更強,同等體積下它的重量僅是鋼的五分之一,而強度卻是鋼的5倍。除了無可比拟的韌性,碳纖維表盤獨特的格紋狀編織紋理也非常美觀現代,令表款更富立體感。
微砌馬賽克表盤
卡地亞Santos Dumont駿馬裝飾表
馬賽克鑲嵌工藝是一門有數百年曆史的手工藝術,微砌馬賽克表盤需要将小于1mm直徑的微型嵌片手工鑲嵌至表盤之上,随後進行統一加固,以确保圖案表面均勻平滑。通過各類寶石搭配,微砌馬賽克能夠在表盤上呈現出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畫面。
表殼材質
手表的世界包羅萬象,光是一個表殼材質都可以說上很久。除了那些常見的金屬類,其實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特别材質也被應用于鐘表制作中,其中有一些甚至會讓你大跌眼鏡。
钽金屬表殼
钽的化學符号為Ta,是一種呈現灰藍色的惰性金屬,特點是具有優秀的抗腐蝕性、抗磁性以及較小的膨脹系數,所以被廣泛應用于航天領域。而在鐘表領域,钽金屬可謂是新秀,以其作為表殼材質的品牌印象中也僅有如沛納海,F.P.JOURNE等少數幾個,倒是頗為可惜,畢竟钽金屬特别的色澤和穩定性對于表殼而言還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锆合金表殼
将锆合金作為表殼材質,最早是由海瑞溫斯頓前任總裁Ronald Winston先生于2002年正式引入鐘表中。同樣是在航空領域有着出色表現,锆合金與钽金屬無論是在顔色還是特點上其實有着很多相似之處,也具有極強的耐腐蝕性和穩定性。作為海瑞溫斯頓的專利技術,锆合金被用于Project Z系列的表殼制作上,并有逐步向其它系列融入的趨勢。
魔力金&王金表殼
魔力金(Magic Gold)是宇舶獨創的一種合金材質,2012年首次問世,其成分包括金、鉑和銅,然後以某種比例熔合而成,比起傳統貴金屬,魔力金的最大優勢在于具有極強的防刮特性,據稱隻有鑽石能在上面留下痕迹,在此之前,K金容易被劃傷一直都是困擾貴金屬腕表的一大問題。王金(King Gold)同樣是宇舶所創的專有合金,其色澤比起普通的5N紅金更加紅豔,為此宇舶在配方中提高了銅的比例,并添加鉑以确保色澤的長期穩定性。
TPT®碳纖維&
TPT®石英纖維表殼
RICHARD MILLE獨家研發的創新材質,其工藝可大體理解為先将碳纖維原絲浸入環氧樹脂中,再以此編織成碳纖維布。随後将碳纖維布以層與層45°角交錯疊加,并在6bar壓力下加熱到120℃,後續将其送至表殼加工廠進行加工制成即可。TPT®碳纖維材質的表殼具有極強的辨識度,獨一無二的線條式紋理比起傳統碳纖維的格狀編織紋更具層次感。随後,RICHARD MILLE在此基礎上所研發的TPT®石英纖維由數百層石英絲線組成的薄層複合而成,無論是色彩穩定性,耐高溫性還是堅固性等同樣出色。
石墨烯表殼
RICHARD MILLE RM 50-03的設計中不僅結合了钛合金和TPT®碳纖維,還将另一種全新材料引入鐘表制造中:Graph TPT®,或我們通常所說的石墨烯。石墨烯作為一種革新的納米材料,重量比鋼輕6倍,但強度卻是鋼的200倍,RICHARD MILLE将其引入到制表中,不僅大大降低了手表的重量,同時也增強了碳纖維的物理特性。得益于此,RM 50-03連同表帶重量不足40克,是鐘表史上最輕的機械計時表。
藍寶石水晶表殼
說是藍寶石水晶,其實是一種無色透明的表殼材質,其與大多數表鏡所用的藍寶石相同,并非使用天然寶石制作,而是一種合成材質。雖然如此,事實上獲得藍寶石表殼絕非易事。首先藍寶石表殼具有莫氏9級的硬度,僅次于鑽石,極度抗磨和耐操。其次制作加工的難度也很大,形式單一的鏡片已需鑽石刀片精心切割、打磨,表殼的部件數量大、結構複雜,單論切割,工藝難度已可見一斑。
木質表殼
由于木質對溫度與濕度的需求較金屬來說較為嚴苛,木質外殼的鐘表多是處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比如大型的座鐘與挂鐘。所以在手表時代木質表殼非常鮮見,但對于這一另類材質,來自意大利的WEWOOD卻是頗具心得。從品牌名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WEWOOD所生産的都是完全由環保材質打造的純木手表。憑借着木料的天生特性,WEWOOD木質手表比起傳統手表要輕盈得多,一般都在40g左右。此外,雖然受限于環境等因素木質表殼可能較易損壞,但好在價格低廉,還是很具性價比的。
奶酪表殼
對!你沒有看錯,奶酪都可以制作表殼。亨利慕時不僅提出了這一瘋狂的想法,還将其變成了現實。這款名為Swiss Mad的手表,其表殼完全以100%瑞士奶酪制作,不過品牌還是對其做了特别的加工,加入了複合材料使得其不會變質發臭,當然也就無法“品嘗”表殼了。不過可别小看這款以奶酪打造的手表,其官方定價超過了100萬瑞郎,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貴的一塊奶酪了。
表殼形狀
圓形
最常見的形狀,幾乎90%的手表都采用了圓形。其實這也不奇怪,手表畢竟是從懷表發展而來的,而懷表基本上都是圓的。
方形
指的是長度與寬度相等的正方形表殼,不過真正符合方正條件的表殼非常少見,卡地亞的Santos 系列可以視作其中一個比較接近的。
矩形
比起方形表殼,矩形則常見很多,一般矩形表殼均為長度大于寬度的長方形,以更符合常規的佩戴及使用習慣。
酒桶形
表殼上下平行,兩邊具有弧度,類似一個酒桶的形狀。酒桶形表殼被廣泛認為更具現代設計感,RICHARD MILLE的絕大多數表款都采用了這一形狀。
橢圓形
寶玑的那不勒斯王後系列采用了上下兩端窄中間寬的橢圓形表款,而愛彼的千禧系列則相反,以左右兩端窄中間寬的方式呈現了另一種橢圓形表殼。
枕形
形狀類似介于圓形和方形之間,四邊都具有弧度,幾乎所有的沛納海都采用了枕形表殼。
八邊形
最常見采用正八邊形表殼的就是愛彼的皇家橡樹系列,招牌式的外觀一眼就可以認得出來。
十二邊形
比起皇家橡樹的八邊形表殼,昆侖海軍上将系列的十二邊形表殼同樣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三角形
最出名的無疑是漢米爾頓的探險系列,因貓王曾經在經典電影《藍色夏威夷》中佩戴過而廣為流傳。無論如何,三角形如今都是非常罕見的表殼形狀。
特殊形狀
有些特殊的表殼形狀很難界定,其中卡地亞Crash系列絕對算是一個極端,被扭曲的表殼你覺得這是什麼形狀呢?
擺陀
中央擺陀
這是目前最常見的擺陀形式,指的就是安裝在機芯背面中央軸承上的半圓形金屬闆片,按照上鍊方式可分為單向上鍊與雙向上鍊兩種。且,各家鐘表品牌在中央擺陀的材質、外觀等方面均有着屬于自己的特色,從而讓這個理論上應“千篇一律”的零件,最終呈現出不同的風采。
偏心擺陀
偏心擺陀,顧名思義,就是擺陀并非處在機芯中央的位置,而是“偏居一隅”。擺陀的直徑相比中央擺陀,自然也有所減小。
微型擺陀
微型擺陀,又名珍珠陀。從擺陀布局上來說,是偏心擺陀的一種。但相比偏心擺陀,其在機芯上的位置更相當于夾闆的一部分,即裝嵌于夾闆之中且運行過程中不會對夾闆造成遮擋、因此,珍珠陀的直徑相比偏心擺陀來得更小。
外緣式擺陀
喜歡記得關注分享~ 犀真-奢侈品鑒定我們是認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