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大曆史觀叙述。
字數:2759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中國古代的國号,對于現代文明至今都有影響。
到現在為止,中古主體族群仍被稱為“漢人”。
在海外,華人群體多被稱為“唐人”,他們聚居的街區也被稱為“唐人街”。
就如現在父母給孩子起名都會絞盡腦汁,翻閱史書、尋求典籍、借用名作、甚至求請高人。
在古代中國,開國君主在确立國号時也是相當慎重,他們認為如果起的國号不好,會被人嘲笑,甚至會導緻國運的衰竭。
所以國号怎麼起,是一門學問。
國号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那麼簡單,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能塑造一個王朝的正當性,讓人們一看到這個國号就能覺得這個新建立的王朝是合法合理的,自己以後就是這個王朝的子民了。
一:國号的來源
周天子
國号的來源大體分為五個方面:所居地名、獲封封号、前朝模仿、呼應谶語、本身含義。
1:所居地名商周兩朝都是根據本部落居住的地名所起的國号。
商朝
“商”原本是地名,商人始祖曾被封于“商”這個地方,後來商人部落建立國家,并以“商”作為國号。
周朝
周朝的先祖曾生活在渭河流域的“周原”,建立國家後,就将“周”作為國号。
戰國諸國
戰國諸國大多都是周天子所封,是居地與封号的結合。
2.獲封封号夏朝
夏朝的國号來源說法衆多,其中最為可信的有兩點
1.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号。
2.唐朝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
劉邦影視形象
漢朝
漢高祖劉邦曾受封為“漢王”,居于漢中巴蜀一帶,立國之時劉邦起初并不喜歡“漢”這個字,最後還是在蕭何強力思想工作下,才接受了立國為“漢”。
隋朝
隋朝創立者楊堅在稱帝之前就繼承了其父楊忠“随國公”的爵位,稱帝後便立國為“随”,後來楊堅覺得這個“随”字有走走停停之意,寓意不好,便改成了“隋”字。
唐朝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被北周的皇帝追封為唐國公,隋朝時李淵繼承了“唐國公”爵位,立國後定國号為“唐”。
宋朝
宋朝創立者趙匡胤雖然沒有受到過封号,但他曾在“宋州”擔任節度使,立國後就把國号定為了宋。
3.前朝模仿
劉備影視形象
蜀漢、後漢、北漢、南漢、後唐、南唐、後周……等都是模仿前朝國号,他們在建立國家時的國号都隻叫作“漢”“唐”“周”,并沒有前綴,這些前綴都是後人為了更好的區分他們給他們加上去的。
這類國号隻要是想擡高自己的身家,以證明自己政體的合法性。
4.呼應谶語所謂谶語,就是一種帶有政治意義的預言,此類預言的定義都很模糊,頗有一種馬後炮,強行解釋的嫌疑。
曹操影視形象
曹魏
三國時魏國的國号與一句谶語有關“代漢者當塗高”。
意思是替代漢朝的是這個“當塗高”,可這當塗高是什麼呢?猜呗。
東漢末,人們就猜,這“當塗高”就是擋在路上的高大建築,而“魏阙”中“阙”是門,“魏”就是高大的意思。
所以曹操曾要求獻帝封他為“魏公”,呼應這個谶語。
而之後曹丕代漢,建立國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天命所歸,立國号為“魏”。
司馬懿影視形象
晉朝
晉朝的國号表面上是因為司馬昭受封“晉國公”,可細琢磨起來,它也與“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谶語有關。
魏國建立時,其實全國還未統一,所以司馬昭認為,魏國并沒有真正的取代漢朝,而“晉”在當時有高大,高升之意,所以要求獲封“晉國公”,也取了“代漢者當塗高”之意。
南朝齊
齊高帝蕭道成原是南朝宋的大将,他篡位之前,有一句谶語“金刀利刃齊刈之”。
這個“刈”字代表割斷。
南朝宋的皇帝姓劉,劉的繁體寫作“劉”。
蕭道成将這句話理解為:斷送劉宋政權的新王朝是齊朝。
故,取國号“齊”。
5.本身含義
忽必烈
元朝
元朝建立者忽必烈,在入主中原後,深知要用中原農耕社會的行為規範來統治中國。
便從中原古書《周易》中的“大哉乾元”取“大元”為國号。
象征他“大元”為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明朝
明朝的國号與白蓮教有一定的聯系,白蓮教在元末起義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而它教義的核心便是“明王”即将出世,救民于水火。
當時這些說法已經深入人心,紅巾軍領袖韓山童便自稱“明王”,其子韓林兒被稱為“小明王”。
當朱元璋在韓林兒手中接過領軍之後,便立國為“大明”。
清朝
大清國号的由來有很多說話,最主流的有兩種:
1.“大清”為滿語“勇士”的漢化,意為“勇士之國”
2.按照五德終始來說,“清”代表水,“明”代表火,水克火,即立國“大清”。
國号能從另一個方面揭開中國古代的社會演變過程,我們分四部分來看。
1.封建社會
分封諸侯
在最開始的時候,國号時周天子定的。
從周朝的分封制度開始,各個諸侯國林立,都是由周天子封邦建國。
國号,基本不可改,就是要改,如三家分晉一般,也必須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再比如“田氏代齊”後,國君改了姓,卻還叫齊國。
但是這種制度也在各個國家塑造了一種觀念:這國家時一家一姓的天下,封國與封号一代代傳下來,促使了諸侯國的内部認同。
這種觀念到了戰國時期逐漸就發展成了道德觀念。
如果某個國君在道德上愈加優越,那麼他就可以受到天下人的擁戴,從而取代原來的天子。
加之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争也就進入了白熱化,直到出現一個大勢力,将之統一。
2.士族社會進入秦漢之後,明面上全國已經大一統,廢除了分封制,可實際上,分封秩序固化在儒家文化中,從而使國家仍然模仿者周朝分封制——授予一些元老重臣封号。
這些大臣在篡位之前都會要求皇帝給予自己爵位。
公侯伯子男,一步步晉升,最後到王爵,爵位到頭後,便開始一步步逼近皇帝才有的專屬特權。
加九錫,冠挂12珠,建天子旌旗,最後水到渠成的篡得皇位。
曹操的魏王、司馬家的晉王、楊堅的隋國公、李淵的唐國公……
在這一時期,國号的主要來源就是前朝賜予的封号。
中國社會也由此從封建社會轉向了士族社會。
3.平民社會
趙匡胤黃袍加身
唐宋之間的戰亂徹底消滅了士族,再也沒有世代為官的士族大家,想做官,必須按朝廷給出的科舉考試來晉升。
此舉也決斷了士族社會中,士族大家靠着幾代人一步步逼近皇位的可能性。
而此後,也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以前朝封号作為國号的現象了。
中國正式步入了平民社會。
4.多民族社會元明清三代,國号全部來源于本身含義,其中更是包含着信仰。
大哉乾元、明王出世、勇士之國。
而元清這樣以少數名族建立的政權的出現,也标志着古代中國,逐漸從一個漢人占據主導的“小中國”,開始向一個多民族的“大中國”過度。
甚至于今天的文明,都仍然生活在這個大公國的延長線上。
國号,不僅僅是一個供人稱呼的名稱,它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符号。
而由此推延出了整個中國古代史,國号中也凝聚着中國社會變遷過程。
(本文素材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實和侵權請聯系删除)
,我是蘇三,以大曆史觀宏觀看曆史,以人物事件細緻寫曆史。
歡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區探讨交流。
碼字不易,如果喜歡,點個贊,轉發一下,加個關注,每日發文,謝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