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1113字,預計閱讀時長為2.5分鐘)
讀不同的書,會有不同的心境。
這本《次第花開》,是我之前一個人遊走在街頭時,從小書攤買來的。第一眼望過去,就被書名“次第花開”四個字所吸引,于是在上千本書裡選中了它。我很榮幸,也能成為被它選中的讀者。
好幾次對人生有所困惑時,翻開這本書,就好像翻開了“解惑的錦囊”。
靜下來,不徐不疾,萬物皆有章法,一如次第花開。
《次第花開》中說:“當你放下成見和僞裝,不再焦慮和需求,你的内心才算真正的敞開,其實人生是一場非常不容易的修行。”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出,工作是一場修行,無需遠離凡塵,隻要努力工作,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精神就能從中得到升華。
又有人談,生活也是一場修行。
至于如何去做,具體落實到個人身上,其實有諸多不易。
圖片:驿路筆記
重讀《次第花開》,我才意識到,從前一直對“修行”二字的理解是很淺的。
以為修行離自己很遠,這裡面其實有很深的“誤解”。人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就容易産生誤解與偏見。
後來以為過生活,就是在修行,其實也不然;以為經曆過悲歡離合,就是在修行的路上更上一層樓,其實這些,也遠遠談不上修行,隻是經曆而已。
《次第花開》中說:“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幸福的,悲慘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種種經曆,無一不在啟發我們覺悟。”
生病本身不是修行,但如果能借由生病,認識到生命與生俱來的脆弱,認識到人生有些憂苦是無法預料、無法避免的,進而産生出離心、悲憫心,就算得上是修行。
經曆過悲歡離合,也談不上修行,隻能算是經曆。但如果能在悲歡離合中體認到生命的無常、緣起、因果,就是修行。
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能把各種生命體驗,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苦或者樂,用于鞏固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樣就是修行。
如此看來,想要參透“修行”的本質,光有經曆還不夠,還需要有一些悟性。
圖片:驿路筆記
所謂修行,其實就是修正我們自己,包括修正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心念的偏差之處,無論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隻要能達到修正自己的目的,都是修行。
我們置身生活中,眼睛看外面容易,要洞察自己内心,卻不容易。
有了貪嗔癡欲,人的内心,其實是被蒙蔽的,使自身處于混沌之中而不自知。
感覺不如意時,越要平靜下來修正自己。
凝視深淵,隻會讓自己越陷越深。一切苦厄都會過去,無論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
“人生除了生死,其餘的都隻是擦傷罷了。”
即便是生死,到最後似乎也不那麼重要。生命說到底,隻是一場體驗,就隻是這樣而已。
在這廣闊人間,個人的命運不值得悲歎。
如果生命是一場花開,靜默也是一種從容。不避風雨,靜聽流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絕”。
萬物各有啟示,在它們互相示意的時候,就各自明白了。
* end*
作者:驿路筆記 | 讀點書,碼點字,做點喜歡的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