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供給與需求?有個笑話說, 如果能教會鹦鹉說“需求” 和“供給” 這兩個詞, 鹦鹉就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學家,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經濟學供給與需求?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有個笑話說, 如果能教會鹦鹉說“需求” 和“供給” 這兩個詞, 鹦鹉就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學家。
其實, 這雖然是個笑話, 可是卻并非全無道理。 因為需求和供給的分析方法, 是經濟學家獨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其他學科都沒有這樣的方法。
如果你碰到棘手問題, 苦思冥想想不清楚, 那就試試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考慮一下吧, 或許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但是離解決問題一定不會太遠。 因為這種方法, 把所有相關利益者都考慮在内了。 而世界上最難以理解的現象, 如果從利益角度去看, 就立即清晰起來。
當我們買東西的時候, 最關心的是什麼? 價格! 找工作的時候, 最關心的是什麼? 是工資待遇, 而工資就是勞動的價格。 當一個企業投資時,
最關心的是利率和産出的價格, 因為利率表示投資的成本, 它是貨币的價格。
經濟學假定人是理性的, 追求的是個人利益的極大化。 在一個經濟社會裡, 人們追求的利益, 主要是經濟利益。 而在所有關乎經濟利益的因素中,價格是最最重要的。 經濟學家說, 價格是市場經濟的靈魂、 核心和主角。
所以, 價格由誰說了算, 或者價格如何決定,從來就是經濟學的核心命題。
價格是一個商品的貨币衡量, 大家非常熟悉,司空見慣。 為什麼價格如此重要? 如此難以理解呢?
其實, 越是司空見慣的東西, 越是難以理解。
比如人很多, 但人的本質是什麼, 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說得清。 馬克思說, 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你看出來了嗎? 價格也是這樣, 看似尋常, 實則深奧得很。
人類很早就發現, 分工可以促進生産效率的提高, 因為每個人擅長生産的東西不一樣, 而需要的東西卻差不多, 都需要消費多種東西才能生存。 如果不分工, 每個人什麼都生産, 就不如隻做自己最拿手的東西總産量大。
比如, 在原始野蠻狀态下, 兩個人比鄰而居,他們都需要消費兩種東西: 魚和肉。 但是一個人隻擅于捕魚, 而不擅于狩獵; 另一個人則相反。 如果他們不分工, 老死不相往來, 每個人都得同時進行這兩種生産。
但是當隻擅于捕魚, 而不擅于狩獵的人去狩獵的時候, 其實他就放棄了更多的肉。 因為, 如果他用狩獵的時間去捕魚, 用捕到的魚, 可以換到比他親自去狩獵獲得的肉還多的肉。 因為他的鄰居擅于狩獵, 而不擅于捕魚, 因此他對肉的評價低, 對魚的評價高, 他願意用較多的肉換取較少的魚。同樣道理, 那個隻擅于狩獵不擅于捕魚人,
如果去捕魚, 就會放棄更多的魚。 想吃到更多的魚, 就不捕魚, 想吃到更多的肉, 就不狩獵。
當他們分工, 各自做自己拿手的而放棄自己不拿手的東西的時候, 他們整體的産量提高了, 魚也多了, 肉也多了, 這就為他們消費更多提供了基礎。
因為, 有了分工, 就得有交換, 否則誰也活不了, 不要忘了此時他們隻生産一種東西, 但是需要消費魚和肉兩種東西。
因此, 人類都有交換的願望, 就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 中說的: 給我我所要的吧, 你也會得到你所要的。
動物也有些本能的分工, 比如蜜蜂, 但是自願的交換則不常見。
問題就來了: 交換怎麼進行, 兩種東西按照什麼比例進行交換? 憑什麼兩條魚換一頭梅花鹿, 而不是相反?
這個交換的依據就是價格。 價格的本質, 是一個比例, 交換的比例。 絕對的價格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一瓶礦泉水的價格是100元, 你不必害怕, 因為一瓶可樂的價格是300元。
在經濟學的曆史上, 價格由什麼因素決定, 是一個争議極大的問題。 直到1890年英國經濟學家艾爾弗雷德·馬歇爾出版《經濟學原理》 , 這個問題才算是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号。
剛開始, 為了認識價格, 經濟學家先找了個“價值” 概念過渡了一下。 認為, 價值更根本,價值決定價格, 價格隻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經濟學後來的發展表明, 這是一種不必要的迂回。 直接研究價格就可以了。 可是這樣的“迂回” 在思想史上太多了。 所以, 首要的問題是, 價值這個内核, 由什麼因素決定。
最初的探讨是從勞動開始的, 勞動決定價值,是經濟學的著名論斷。 威廉·配第、 亞當·斯密、 大衛·李嘉圖, 這些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 都秉持這種觀念。 威廉·配第的名言是: 土地是财富之母, 勞動是财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
兩種東西能交換, 說明它們之中有某種共同的東西, 可以通約。 找到這個東西, 就找到了交換的依據。
為什麼上述經濟學家都不約而同地把價值, 即兩種商品交換的依據, 歸結于勞動? 因為現實如此。
在人類社會的初期, 人們獲取食物和衣着就是靠簡單的體力勞動, 比如捕魚和狩獵。 為了獲得食物和衣着, 隻要勞動就夠了, 根本不用機器, 隻需要簡單的工具, 這些工具, 都可以免費獲取, 比如樹枝和石塊。
既然為了生産東西, 隻需要付出勞動, 所以,當兩種東西互相交換的時候, 隻要看其中包含的勞動量就可以了。 勞動是此時惟一可以通約的東西,勞動含量相同的東西, 才能交換成功, 比如兩條魚換一頭梅花鹿, 是因為生産兩條魚和一頭梅花鹿所需的勞動一樣多。
可是隻靠勞動就能生産的時代過去了。 為了生産, 需要投入多種要素, 勞動雖然也必要, 有時也是重要的, 但是它不再是惟一的, 多數時候還不是主要的要素了。 因此, 決定價值的, 或者交換依據的, 不再隻是勞動, 勞動決定價值的理論被其他理論代替了。
勞動決定價值理論的代表人物, 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 1817年他發表了其最有名的作品《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 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巅峰之作, 李嘉圖被稱為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
李嘉圖到處宣揚他的勞動決定價值的理論, 有一次, 在他演講時, 有個聽衆問了他一個問題: 有兩瓶葡萄酒, 一瓶生産出來後, 馬上拿到市場上出售, 可以賣一個價錢, 比如10英鎊; 另一瓶呢, 沒有馬上出售, 而是窖藏起來了。 過了一段時間, 再去賣, 賣價是100英鎊。 這多出來的90英鎊, 是誰創造的呢, 是勞動嗎? 李嘉圖當時沒有回答。
這個問題非常厲害, 如果你說這90英鎊的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就沒有道理, 因為雖然把酒窖藏起來需要勞動, 可是這個勞動是非常少的, 跟多出來的價值嚴重不成比例, 起碼這90英鎊, 不能全是勞動創造的。 如果你說是勞動創造的, 那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就錯了。 所以, 聰明的李嘉圖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攫住了偉大的李嘉圖, 他非常苦惱,甚至給人寫信, 聲稱自己想徹底放棄勞動價值學說, 就在這痛苦中, 他離開了這個世界。
李嘉圖去世之後, 他的弟子們繼續發揚光大大師的學說, 繼續演講。 有個叫麥克庫羅赫的人, 也是非常厲害的經濟學家, 他在演講時, 又被問到上述問題。 他的回答居然是, 多出來的這一部分價值, 仍然是由勞動創造的。 這個勞動就是大自然的勞動, 照今天的科學術語說, 就是酒分子之間的碰撞。
他說, 酒被窖藏起來之後, 人手雖然不再勞動, 但是大自然還在勞動, 一切引起人們希望後果的操作, 都是勞動, 哪怕是畜牲的勞動。 這是很可笑的解釋, 因為勞動隻能是人的勞動, 哪裡有什麼大自然的勞動、 畜牲的勞動呢。 正是這些忠實信徒的胡亂解釋, 使得李嘉圖原本具有一定科學價值的勞動價值學說解體了。
當時, 寫了著名的《人口原理》 的大經濟學家馬爾薩斯不無調侃地說: 我早就說過, 決定價值的東西, 不隻是勞動, 現在你們也同意了, 不過, 我給你們說的大自然的勞動取了個新名字, 即“資本” , 資本和勞動共同創造價值。 因為這個時候,資本的獲得不再是免費的了, 要創造價值, 必須有資本的加入。 人們對價值的認識深入一步。
再後來, 著名的經濟學家薩伊提出, 應該再加上土地, 就是勞動、 資本、 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價值。 認識又進了一步。 再後來, 又有人說, 要加上技術和知識。
也就是說, 當兩個東西交換時, 不僅要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勞動, 還要看含有多少其他要素。 比如微軟操作系統, 價格很高, 可是勞動的因素卻很少, 主要是資本, 還有知識和技術。勞動決定價值的觀念, 至今有着深刻的影響。
據說, 在一次課堂上, 老師在黑闆上寫下幾十個職業, 讓學生選出最值得尊敬的職業。 有意思的是,選農民的最多。 學生說, 農民的勞動最辛苦, 糧食最重要, 所以, 最值得尊重。 其實, 最辛苦的工作, 不一定最值得尊敬, 因為它不見得能開創新世界。 開創新世界的勞動, 比如知識分子的勞動, 卻不一定最辛苦, 但是更值得尊重。 糧食是重要的,但是人并非隻靠糧食生存, 水、 衣服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糧食。
盡管加上了衆多因素, 比原先單一因素的理論要科學多了, 但是這些理論還是存在嚴重的缺陷。問題在于, 無論是勞動, 還是資本、 土地, 它們都有共同之處, 那就是它們都是客觀的、 跟生産有關的要素, 也就是供給方面的力量。 這些理論,根本沒有考慮到需求一方的作用, 或者認為需求根本不起作用。
這是很大的缺陷。 兩個包含同樣勞動、 資本、土地的商品, 價格可能卻有天壤之别。 比如, 當糧食大豐收時, 一斤糧食隻值1毛錢; 可是當發生饑荒時, 同樣的這一斤糧食可以賣100塊錢, 甚至更高價格。 然而, 在這兩種情況下, 它們所包含的勞動等客觀因素是一樣的。 所以, 光憑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等客觀要素, 還不能決定商品的價值。
包含勞動多的東西, 價值不一定大。 比如兩個漁民, 每天下海打魚。 有一天, 狂風大作, 濁浪滔天。 其中一個不敢下海, 而另一個卻照樣出海。 下海的這個人風裡來浪裡去, 曆盡千辛萬苦, 捕到了一條魚。 而沒有出海的那位很幸運, 在海邊抓住了一條自己跳上來的魚。 假設這兩條魚一模一樣, 它們應該具有相同的價值, 可以交換到同樣的東西,可是顯然, 蹦上來的這條魚, 幾乎沒有包含勞動,而辛苦打到的那條, 所包含的勞動一定多得多。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 勞動創造一切。 其實, 這更荒謬。 山中的走獸, 空中的飛禽, 水裡遊弋的魚兒, 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 跟勞動無關, 沒有人的時候就存在了。 勞動并不創造一切, 勞動隻創造了一部分東西, 如文學作品, 人造飛船等。
所以, 馬克思曾經說, 勞動創造一切的說法,跌到了資産階級的泥潭裡。回過來說, 客觀的因素決定價值的理論有嚴重的缺陷, 這啟發了經濟學家從主觀因素上尋找價值的源泉。
我們購買商品, 是因為它們對我們有用, 這個有用, 可能是客觀的。 也可能是主觀的, 比如糧食能解除饑餓、 有用, 這是客觀上的有用; 但是像歌星演唱會, 雖然歌星唱歌本身是客觀的, 它的用處卻是精神的、 主觀的, 不同的人喜歡的程度, 進而願意出的錢是不一樣的, 有人願意花1000塊, 有人連100塊也嫌多。
即使是客觀上的有用也會變化, 比如當你很餓急于要吃糧食和當你已經吃飽時, 糧食對你的有用是不一樣的, 雖然糧食解除饑餓的客觀作用依舊。
同樣的糧食, 當你饑餓的時候, 你願意花很高的價錢去買; 當你不餓的時候, 你就不願意花錢買它了。 為什麼同樣的糧食你花的錢不一樣? 這是因為你對不同場合下糧食的主觀評價不一樣, 或者主觀上的用處不一樣, 饑餓的時候評價高, 吃飽時評價低。前面也提過, 在經濟學上, 把物品對人主觀上的有用叫做“效用” 。 我們願意為一件商品出價多少, 取決于這個效用, 也就是主觀上的有用程度,而不是客觀的有用程度。
一件東西如果完全沒有效用, 我們就不會買它, 可是, 是不是效用越大的東西, 我們願意付的價格就越高呢? 不是的!
比如, 鑽石幾乎沒有任何用處, 也就是效用很小, 但是它價格極高, 窮人買不起; 而水的效用很大, 可是價格卻很小, 很長時期内幾乎是免費取用, 每個人都消費得起。 這就是1776年亞當·斯密提出的著名的“水和鑽石之迷” 。 經濟學家用了100多年時間來探索這個問題, 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獲得圓滿解決。
英國經濟學家斯坦利·傑文斯( 他寫了《政治經濟學理論》 , 是數理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 曾經用太陽黑子活動解釋經濟危機, 1882年47歲時不幸死于溺水) 、 法國經濟學家列昂·瓦爾拉斯( 他寫了《純粹經濟學要義》 , 是一般均衡理論的創立者。他的墓志銘就是: 一般均衡理論的創立者) 和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 他寫了《國民經濟學原理》 ) , 在19世紀70年代分别獨立提出了類似的理論, 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理論就是著名的“邊際效用理論” 。
邊際效用是和總效用相對的一個概念, 總效用是消費一種商品主觀上所獲得的總的滿足感, 而邊際效用是新增加的一單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
上述三位經濟學家的理論說, 一件商品的價值, 不是由它的總效用決定的, 而是由其邊際效用決定的。 當然, 無論如何, 跟客觀的那些因素, 諸如勞動之類沒有關系。
總效用的規律是, 開始的時候, 随着消費某種東西的數量的增加, 效用會不斷增加, 可是, 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了, 然後就是随着消費的增加而減少。 比如吃飯, 開始的時候, 吃得越多越滿足, 但是吃到一個最佳狀态之後, 再吃就不舒服了, 總效用就會下降, 當然我們一般不會吃到這個程度。
總效用先增加後下降, 是由邊際效用造成的。邊際效用變化的特征是遞減, 也就是後一單位的效用, 沒有前一單位的效用大。
為什麼邊際效用會遞減呢? 因為我們的主觀感受, 來自于我們腦細胞中的神經元對外界刺激的應激反應。 一個力度相等的外界刺激, 随着刺激次數的增加, 神經元對其所作的反應會越來越弱。 好比你住在鐵路旁邊, 開始的時候, 火車經過的噪音,一定令你輾轉難眠, 但是, 經過一段時間後, 你對這種噪聲就根本沒有感覺了, 它不再影響你的睡眠了。
認可了這一點, 就可以解釋水和鑽石的價值之謎了。一件東西, 一般都有多種用途, 經濟學家認為, 理性的人們在擁有一件東西的多個單位後, 可以按照用途的重要性, 對這些東西進行從大到小的排序。 比如你獲得了10000個單位( 姑且不論單位是什麼) 的水, 你會把第一單位的水用來自己喝,第二單位用來做飯, 你認為, 做飯的重要性不如喝, 第三單位用來洗澡, 洗澡的重要性不如做飯,然後繼續排下去。
最後一單位的水, 你想了半天, 也沒有想起還有什麼可以安排的, 你就把這最後一單位的水抛灑出去了, 抛灑在空中, 看着水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這個效用接近于零。
假如, 你也獲得了10000單位的鑽石, 對于第一單位, 當然是戴在身上炫耀, 鑽石是奢侈品, 不是為了實用, 而是為了虛榮。 第二單位, 我無法想像你準備怎麼用, 對剩餘的其他單位, 我也不得而知。 但是, 對最後一單位, 也就是第10000單位,我們也假定你把它抛灑在空中。
可是我們每個人, 都曾經撒過水, 也看别人撒過水, 所以可以說, 水滿足了我們所能想像的所有用途或者效用。
而誰見過扔鑽石的呢? 沒有。 鑽石大概隻能滿足第一種用途, 也就是滿足虛榮心。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的原理, 排在前面的效用大, 後面的效用小。 水可以滿足我們非常靠後的包括最小的欲望, 于是, 它的邊際效用很小, 甚或沒有。 而鑽石隻滿足了我們一個欲望, 隻排了一個,其邊際效用當然很大。 因為邊際效用決定價值, 所以, 鑽石貴而水便宜。
邊際效用雖然解決了很大的難題, 但是也引起了經濟學價值理論的争論和分裂, 到底是客觀供給的因素, 如勞動、 資本、 土地等決定價值, 還是主觀的邊際效用決定價值?
馬歇爾出來收拾了這個殘局, 首先, 在《經濟學原理》 中, 馬歇爾把價值和價格統一了, 價值就是價格, 沒有必要迂回地通過認識價值來認識價格, 可以直接理解價格, 此後的經濟學就不再刻意區分價值和價格了, 價值和價格就統一了。
其次, 馬歇爾采取了折衷的辦法, 他認為, 價格既與供給有關, 也與邊際效用有關, 即與需求有關, 是由兩者共同作用決定的。
供給和需求都不是單純的數量概念, 而是函數。 供給, 是價格和供給量的關系的函數, 反映的是生産者的行為。 供給并不就是生産, 生産是個行為, 供給卻是個函數。 在供給中, 凝結着勞動、 土地、 資本, 以及馬歇爾自己加上的企業家才能, 即企業家具有的組織、 領導、 創新的能力, 這是供給最新的一個要素。
在供給量和價格的關系中, 價格是自變量, 因為價格首先變化, 人們根據價格決定供給量。 一般來說, 價格越高, 供給量就越大, 因為價格提高,供給的越多, 利潤就越大。
需求是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關系, 反映的是消費者的行為。 需求中, 凝結着效用、 邊際效用、 偏好等因素。 一般來說, 價格越高, 需求量就越小。需求也不是購買, 購買是行為, 需求是個函數。
如果價格太高, 供給量就會超過需求量, 就出現産品過剩, 供過于求, 積壓。 因為這時的價格,超出了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價。 生産者就會降價, 降價一方面使供給量下降, 另一方面使需求量增加,供求的差距縮小。
如果價格過低, 需求量就會超過供給量, 出現供不應求, 人們拿錢買不到東西, 發生搶購, 因為這時商品的價格低于消費者的評價, 即使以比現在更高的價格買, 也是合算的, 于是必然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來買, 價格上漲, 也會使供求差距縮小。
所以, 必然存在一個價格, 使得供給量等于需求量, 既不過剩, 也不會有不足, 這個價格就叫“均衡價格” 。 均衡價格, 就是市場上表現出來的實際價格。 一切按照均衡價格出售和購買的人都會如願。
經濟學家在說到價格高低的時候, 其标準就是這個均衡價格, 比它高就叫價格高, 比它低就叫價格低。 跟一般人所談論的價格高低是不同的!均衡價格是對買賣雙方都最好的價格!
如果價格高于均衡價格, 對買方自然不利, 而賣方就會有積壓, 也不利; 當價格低于均衡價格時, 對賣方自然不利, 但買方也買不到, 也不利。隻有當價格達到均衡價格時, 買賣雙方的利益才達到了最大化。
到目前為止, 經濟學對價格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平, 就是供求決定價格。 供求理論包含了此前所有理論的合理部分, 是最科學的價格理論。 當經濟學家分析價格的時候, 就從這兩個方面分析。人們對一個東西有需求, 是指有購買欲望, 而且買得起。
決定需求的因素很多, 比如要購買的商品本身的價格; 該商品的替代品( 替代品就是可以替代這個商品的商品, 比如牛肉就是豬肉的替代品) 的價格, 替代品的價格越高, 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 比如牛肉的價格越高, 對豬肉的需求量就越大; 互補品( 互補品就是一起消費的東西, 比如咖啡和糖) 的價格, 如果一種商品的互補品的價格提高, 該商品的需求量就下降; 偏好也影響需求, 偏好就是人的“毛病” 。 比如你喜歡吃香蕉, 即使價格再高, 你可能仍然會買那麼多, 可是我不喜歡吃, 如果價格提高一點, 我就不要了等等。
但是, 經濟學家最重視的是商品本身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關系, 我們說過了, 這個關系叫需求, 或者需求函數。 而且關于兩者的關系還有一個定律, 叫做需求定律, 即當其他條件不變時, 一件商品本身的價格越高, 對它的需求量就越少, 反之就越多。
所謂其他條件不變, 就是替代品、 互補品以及偏好等都不變。 需求定律很符合知覺, 但是一定要注意其前提, 即其他條件不變。 如果豬肉的價格提高, 而牛肉等其他肉的價格提高得更多, 我們對豬肉的需求量還是增加而不是下降的。 隻有其他肉的價格等條件不變, 豬肉價格提高, 買豬肉的量才下降。
有人說, 下雨的時候, 雨傘賣的價格更貴, 但是買雨傘的人反倒多了, 這不是價格越高, 需求量越大嗎? 需求定律不對? !
可是, 不要忘了, 下雨的時候, 人們對雨傘的偏好發生了變化, 所以, 雖然價格提高, 需求量還在增加。 假如雨一直下下去, 如果價格再提高, 需求量一定會下降。 需求定律是對的。
廠商的供給也跟多種因素有關, 比如生産的技術、 是否能賺錢, 以及投入品的價格如何等等, 但是, 經濟學家最關心的是商品本身的價格與其供給量之間的關系, 這個關系我們叫“供給” 或者“供給函數” 。 相應的也有一個供給定律, 即商品本身的價格越高, 廠商的供給量就越多, 反之就越少。
供求決定價格, 而且因為需求和供給的背後都有多種因素, 這些因素不時地發生變化, 所以, 價格是經常波動的。
有價格出現的場合, 經濟學家叫“市場” , 不管看得見看不見, 都叫市場, 比如小商品市場是看得見的, 而金融市場則是看不見的。
亞當·斯密曾經講市場叫做“看不見的手” 。 人們大多不明白為何如此稱呼市場。 這是因為, 買東西的人和生産東西的人、 賣東西的人之間是不認識的, 沒有見過面, 但是價格這個市場的核心, 正是這些看不見的人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 是價格協調了他們之間的利益。你在超市裡買了一袋美國提子, 可是并不知道它是哪個美國人從樹上摘下來的, 也不知道是誰把它運到了中國, 經過了多少人的手。 而美國生産水果的人, 也不知道誰買走了它。 你們互相不認識,但是, 價格正是你們之間相互作用才形成的, 買賣雙方互相看不見, 但是居然能共同決定價格, 所以市場叫“看不見的手” 。
價格是個奇妙的東西, 人們隻要知道價格, 就可以判斷事情是否對自己有利, 就可以據此來安排自己的活動, 價格把所有有用的信息都包含在裡面, 把所有無關的信息都過濾掉。
比如當賣鉛筆的人發現人們都蜂擁來買鉛筆,願意支付比原來更高的價格的時候, 他不必知道為什麼人們突然對鉛筆情有獨鐘, 他隻要知道價格在上漲就夠了, 他的反應就是向生産鉛筆的人多訂購, 這樣他就能賺更多的錢。 而生産鉛筆的老闆也不需要知道為什麼零售商突然多訂購, 他隻要知道訂購價上漲就可以了, 他的反應是向木材提供商訂購更多的木頭, 于是伐木工人發現他們更忙碌了,工資也提高了, 可是他們根本不明所以。
價格之所以重要, 就是因為它關乎所有人的利益。 所以, 價格機制是市場的中樞。
價格機制, 就是價格上下運動, 以讓市場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的過程。 隻要價格機制是靈活運轉的, 價格可以自由地上下運動, 經濟中就不會有賣不出去的東西, 就不會有經濟蕭條和失業。 因為隻要東西過剩, 價格就必然向下運動, 100塊沒人要, 1塊錢總有人買吧。 短缺了價格就上升。 如果勞動力可以一直降低自己的工資水平, 就不會有人失業。
問題就在于, 價格經常運轉不靈, 價格凝滞不動, 東西賣不出去, 勞動力失業。
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宏觀經濟學的任務就在于找到價格運轉不靈活的原因, 并緻力于通過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矯正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