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主動降噪耳機市場,索尼和Bose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品牌了。細分到産品線,索尼有備受消費者好評的1000X系列主動降噪耳機,而Bose同樣有好評如潮的QC系列主動降噪耳機,且各自都擁有一大批忠實的用戶;所以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通常都會把這兩個品牌裡同價位的産品拿來對比,也許這當中就包括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今天,我們找來了索尼和Bose的兩款現役旗艦級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一款是索尼于去年推出的WH-1000XM3,另一款則是Bose今年新推出的700。價格方面(以官網價格為準),索尼WH-1000XM3的售價為2899元,Bose 700的售價為2999元。
最近,身邊有不少朋友問我索尼和Bose這兩款降噪耳機選誰比較好,因此我也覺得有必要跟大家聊聊它們的詳細使用體驗以及各自的優劣之處,或許可以給你的選購帶來一點幫助。
佩戴和操作體驗對比
首先在佩戴方面,我想說的是,就我個人使用體驗來講,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的佩戴舒适度都不錯,兩款耳機的重量也都在255g左右;不過在一些細節的設計和佩戴方面,我覺得索尼WH-1000XM3還是略好于和Bose 700,具體表現在以外幾個方面:
1、索尼WH-1000XM3頭梁和耳罩的設計我覺得更符合亞洲人的頭型,佩戴時能夠更加貼合頭部,對耳朵的包裹性也更好一些;
索尼WH-1000XM3耳罩
Bose 700耳罩
2、把耳機從頭上摘下後挂在脖子上,索尼WH-1000XM3的耳罩可向内翻轉(面闆朝外);而Bose 700則是向外翻轉(振膜開口朝外),一是影響美觀,二是有點夾脖子,所以這點其實也是令我十分不解;
索尼WH-1000XM3頭梁
Bose 700頭梁
3、還是頭梁部分的設計問題,由于Bose 700的耳罩是向外翻轉的,所以佩戴時頭如果向後仰,耳罩就會松動(耳機容易掉落)。另外,Bose 700的頭梁支持水平旋轉和上下調節沒有問題,但遺憾的是不支持折疊收納,因此在便攜性上顯然沒有索尼WH-1000XM3有優勢,甚至與自家的QC35 II相比也是退步了。
索尼WH-1000XM3頭梁支持折疊收納,Bose 700不支持
4、Bose 700左右耳的對稱調節純靠眼力(因為頭梁沒有刻度),對于像我這樣的強迫症患者來說簡直令人抓狂;而索尼WH-1000XM3的頭梁雖然也沒有刻度,但調節時會伴有明顯的段落感,左右耳很容易調整到對稱長度。雖然是個小細節,但還是讓我覺得索尼WH-1000XM3的設計更加人性化一些。
操作方面,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都支持手勢觸控操作,通過雙擊、上下/前後滑動、長按等不同手勢,可控制音樂播放/暫停、調節音量、切歌和激活手機語音助手等功能。
索尼WH-1000XM3右耳上的觸控面闆
Bose 700的觸控面闆集中在右耳前半部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索尼WH-1000XM3整個右耳面闆均為觸控區域,操作範圍更大;而Bose 700的觸控面闆則集中在右耳的前半部分(也就是Bose Logo的位置),操作範圍顯得有些局促,并且有時會受到頭梁的影響。雖然兩款耳機的手勢觸控靈敏度都很高,但是在易用性和誤觸率方面,實測還是索尼WH-1000XM3的體驗更好一些。
主動降噪效果對比
降噪效果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去年在評測索尼WH-1000XM3的時候我曾提過,這款耳機使用了索尼自家研發的HD降噪處理器——QN1,配合雙反饋麥克風 通話麥克風,相較上一代産品WH-1000XM2,在高頻及人聲方面的降噪處理上均有大幅提升,同時耳機還具有20級可調節降噪等級。
另外,在“Headphones”APP裡,用戶還可針對當前所處環境進行降噪優化設置(例如根據海拔不同導緻的氣壓問題智能優化降噪效果),耳機同時還預設了三種環境聲智能降噪模式,輕觸“自适應聲音控制”按鈕開啟,耳機可通過内置傳感器檢測用戶的活動狀态并自動切換至自适應的環境聲降噪方案,整體的體驗比較人性化。
索尼WH-1000XM3支持自适應環境聲音控制,智能調節降噪等級
Bose 700采用三個降噪麥克風 通話麥克風方案,同時也入了降噪等級調節功能(共11級可調);耳機左耳罩上的按鍵可自定義3個降噪等級以方便快速調節(默認設置為10級--5級--0級)。0級幾乎和沒戴耳機沒有什麼區别,可以很清晰的聽到外界聲音,10級則達到最佳的降噪效果。
Bose 700
索尼WH-1000XM3
實測下,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的降噪效果都是行業最佳的水準,以個人的主觀使用感受來講,分别戴着這兩款耳機行走于嘈雜的街道以及地鐵車廂裡,低頻噪聲和周圍的環境噪聲都能被很好的消除,這時音樂播放音量大約控制在50%左右就可以很安靜的沉浸在音樂裡。
Bose 700同樣支持降噪等級調節,需要進行手動調節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降噪模式下的耳壓感不太一樣,身邊很多朋友體驗過後都覺得Bose的降噪有一定壓迫感,打開降噪後會覺得不太舒服;而索尼則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優秀,沒有明顯的壓迫感,甚至感覺不到耳壓帶來的不适。對于整體的降噪風格來說,索尼WH-1000XM3的降噪整體更加均衡一些,除了交通工具本身的噪音之外,索尼WH-1000XM3還會将一些人聲和靠近中頻的噪音也消除掉;而對于BOSE 700來說則比較專注于交通工具的低頻噪音,對于周圍人群的聲音以及其他噪音相對而言比索尼WH-1000XM3要弱一些;但我認為這更像是兩個品牌對于降噪風格的把控,并沒有誰對誰錯之分。當然,就我個人和身邊幾個同事的使用體驗來說,大家普遍認為索尼WH-1000XM3的降噪效果更加全面也更喜歡這款耳機帶來的降噪感受。
音質對比
音質方面的差距就比較明顯了,索尼WH-1000XM3的音質明顯要比Bose 700出色。首先在中高頻部分,索尼WH-1000XM3的解析力、透明度以及人聲表現都很出色,音樂的線條感很強。在試聽中筆者主要采用了一些主流的人聲流行音樂進行測試。
索尼WH-1000XM3
相比之下,Bose 700的中高頻就顯得比較暗淡,中高頻整體都要比索尼WH-1000XM3悶一些。另外,Bose 700的人聲位置太靠後了,與樂器之間的距離拉的過遠,使得整個聲場聽起來也有點奇怪。試聽對比同一首歌,Bose 700需要把音量調的更大一些,索尼WH-1000XM3則不用。
Bose 700
低頻部分,索尼WH-1000XM3的低頻在量感和彈性上比Bose 700也表現的更好一些,音樂的整體表現力更強。換句話說,索尼WH-1000XM3的聲音我覺得比Bose 700更豐滿。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索尼WH-1000XM3對于LDAC、aptX、aptX HD等高清藍牙音頻編碼都有支持,而Bose 700僅支持AAC和SBC标準藍牙編碼。
續航對比
首先要說的是,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都采用了Type-C充電接口,這點都要給好評。續航方面,索尼WH-1000XM3單次充滿電大約需要3小時,并支持快充,充電10分鐘可播放音樂5小時。耳機在正常狀态下的續航長達30小時,可滿足重度用戶全天候聆聽或長途旅行佩戴使用。
這樣的續航表現我認為已經非常出色了,并且在實測下,白天一整天使用下來(降噪開)電量仍然能保持在50%左右,根本不用擔心續航不足的問題。
Bose 700單次充滿電大約需要2.5小時,同時也支持快充,充電15分鐘可使用3.5小時。耳機單次充滿電可連續使用約20小時,雖然這個續航表現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也能夠滿足日常通勤和短途飛行航程使用且無需充電,但是相較索尼WH-1000XM3長達30小時的超長續航表現來說,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戴着索尼WH-1000XM3可以讓你從北京到美國飛一個來回不需要充電,而BOSE 700則隻能支持單次航程,往返的話還是需要充電。另外如果是日常使用,10個小時的續航差距基本意味着你可以多用一個星期而不用充電。
購買建議:
先說結論:關于本次我們對比的索尼WH-1000XM3 和 Bose 700兩款降噪耳機,我個人更推薦索尼WH-1000XM3。很明顯,這款耳機帶給了我更舒适和穩固的佩戴體驗,更便捷的操作。好的降噪才能帶來出色的音質,實測中整體降噪性能更出色的索尼WH-1000XM3,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證聆聽感受;超長的續航表現也讓WH-1000XM3更具競争力。相比之下,Bose 700在性能方面依然是相當出色的水準,但在細節上似乎沒那麼用心,包括音質。
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拿出3000元預算選購一款耳機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因此負責任的說,我個人還是向大家推薦索尼WH-1000XM3這款耳機。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更建議大家去實體店裡試聽對比,你的主觀使用感受一定會告訴你哪款産品才是最适合你的。
(725587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