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22:16:32

金縷衣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賞析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缭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回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複詠歎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1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複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複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至于其原因,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複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隻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複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緻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後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複和詠歎,其旋律節奏是纡回徐緩的。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2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複和詠歎,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複,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回旋反複。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于是重複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饬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铢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複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裡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雲雲與上聯“莫——須”雲雲,又自然構成回文式的複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複、句與句的反複、聯與聯的反複,使詩句琅琅上口,語語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回環到熱烈的動蕩,又構成此詩内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回腸蕩氣了。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3

賈生

注釋譯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不問蒼生問鬼神”卻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詩寓慨于諷,諷刺效果頗好。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4

此詩是首詠歎賈生故事的短詩,其着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賈誼貶長沙,久已成為詩人們抒寫不遇之感的熟濫題材。作者獨辟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為詩材。《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5

怨情

注釋譯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美人卷珠簾,深坐颦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語言平淺簡易,情态纏綿凄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裡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托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裡,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抛頭露面,于是隻好“卷珠簾”望着離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颦是皺的意思,吳宮裡的西施“颦”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颦。“颦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6

“但見淚痕濕”,因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裡忍受着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7

晚次鄂州

朝代:唐代

作者:盧綸

原文: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萬裡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随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這是一首即景抒懷的詩。首聯寫“晚次鄂州”的心情。濃雲散開,江天晴明,舉目遠眺,漢陽城依稀可見,因為“遠”,還不可及,船行尚須一天。這樣,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詩人由江西溯長江而上,必須經過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直抵湖南。漢陽城在漢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點題,述說心情的喜悅,次句突轉,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筆騰挪跌宕,使平淡的語句體現微妙的思緻。詩人在戰亂中風波漂泊,對行旅生涯早已厭倦,巴不得早些得個安憩之所。因此,一到雲開霧散,見到漢陽城時,怎能不喜。“猶是”兩字,突顯詩人感情的驟落。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卻仿佛使人聽到詩人在撥動着哀婉纏綿的琴弦,傾訴着孤凄苦悶的心曲,透紙貫耳,情韻不匮。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8

  次聯寫“晚次鄂州”的景況。詩人簡筆勾勒船艙中所見所聞:同船的商賈白天水窗倚枕,不覺酣然入夢,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揚帆,風平浪靜;夜深人靜,忽聞船夫相喚,雜着加纜扣舷之聲,不問而知夜半漲起江潮來了。詩人寫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筆墨中卻透露出他晝夜不甯的紛亂思緒。所以盡管這些看慣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給他平增枯澀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聯寫“晚次鄂州”的聯想。詩人情來筆至,借景抒懷:時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涼的季節,無限的惆怅已使我兩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卻馳故鄉,獨對明月,歸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詩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詩人的家鄉則在萬裡之遙的蒲州(今山西永濟)。秋風起,落葉紛下,秋霜落,青楓凋,詩人無賞異地的秋色之心,卻有思久别的故鄉之念。一個“逢”字,将詩人的萬端愁情與秋色的萬般凄涼聯系起來,移愁情于秋色,妙合無垠。“萬裡歸心對月明”,其中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有迢迢萬裡不見家鄉的悲悲戚戚,亦有音書久滞萦懷妻兒的凄凄苦苦,真可謂愁腸百結,煞是動人肺腑。

花開堪折直須折古詩(有花堪折直須折)9

末聯寫“晚次鄂州”的感慨,寫詩人有家不可歸,隻得在異域他鄉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後二句,把憂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園家計,事業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戰亂喪失殆盡,而烽火硝煙未滅,江上仍然傳來幹戈鳴響,戰鼓聲聲。詩人雖然遠離了淪為戰場的家鄉,可是他所到之處又無不是戰雲密布,這就難怪他愁上加愁了。詩的最後兩句,把思鄉之情與憂國愁緒結合起來,使此詩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