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姆的威廉
中世紀晚期最有影響的反經院哲學的哲學家是奧卡姆的威廉(1280—1349 年)。因其在關于共相問題的争論中所持的唯名論立場。威廉的名字源于其出生地,英格蘭南部薩裡郡的奧卡姆鎮。加入聖方濟各修會後,他在牛津大學學習神學,在這裡他證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邏輯學家。他的哲學(如果不是其神學的話)是赤裸裸的經驗主義。奧卡姆認為,所有知識,除了啟示的知識,一定都直接來源于對具體事物和事件的感覺觀察。因此,嚴格說來不存在所謂的形而上學(超越于物理事物的知識)。從奧卡姆所構建的狹窄認識論基礎來看,托馬斯·阿奎那的形而上學推理是不成立的。知識的尋求需要遵循簡單性這個方法論原則,按照這個原則,“如無必要,勿多假設”。這個原則被稱為“奧卡姆剃刀”(或按照威廉名字的拉丁拼法作 Occam’s razor),它後來被所有的經驗主義者奉為指導原則。實際上,這個原則已成為科學方法本身的一個部分。它的現代形式常常被表述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意思是當一個現象可以由含有較少要素的理論來解釋,并且它與含有較多要素的理論具有同樣的解釋效力時,那麼簡單的理論比複雜的理論更應該得到采納。
(對比這樣兩個理論:你的手表是由一組電池組供電的;或者,你的手表是由一群看不見的精靈供電的)。奧卡姆的簡單性原則引起了一些教會的憤怒。有人懷疑他的“剃刀”會被用于把“神聖的三位一體”削減為一個神,甚至會把其中的上帝也給剃掉。但奧卡姆的目的幾乎完全不是為了攻擊宗教。他感興趣的是把那些共相和本質從形而上學理論中剔除出去,而實際上,是把形而上學本身從可能知識的領域中剔除出去。
奧卡姆剃刀還取消了亞裡士多德的形式因和目的因,它們是 13 世紀經院哲學家們廣泛使用的概念。奧卡姆把因果律還原縮減為亞裡士多德所稱的動力因,由此引入了對因果關系的機械論式的理解,這種理解後來成為 17 世紀至 19 世紀的現代科學的特征。奧卡姆嚴格的經驗主義體系也不容許傳統的對上帝存在的證明,無論是安瑟爾谟還是托馬斯的證明,它們都依賴于完滿程度的等級體系的觀念,或者依賴于動力因的無限序列的不可能性。奧卡姆認為,這些觀念是不合邏輯的形而上學觀念,不能由經驗觀察來加以證實。
威廉的唯名論認為,隻有個别事物和事件才是實在的,而共相則是語言的特征,不是世界的特征。例如,我們可以把“蔬菜”作為一個共相概念來使用,但這種共相實際上隻存在于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範疇中,而不是存在于我們稱之為蔬菜的各個有機體存在者中。威廉認為創造語言中的共相範疇是可能的,因為世界上的諸實在的個别事物之間存在實際的相似性(各個蘿蔔不但彼此相似,而且與甜菜和菠菜也相似),所以他的唯名論不像後來的一些哲學家那麼激進,他們認為甚至“相似性”這個概念也是任意的,是人們強加在彼此根本不同的事物上的約定俗成的虛構物。
按照奧卡姆的觀點,存在于實在事物和事件中的相似性或相異性為關于自然事物的科學提供了可能,包括對各種因果法則進行分類,但因果關系不可能是一個絕對者。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不能在世界上發現必然性不是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有問題(就像 18 世紀大衛·休谟的極端經驗主義所認為的那樣),而是因為神學上的因素。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但又是不可理解的,正如奧卡姆認為基督徒必定會相信的那樣,那麼自然界所發生的所有事件都應該是極端偶然的,因為神聖的全能者可以幹預任何事件序列,甚至是那些我們人類認為是最具必然性的事件。事實上,按照奧卡姆的說法,有曆史性的和啟示性的證據表明這樣的幹預确實發生過,它們就是《聖經》中所講述的那些奇迹。
在處理奧卡姆的威廉的思想時,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注意,在他自己看來,他的激進的哲學并沒有破壞神學;相反,他通過阻止形而上學思想有權要求對上帝的能力施加限制而使神學得到了加強。按照威廉的說法,除了不矛盾律,上帝的無限自由、妙不可測的神恩和完滿的全能不受任何人類原理的限制。實際上,這些神聖的力量甚至可以颠覆經驗主義哲學的原理,因為上帝能夠在其臣民心中任意制造幻象,這些幻象并非由世界上的真實事件所産生,但看起來卻好像是由真實事件所引起的。對這種觀點的證明可以在這樣一些異象中找到,上帝使一些《聖經》中的先知擁有關于未來的一些異象,使得未來好像就跟他們同時存在一樣。啟示神學也給出一些悖論,這些悖論不能從邏輯上或哲學上加以解決,比如神聖預知和人類自由的相容性。威廉把奧古斯丁對于命定問題的解答當作一種詭辯而加以拒斥,但他也未能提供一個他自己的解決方法。
不足為奇的是,威廉那個時代的一些宗教人物視其觀點為異端邪說。他在牛津大學的神學碩士學位遭到該大學校長的阻截,該校長向教皇指陳了允許威廉思想傳播所具有的危險性。奧卡姆被召到位于阿維尼翁的教皇宮邸接受審查。(從 1309 年到 1377 年,天主教曆史的這一時期被後來的一些神學家們稱為羅馬教廷的“巴比倫之囚”,因為法國的紅衣主教們已經成功操縱了意大利人,并迫使教廷從羅馬的梵蒂岡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威廉在阿維尼翁待了四年,沒有得到任何司法裁決。
在阿維尼翁,奧卡姆陷入了一場在教士之間展開的關于神貧的作用問題的争論,因為他支持聖方濟各修會關于神貧的教義,這個教義與羅馬教皇的立場相對立。當威廉了解到教皇将因為他對使徒式神貧的辯護而對其加以定罪時,他逃到了巴伐利亞,尋求當地的反教皇的路德維希皇帝的庇護。教皇約翰十二世在威廉不在場的情況下開除了他的教籍。威廉很有可能于 1349 年在巴伐利亞死于黑死病,這場瘟疫當時蹂躏了整個歐洲。它奪取了歐洲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的生命,加速了文明的衰退,這種衰退一直延續到接下來的整個世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