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曆史文脈傳承

關于曆史文脈傳承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17:21:00

關于曆史文脈傳承?最近,我們創排的表現《千裡江山圖》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國家大劇院與觀衆見面作為創作者,我們充滿誠意,更心懷敬畏,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曆史文脈傳承?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曆史文脈傳承(跨越千年的文脈傳承)1

關于曆史文脈傳承

最近,我們創排的表現《千裡江山圖》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國家大劇院與觀衆見面。作為創作者,我們充滿誠意,更心懷敬畏。

和我們創作的上一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相比,《隻此青綠》不強調強烈的戲劇性。我們認為吸引人、打動人的作品,沒有叙事節奏的快慢之别,關鍵在于舞劇主題内容與藝術表達的匹配程度、表現張力。我們想讓不同年齡、職業的觀衆從作品中得到不同層面的文化滋養,它可以是舞蹈的、文學的,也可以是哲學的、美學的。因而,我們希望不斷突破自己,面向更廣大的觀衆,把握作品的文化立意和定位,用舞蹈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無論是傳統文化題材,還是現實題材,作品都要對當下觀衆産生影響。《隻此青綠》是用舞蹈語彙創造性轉化《千裡江山圖》。我們舍棄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确定舞蹈詩劇的體裁,希望能讓觀衆如賞畫般,感受“一回拈出一回新”的中國審美意趣。我們采取時空交錯的結構進行叙事。《千裡江山圖》即将展出,一位故宮研究員(展卷人)穿越時空,來到千年前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時,觀衆跟随展卷人的步伐,循着“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的篇章綱目,進入王希孟的繪畫世界……展卷人與王希孟看似身處兩個空間,卻暗含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内心邏輯。全劇結尾,一輪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與展卷人在畫卷兩端四目相對,拱手緻意,遠隔時空心意相通。古今相望,這是跨越千年的文脈傳承。

青綠,是《千裡江山圖》最典型的視覺标識。我們将其設計為連接展卷人和王希孟之間的符号性角色。這個采用礦物顔料、能在幽暗環境發出寶石光芒的存在,象征着東方美學。“我在畫中,靜待千年。”在劇中,青綠與明月,兩個意象始終共存,是時空映照。

是畫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長卷。見畫,見人,見故事,見精神。創作時,對我們觸動很大的有兩句話。非遺紀錄片中,一位制筆人說:“我一輩子幹的就是這個,雖然自己不會畫畫,畫上也不會有我的署名,但看到畫家用我做的筆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就感覺特别欣慰。”故宮《千裡江山圖》展覽的策展人王中旭堅定地告訴我們:“我們守護它一日,它便完好一日。在我們這輩人手上,《千裡江山圖》不會消失。”

《千裡江山圖》千年不褪的色彩,由無數勞動者匠心創造,又經一代代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接續守護。正是這樣一群人,最終凝成了這獨具一格的青綠,共同構成了層巒疊嶂、更具厚重深意的“千裡江山”。尾聲《入畫》,從一滴綠墨起筆,逐漸繪成青綠山水。當演員走到舞台後方,燈光和音樂驟變,以人“入畫”,瞬間形成《千裡江山圖》。不少觀衆說看這一幕落下了眼淚,為什麼?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畫中人”。“此畫,與天地衆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與其說《隻此青綠》是一部舞蹈詩劇,不如說這是我們獻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的贊歌。

一幅名畫,一個符号,兩個人物,七個章節,一段曆史。我們尋找守正創新的平衡點,在舞蹈的一呼一吸間感受文化的滋養,力求讓一颦一動皆成韻律,讓一畫一音都是佳境。

在女性角色的舞蹈編排上,我們以靜為出發點,以内斂、内收為基調,設計了不少造型動作,如靜待、望月、垂思、獨步、險峰、卧石。織絹人“唱絲”段落,是我們研究了一幅宋代《蠶織圖》後的結果。青綠的一段群舞,我們借用“畫中山石”的概念,将《千裡江山圖》的山石化入群舞,凸顯山石輪廓的硬朗感。在舞台設計方面,我們以同心圓為舞台軸心,采用地面轉台和空中圓弧機械動作,天旋達到三圈,地轉達到四圈,上下左右都可以進行移動。古往今來、戲裡戲外、台上台下,文脈與情感在這動靜交替中相連。

我們深知,好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腳踏實地、不斷探索、反複錘煉、精益求精。接下來,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将開啟各地巡演,我們将邊演出邊修改打磨。這幅舞蹈版本的《千裡江山圖》,将由我們與觀衆一起繪就、共同創造。在這廣袤的世界,在無垠的青綠山水之中,你、我、我們,一定可以聽到這曆史的回響…… (作者為中國東方歌舞團編導,本報記者王瑨采訪整理)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how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