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遺文到底是什麼?“金石”這個名詞,起源很古《呂氏春秋·求人篇》說夏禹的“功績銘于金石”高誘注曰:“金,鐘鼎也;石,豐碑也”可知金石是古人銘刻功績的素材鐘和鼎是古代青銅器中體積最大的,可以鑄刻較長篇的銘文,因此就用“鐘鼎”來代表一切青銅器但這個名詞現在不用了,一般已改稱為彜器鐘鼎上篆刻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記述功績的,字體都是小篆以前的大篆,或稱籀書這種文字,從前稱為鐘鼎文,現在稱為金文,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金石遺文到底是什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金石”這個名詞,起源很古。《呂氏春秋·求人篇》說夏禹的“功績銘于金石”。高誘注曰:“金,鐘鼎也;石,豐碑也。”可知金石是古人銘刻功績的素材。鐘和鼎是古代青銅器中體積最大的,可以鑄刻較長篇的銘文,因此就用“鐘鼎”來代表一切青銅器。但這個名詞現在不用了,一般已改稱為彜器。鐘鼎上篆刻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記述功績的,字體都是小篆以前的大篆,或稱籀書。這種文字,從前稱為鐘鼎文,現在稱為金文。
秦以前,還沒有刻字紀功的碑石,夏禹的功績紀錄在碑石上,我們還沒有發現實物。有一個岣嵝銘,據說是夏禹治水時的刻石,這是後人僞托。在現今已發現的彜器中,也還未見頌揚夏禹功績的銘文。可知《呂氏春秋》這句話,不很可信。有銘刻的彜器,始見于商代晚期,所刻的還隻是簡單的造器者名字。記述功績的銘文,在周代的彜器上才逐漸出現。到戰國末年,彜器的鑄造衰退了,因而也不再有彜銘。
代替金文而興起的是石刻文。我們現在還保存着的“石鼓文”,是秦國初期的刻石。以後,秦始皇在泰山、峄山等四山刻石,是最早的碑版。從漢代直到清代,二千年間,我們有了大量的石刻,它的内容不但記述政治人物的功績,還有許多曆史和社會史料。
研究金石文字的這門學科,其主要任務是:(一)古代語言文字的研究。(二)曆史的研究。這門學科,稱為“金石學”。宋代的歐陽修,應該被歸功為金石學的創始人。
近來有人認為金石學這個名詞太舊,又因為過去的金石學者所用的研究方法不科學,不現代化,于是主張改稱為“文物學”或“考古學”。對于這一意見,我們有必要把這三個名詞的概念弄弄清楚。
我國現在有兩個刊物: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了一個《考古》雙月刊,文物出版社主辦了一個《文物》月刊。這兩個刊物名稱不同而内容則差不多,因而有人懷疑這兩個名詞的涵義沒有什麼不同:考古的對象是文物,文物的研究就是考古。我以為,這個觀念是混淆了。
《考古》的英譯名是Archaeology,這是國際通用的名詞,義為考古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史前文化,包括人類學、民族學、原始社會學等,主要是探讨史前時期的情況。金石文字,商周史迹之類,嚴格地說,已不在考古學範圍之内。《文物》的英譯名是Cultural Relics(文化遺物)。這個名詞的涵義,較“金石”為廣。一切古器物,不論有無銘刻文字,都是研究的對象。金石固不能代表文物,文物也不全是金石。
我不贊同以“文物學”或“考古學”來代替“金石學”,因為這三者的概念各不相同。金石刻文字,外國人稱為Inscription,這個字,相當于我們的“款識”。不過款識是專指銅器銘文,不包括石刻文字的。“款識學”這個名詞已由清代的徐同柏提出來了,我們如果擴大其涵義,則“金石學”不妨改稱為“款識學”。但在英語辭典中,我還沒有看到Inscriptology這樣的字,不知道它已成為“學”沒有。
作者附記:
金石文物之學,從歐陽修到岑仲勉,曆代都有學者從事研究,在文學、史學或藝術學上作出貢獻。解放以來,雖然文物工作者人數猛增,但這門科學卻顯得冷落。我讀青年文物工作者的文章,似乎他們都不熟悉金石學的傳統名詞術語。有人還杜撰名詞,非但不能繼承傳統,而且還使概念混亂。我為《文史知識》每期寫《金石叢話》,自己定了兩個目的任務:其一是想引起讀者對金石文物的興趣;其二是想對金石文物的許多傳統名詞作些介紹和說明,希望青年文物工作者正确沿用。
“叢話”各篇都提起許多金石文物的名稱,有些是相承已久的定名,有些不是,故一概不用《》号。僅在初次講到時用引号标明,以後再見時就不用了。
【岣嵝:山名,在中國湖南省。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亦用以代指衡山。
峄山:山名,在中國山東省鄒縣東南。亦稱“鄒山”。】
作者:施蟄存
編輯:李純一
來源:《金石叢話》(中華書局,199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