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興山縣南陽鎮,與神農架相鄰,是中國最後一支農民軍消亡的地方,因為李自成的孫子李來亨依靠這裡的險山惡水和天然屏障與清朝政府抗争了14之久而聲名遠播。這裡除了山就是水,老百姓祖祖輩輩過着既辛苦又清貧的生活。進入新時代可就不同了,在時代俊傑們眼裡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好風景、好資源。最近幾年,南陽鎮人民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他們把李來亨抗清的古戰場和曆史遺址作為旅遊資源,把鄉村旅遊搞得風生水起,讓昔日門庭冷落車馬稀的地方變成遊人如織的門庭鬧市,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李來亨是一個曆史人物,陝西清澗人,随義父參加李自成農民軍,成為抗清隊伍的重要将領。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宮山遇害,李來亨随義父李錦及起義軍将領高一功率大順軍聯明抗清,轉戰于湘、鄂、黔、桂等地。經過多次血戰後,李來亨自貴州進入川、鄂邊境,同先期到達的郝搖旗、劉體純等會師,并聯合當地其他反清武裝,組成夔東十三家軍。1651年11月,李來亨奮戰脫險,回到巴歸,選定茅麓山為據點,建帥府于七連坪。
之後他多次率兵出擊,配合南明政權給清軍以沉重打擊,被永曆帝封為征虜大将軍、太子少保、臨國公。随後,李來亨在興山縣南陽鎮百羊寨修建關帝廟,立“聖帝行宮”之碑,并實行“屯田自給、與民休息”的政策,關懷百姓疾苦,深得民心,被稱為“小闖王”。1663年,清軍再次圍攻茅麓山。1664年8月4日,堅持抗清鬥争達14年之久的李來亨部,彈盡糧絕。李來亨與妻兒縱身撲向熊熊烈火,阖家自焚,壯烈犧牲。至今,百羊寨村尚存十餘處抗清遺址。南陽境内“營盤”、“落步河”、“鳳營”等地名。
我出生的老屋就是“鳳營”,“鳳營”又叫“鳳舞營”是李來亨部隊的女兵營或家眷營,整個構建與宮廷的後宮相仿,原材料用的是青磚、青石、栗木、黃楊木、琉璃瓦、糯米、生石灰。庭院深邃,正房廂房,建築緊湊自成一體,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宮廷皇家生活需要的布置。門窗上雕刻的飛禽走獸,龍飛鳳舞、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庭院裡有歲寒不凋的蒼松翠柏,有秀石叠砌的玲珑假山,亭台、天井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門前有一棵百年桂花樹,相傳李來亨來的那天,不知是什麼地方飛來了一對鳳凰在桂花樹上築巢安家(傳說是王母娘娘的女兒養的寵物),這對鳳凰很是靈性,如果哪天清兵要來侵犯,鳳凰就會提前在屋頂上不停地盤旋尖叫,以示報警。每天清早,兵營的起床号聲即将響起的時候,這對鳳凰開始啼鳴報曉了。這鳳凰甚是忠烈,後來李來亨兵敗,舉火焚寨自盡後,這對鳳凰也一頭撞死在牆壁上。這是關于李來亨抗清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2009年,縣文化局申報李來亨傳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時,我負責田野調查,在民間搜集了很多故事。
一個周末,縣文聯學元主席給我打電話,說南陽鎮的黨委書記彭學植同志請作家協會的夥計們去他那兒采采風,因為我是南陽人又是李來亨傳說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就做了特别的邀請,讓我感到受寵若驚。
第一站是李來亨抗清遺址“闖棋營”風景遊覽區,站在南陽鎮正街的卡子上擡頭一看,一個氣勢豪邁的八角亭站立在形似龍頭的山頂之上,放眼望去,整座山脈就像一條正在翩翩起舞的巨龍,龍頭直奔南陽河城背後的深潭,龍尾還在百羊寨的天池頭,傳說這龍在天池頭山頂之上的一個天池裡修煉了800年,它覺得自己已經修成了正果,想到大江大海裡一展身手,就在農曆二月初二龍擡頭的那天,這條天池神龍從天池裡出來直奔南陽河,正要一頭紮進位于南陽河城背後的深潭裡時,一陣驚雷把這它鎮住了,随即雷公老爺便宣讀玉皇大帝的聖旨,叫它永遠守候在這個關卡上,當好老百姓的守護神,并冊封為“神龍将軍”。
“闖棋營”就建在“神龍将軍”的身上,最先是上世紀70年代,南陽政府在“神龍将軍”的頭頂上按照李來亨傳說故事裡修建了一個八角亭,又叫棋盤亭,據說,當年李來亨的将士戰時警備、閑時就在這棋盤亭裡對弈,或休閑放松或策劃計謀。記得我上小學三年級時,第一次到南陽鎮上就是學校組織師生到棋盤亭遊玩,說是“春遊”,還要寫作文開展比賽,當時請的是一個叫賈先毅的當地文人給我們做的講解,賈老先生身材不高卻很精神,據說讀過不少私塾,賈老先生的普通話說的不是很标準但聲調抑揚頓挫非常好聽,聽他講,當年清朝政府已經完全坐穩了江山,視李來亨為心腹大患,勢必将其消滅,于是集中川、楚、秦三省清軍和滿洲八旗兵,在靖西将軍穆裡瑪的指揮下,對李來亨的部隊進行圍攻。李來亨深知來者不善,如果和清兵硬碰硬無疑是以卵擊石,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式,全軍上下士氣低迷,軍師和參謀們一個個都愁眉苦臉,無計可施。當然,李來亨比任何人更為焦急,他來到棋盤亭和将士下一種“成三棋”,又叫“九子棋”,一局棋剛好走了一半,李來亨突然大呼: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哈哈,有了、有了!後來,李來亨在一百隻羊子的角上挂上燈籠,安排了一百個士兵在夜間打着火把趕着羊子,行走在從七連坪到百羊寨的山路上,清軍看見從山底到山頂滿山的火把燈籠,誤以為是李來亨的主力部隊,真正的主力部隊對清軍實行了後面包抄,打了一個大勝仗。李來亨用一百隻羊子擊敗清軍的計謀就是李來亨和将士在下“成三棋”的過程中領悟得到的。
聽賈老先生講了一些李來亨打仗的故事,我對李來亨這個人物甚是敬佩,回到學校,我寫了一篇叫《一個農民将軍的機智》的作文,獲得了百羊寨中心小學“春遊棋盤亭”作文比賽一等獎,學校舉行了頒獎大會,給我發了一個精緻的獎狀和一個鐵質的文具盒,獎品拿回家,大嫂特地給我開一頓小竈獎賞我,滿碗的臘肉吃的我嘴角流油。
歲月更替,鬥轉星移。随着年常日久,棋盤亭遭風吹雨打,隻剩棋碑一座。2016年,南陽鎮政府再次對棋盤亭進行複建,并以小闖王時期民間棋為主題,豐富李來亨雕像、城牆、擂鼓台、瞭望哨等小闖王抗清遺址元素,強化文化的主題性和遊客的參與性,并将“闖棋營”所在的陽泉村拓展為“中國民間棋美麗鄉村”。遊客來到這裡,可以登上棋盤亭,重溫小闖王将士曾經對弈過的“成三棋”,體驗攻城拔寨的勝利感;又可以暢遊棋廊,重回兒時記憶,随手撿起石子,拼殺對角棋、田字棋、狗鑽洞棋、貓捉鼠棋、寨堡棋、磨盤棋、軍師棋、五行棋等十種民間棋,步步為營争當“小闖王”。
小闖王的形象雕像讓人們浮想聯翩,隻見他身着披風,右手揮刀,騎坐在一匹後蹄踏地、前蹄騰空、昂首嘶鳴的駿馬上,展示出李來亨馳騁疆場的英姿和威武。整個雕像帶基座高5.5米,長3.5米。這匹戰馬為什麼前蹄騰空?體現的也是雕塑行業的規則。說明他是一個不屈不撓戰死沙場的英雄人物,當後人們站在雕像前,瞻仰之餘,敬仰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小闖王雕像面前是一排排梅花樁和一排戰鼓,也是按照李來亨傳說故事中描述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方位進行複制的。相傳,每年的正月十五鬧完花燈後,便要在這裡舉行一年一度的武狀元考試,由李來亨親自當主考官,狀元選拔非常過硬,通過刀、槍、弓、箭等十八般武藝輪換比賽後,前兩名将在梅花樁上進行決賽,叫“打梅花樁”,勝者被封為狀元,據說這梅花樁高有八丈,梅花樁的下面安插着鐵蒺藜,讓人望而生畏,比武者要用黑布将雙眼蒙住後才能飛身上樁,可想狀元的武功之高了。雙方相互抱拳以示敬意後,戰鼓擂起,比武正式開始,雖說比武點到為止,但畢竟刀槍無眼,況且下面還有陰森吓人的鐵蒺藜,可想這比武和戰鬥一樣也是非常殘酷的。為了讓遊客在梅花樁上安全的玩耍,現在的梅花樁沒有那麼高,更沒有鐵蒺藜了。遊客們争相跳上梅花樁來,時而金雞獨立,時而白鶴亮翅,或自創一些特殊的造型姿勢來拍照錄像,發圈兒上抖音,不亦樂乎。
中國古鎮是中華民族的禮儀規範、道德倫理、家風古訓和先賢文化的發源地。走進南陽“雙泉寨”這個千年古鎮,興山“非遺”傳承人已經唱起了興山民歌:“山歌啊,好唱耶口難開喲喂,櫻桃啊,好吃呀樹難栽啰喔,要想唱歌就請妹來......要想吃櫻桃就栽下樹......”真是槐花深處青石巷,故園笙歌老街坊。這裡的鄉音鄉愁最美最濃。
進入“雙泉寨”,聽興山民歌,看興山的踩堂戲,不知不覺裡把你帶進了魯迅的《社戲》裡。來到“雙泉寨”,夏天可以泡涼泉,冬天可以泡溫泉。涼泉就是過去的陽泉,相傳,當年小闖王李來亨帶着部隊從陝西出發,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南陽時已經饑渴難忍,疲憊不堪,李來亨輕拍坐騎,心疼地說:兄弟,我就饑渴難耐,你還馱着我長途奔波,真是難為你了......這坐騎像是聽懂了主人的話,它一陣嘶鳴,雙腳在地上開刨,刨開塵土,隻見一股清泉從地下噴湧而出,此刻正是正午時分,一輪驕陽挂在天空正中,陽光照射在清泉上閃閃發光,李來亨便把這清泉取名“陽泉”,他跳下馬來和将士們一起痛飲,這泉水清澈冰涼,還有絲絲甜味,喝下去渾身通泰,惬意極了。從此以後,李來亨每次打完仗,便要來此脫下盔甲,痛飲之餘再用泉水泡個澡,驅除一身疲憊,年長日久還達到了強身健體的效果。80年代初,王光美同志來到陽泉,品嘗泉水之後贊不絕口,一時間,陽泉聲名遠揚;溫泉是近幾年才發現的,水溫41度,富含鹽,對風濕關節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有明顯的理療作用。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資料顯示,人在含鹽的溫泉中泡上一小時,勝似睡眠八小時功效。
“一線天南陽河國家水利風景區”,是最近才開發的旅遊景點。這裡因“兩壁夾峙,所見藍天為一線”而得名,秀美的香溪河從神農架順勢而下,像一條銀色的綢帶穿越一線天直奔長江而去。解放前,這裡曾是綠林好漢出沒的地方,也是流氓土匪行兇打劫的地段。這裡就像是《水浒傳》裡的景陽岡,日落之後,這裡就少有人通行了,如果實在要通行就必須結伴才行。這裡由于日照時間短,發源于神農架的香溪河水本來就涼爽無比,景區建好後,人們在這裡納涼休閑,或者洗個澡,或者在河裡紮幾個猛子、鑽幾個咪頭兒、打幾個仰串兒,然後上岸吃燒烤、啃農家烤包谷,一邊喝啤酒,一邊靜聽河水拍岸的聲音,就像是在聽一個老人講述香溪河的美麗故事。
以前你到白竹來,
隻見二面兩扇岩。
包谷沒熟猴子來,
年底沒啥拿來賣。
現在你到白竹來,
四季花果随你采。
滿河魚兒惹人愛,
村歌吼的勁逮逮。
走進白竹村委會,村委會正在舉行一個鄉村旅遊推介會,舞台上一個中年男子正在用當地的方言說自己編寫的順口溜。
各位領導,我叫牟宗銳,是白竹村的紅卡戶,剛才我說的四言八句,是我們白竹村前後的對照。我過去那叫一個真遭業!兄妹十三個,兄弟夥的多,家庭相當困難,到了成家的年齡,媳婦子就說不到一個。老輩子說:“窮奔高山,富奔口岸”。不得已,我還是奔鹹水高山,做了上門女婿。上有老,下有小,七口之家,全靠肩挑背駝,一年到頭勤扒苦做,還是不夠一家人的油鹽支出,回老家時看見小時候的夥伴兒們,依靠養魚、養雞、開館子,栽花、種樹,養蜂子。村書記胡明海給我說,機會來了,縣裡提出了“兩地兩縣”戰略,鎮裡提出了“養生南陽,蜜蜂小鎮”建設,村裡提出了“一河土著魚、一面采摘園、一線農家樂”,省裡、縣裡還來了幫扶工作隊,你回來發展甜蜜事業。
我一看家鄉的變化和發展環境,橫下心來搬回老家,回到白竹,趕上國家實施精準脫貧戰略的好機會,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村領導和幫扶人,到家裡說:你大膽的養蜂子,我們幫你賣。于是,我就搞起來,鎮村還請來專家手把手的教我,經過幾年的努力,去年養蜜蜂100多箱,産量達到600多斤,收入6萬多。我依靠黨的政策,幹部的幫扶,技術的支撐,光養蜂一項收入,就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跟前塊土在我的影響下,發展蜂蜜500多箱,3000多斤。現在大家都喊我“蜂哥”。今天兒,領導們也看到了,是一河的魚,一坡的果,一路的樂,家家戶戶是掃得幹淨、碼的整齊,收得通豁,宜居又宜旅,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記得小時候,語文書上有一篇課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有今天,白竹人有今天,一定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借此機會,我代表我們白竹人,感謝政府感謝黨,感謝農行和工商,感謝我們的各級領導。
這個叫牟宗銳的人前後不到五分鐘時間,講述了自己脫貧緻富的經曆,還表達了感恩黨和政府的心聲。台上你唱罷來我登場,台上唱來台下合,山歌對唱,村歌串唱,精彩的節目一個接一個,眼看太陽偏西,還沒有散場的意思。
我悄悄走出門外,一陣清風拂來,隻見夕陽映紅了“闖棋營”,賈老先生抑揚頓挫的聲音又回響在我的耳邊,是啊,李來亨抗清、南陽河的變遷,這裡的故事說也說不盡,講也講不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