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幾句宋詞真是脍炙人口,幾乎人人都知道,更被國學大師王國維譽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一境界,出自于晏殊的《蝶戀花》。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谙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是一首懷遠詞,滿含着真情厚意。因為心情愁苦,所以在主人公眼中,所有的景物都蒙上了悲戚的色彩。那欄杆外的菊花和蘭花競相開放,但菊花被愁煙籠罩着,蘭花在秋露中哭泣。菊花、薄霧、蘭花本無喜怒哀樂,隻因為看的人滿懷愁緒,而把這愁緒投射到它們身上的結果。秋日怡然綻放的菊花,挂着晶瑩露珠的蘭花,都是那般美麗,但在憂愁的人眼裡,都已是含愁帶怨的。
和蘭、菊的“懂事”相反,燕子、明月卻是那麼不近人情。
面對着孤獨的人,燕子竟然成雙成對,它們雙雙離去,好生讓人嫉妒;而明月更不理解人間的離愁别恨,它清輝遍灑,斜光到曉,撩拔人的離愁,助長人的别恨,任憑傷心的人一夜不眠,飽受煎熬。
詞的上片,通過拟人的修辭和對比的手法,從寫景入筆,含蓄婉轉地表達出離恨之苦。
詞的下片承上“到曉”。今晨登上高樓,舉目遠望,隻見西風已把碧樹凋零殆盡,而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思念的人卻還是不見蹤迹,這真是“隻見天涯不見人”啊!鏡頭從狹小的簾幕庭院轉到廣闊的境界。望而不見當然是怅惘的,但感情卻是悲壯的,沒有絲毫纖細萎靡的氣息,讓婉約詞有了遼闊高遠的特色,它是婉約詞,卻又超越了婉約詞。
縱然不見歸人,也要天涯望斷,是那樣執着,那樣無怨無悔,這種堅持的精神,這種堅韌的精神,這種頑強的精神,不就是做大事業、大學問所必須有的精神嗎?這也是王國維大師推崇其内涵的原因。
高樓騁望,不見而思,那就音書寄遠吧,但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天遙路遠,山水無盡,我思念的人在哪裡呀?也就是這信是寄不出去的。寫信的過程也是一個宣洩過程,現在連宣洩也無法辦到,前後兩句,一縱一收,強烈的願望和殘酷的現實之對比,更加重了離别的傷痛。“山長水闊”與“望盡天涯”呼應,全詞在“知何處”的歎息中,在搖曳不盡的情緻中收尾。
“遊子思婦”、“秋思秋愁”、“思人懷遠”這些都是宋詞中的老題材,而晏殊卻運用了情态的對比,深婉中透着廣遠,細膩與宏闊兼容,把古今常見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尤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盡顯望眼欲穿之态,形象而富有哲理,堪稱奇絕,王國維贊其“非大詞人不能道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