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有多久沒有在頭條用文字記錄所思所想了,今天周末,重聽了2遍樊登讀書樊登和金惟純先生的《人生隻有一件事》訪談,又有了新的收獲,特别想記錄下來,同時也和廣大網友探讨一下。
這本書之前我也分享過,用微頭條的方式分享過2次,這次想深入記錄一下,今天聽的過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接下來的行動。
關于孩子
金先生在訪談中說:“我們撇開所有的扮演的各種角色不談,他内心深處隻有兩件事,隻有兩個念頭:一個是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第二個,我想不想跟你一樣。”隻有讓孩子願意和父母在一起,願意和父母一樣,讓自己成為一塊磁鐵,親子矛盾就會煙消雲散。
怎麼讓孩子願意和父母在一起呢?我能想到的,首先是少唠叨少說教。不管是大人小孩,都不喜歡對方居高臨下的“指點”,即便這個人是你的父母。孩子讨厭“被告訴”,喜歡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世界,而是被所謂的大人告訴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行的。
其次,放下手機,用充滿愛意的眼神,傾聽孩子,盡量不要評判孩子。孩子說的一些“過火”的話,家長不要過度在意,但要關注一下孩子最近的狀态,看是否遇到了什麼不平的事,導緻孩子有一些極端言論。10幾歲的孩子青春期萌芽,對校園、對社會、對人際關系,會有一些所謂“負面言論”,抱怨一大摞,極少從正面考慮問題。父母們除了擔憂,還可以耐心傾聽,給出第二套思維方式。即便是刷碗這件小事,也有250種方法,更何況對待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内心特别真善美的人,才會有抱怨和所謂的“憤青”。
最後,父母自己要讀書提升自己,少看電視刷手機。隻有父母及早學習,做好知識儲備和心理建設,才會更好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雞飛狗跳式的家庭氛圍誰會喜歡呢?不想讀書就聽書,聽不進去就多參加線下讀書會,在氛圍裡滋養自己,能讀一點是一點,能聽一點是一點。
關于和父母的關系
樊登問金惟純先生:“(您母親)小時候動不動揍你你?金惟純先生淡然一笑:”那是她唯一表達愛的方式。”金先生是遺腹子,她媽媽18歲就生下了他。沒有文化、身處異鄉、沒有謀生技能,表達愛的方式,也許就是僅剩的“打”吧!聽到這兒,想到了我的媽媽--顧女士。不避諱地說,我曾經怨恨過父母。把自己所有的坎坷和不平的遭遇歸罪是父母沒有給我們創造好的條件。記憶中,小時候媽媽會對着我和姐姐吼叫,具體什麼事情已經記不清了。也很少認同和鼓勵我和姐姐,更多的是表達她對我們的擔憂。再加上父親的嚴厲,導緻我和姐姐天性壓抑,隻要爸爸在家,就不敢多說話,即便說也是小聲嘀咕,不敢為自己發聲。
當我聽到這裡時,釋然了。
吼叫、擔憂、嚴厲,也許是父母唯三的表達愛的方式吧!
我的媽媽很年輕就做了母親,而且是2個孩子的母親。我小時候不好養活,總是哭鬧不止。媽媽說她總是一手抱着姐姐,一手拉着嬰兒車,用腳把嬰兒車推過去,再用另一隻手拉回。爸爸那時候年輕,玩心很大,照顧我和雙胞胎姐姐的重任就落在24歲的母親身上。
繁重的家務、媽媽自己的工作、爸爸的忽視,一定讓媽媽心裡積攢了很多情緒。所以,那是她表達愛的方式。嚴厲,也是父親愛我們的方式。我現在懂事了,明白了,不怨恨了,全然接納父母愛我們的方式。謝謝你,爸爸媽媽,你給我們全世界最好的愛[心]
關于親密關系
金先生說有一段時間他太太總是和他“告狀”,說大女兒總是欺負二女兒。金先生找大女兒談過,可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金先生醒悟了。從此,他回家不再直奔小女兒的房間(金先生有3個千金)不理其他人,而是先和太太打個招呼,問問今天一天的情況,再和2個女兒淺聊一會,最後再和小女兒玩遊戲。
自從關照到了夫人和2個女兒的情緒之後,金太太再也沒有和金先生抱怨過了。
原來,夫妻關系真的重于親子關系!
親密關系,就是和自己愛人的關系。這方面,我還是個小學生,甚至是幼兒園水平。
今天飯桌上和先生有了一點矛盾,事後我複盤了一下,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對“改造先生”、“渴望他自己覺醒”、“希望他覺醒到我希望的樣子”還有抱有期待,且期待太大!為什麼我甲狀腺會有問題?和這種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不無關系。不接納他本來的樣子,我想這确實是我的功課,也确實接納起來有難度,我承認我目前做不到接納。能做的,就是盡量少見面,在關系緩和時說話更要少,不能一高興就言多必失。
起碼現在争吵少了,家裡安甯了,我們心裡也都清淨了,就是好的關系。
接下來就要好好去做好人生唯一的一件事:修煉。對媽媽做到不“色難”,對孩子說話放低音量,對先生降低期待,對自己多多接納和關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面對,無人可替代!
好久沒碼字了,今天找回了原來碼字的快樂,無記錄不生活!如果我的這片随筆對屏幕前的你也有一絲絲啟發,是我的榮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