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際新聞比較關注的朋友估計都知道,歐洲現代主要的國家形式是民族國家,即一個國家基本隻是由一個主體民族所構成。雖然近年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引入了大量移民,使得歐洲國家的民族構成又重新多元化起來,但至少在現階段,移民和各個歐洲國家的主體民族的人口比例都還差距很大,所以多數歐洲國家都還可以被稱為民族國家。但多數歐洲國家是這樣,卻并不代表所有歐洲國家都是這樣,歐洲也仍然存在事實上的多民族國家,即同一國内有不止一個具有相當人口規模的多民族國家,比利時就屬于這樣的國家。而在被民族國家環繞的歐洲,比利時雖然經濟排名世界前列,但其國内卻也存在兩個族群彼此并不和諧的情況。那麼處于歐洲腹地的比利時是如何形成了兩個民族聯合的國體,現代卻又為何彼此并不和諧呢?
其實嚴格地說,比利時這種多民族國家在歐洲也并不完全是孤例,因為除了比利時之外,在蘇聯、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體之後,屬于這類的歐洲國家至少還有俄羅斯、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但比利時和這些國家相比卻仍然比較特殊,因為和其它幾個因為曆史原因形成的多民族利益共同體不同的是,比利時的誕生有很大原因是因為宗教,而且有反對單一民族國家的成分。
神聖羅馬帝國疆域,今天的荷蘭和比利時基本都在疆域内
所以為了加強對荷蘭地區的控制,神羅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在公元1549年對荷蘭語地區的政體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将7個說荷蘭語的領地合而為一,并規定此後當地的最高統治者也都要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兼任。但這一決定引發了荷蘭貴族的強烈不滿,因此在此前後,荷蘭地區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北部的荷蘭貴族幾乎全部改信新教,但南部說荷蘭語的貴族則維持了天主教信仰。
尼德蘭聯省共和國
公元1568年,荷蘭人在奧蘭治一世的帶領下發起了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最終經過10多年的戰争,荷蘭人成功赢得獨立,而處于荷蘭語地區南部的弗蘭德地區則一分為二,北部随荷蘭獨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南部則繼續由哈布斯堡王朝所控制。而在此次分治之後,因為分屬不同國家而且信仰不同的宗教,所以以弗蘭德地區為界,原本都說荷蘭語的族群漸漸分化成了兩個民族,即荷蘭人和弗拉芒人。而弗蘭德南部在之後差不多200年裡則又成為了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法國和荷蘭反複争奪的地區。在此期間,弗蘭德地區和鄰近說法語的瓦隆地區發生了越來越緊密的聯系,這個地區開始被統稱為奧屬尼德蘭。
比利時,因宗教超越民族而誕生的國家而在公元1789年,奧屬尼德蘭爆發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革命,但這次“革命”其實說是“反革命”可能更合适。因為它的目的其實是反對哈布斯堡君主約瑟夫二世在當地對天主教會的改革企圖。雖然這次革命很快被鎮壓,但哈布斯堡王朝在當地的統治被顯著削弱,而此前也一直觊觎這一地區的法國看準機會,在公元1794年将其占領。而在這一時期,曾經在全球海上稱霸一時的荷蘭因為在海外殖民和貿易方面受到英國和法國的強力競争,所以也逐漸衰落,所以一年之後,荷蘭也被法國滅亡。這樣荷蘭和弗蘭德以及瓦隆地區就在法國的統治之下被動地實現了“統一”。
比利時的雛形,奧屬尼德蘭
但法國對這些地區的統治随着拿破侖被英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組成的反法聯盟擊敗而宣告結束。此後四個戰勝國決定将荷蘭與原來的奧屬尼德蘭聯合建立一個國家,即尼德蘭聯合王國,并将其作為一個緩沖區,以防範未來來自法國的擴張行動。所以此時的荷蘭和比利時成為了一個國家。但這個國家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外國意願,同時也是為外國利益服務,所以從誕生時起就不太協調。
尼德蘭聯合王國
而這種不協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尼德蘭聯合王國主要是由北部信仰新教的荷蘭人所控制,所以南部信仰天主教,在傳統上和法國更為親密的弗蘭德人和瓦隆人處于被統治地位。尼德蘭國王要求南部的學校立即停止教授天主教教義,試圖将當地轉變為新教地區。另外荷蘭語也被列為國語,而瓦隆人所說的法語也喪失了合法地位。同時荷蘭地區貿易為本的經濟體系和比利時地區以工業為本的經濟體系也很難融合。
比利時獨立戰争的場景
所以在比利時地區,不滿情緒逐漸積累。而在公元1830年,法國再次發生革命,波旁王朝國王查理十世的統治被推翻,受法國影響很大的比利時地區也立即受到鼓舞,很快也爆發了争取比利時獨立的革命。此次革命很快得到法國支持,而之前讓荷蘭與比利時合并的幾國當時則都面臨内政困境,所以沒有為荷蘭提供太多支持,最終革命取得成功,說荷蘭語和弗蘭德地區和說法語的瓦隆地區組成了比利時。
比利時在當代的困境所以比利時的誕生其實就是以宗教信仰劃界,說荷蘭語但信仰天主教的弗拉芒人和同樣說荷蘭語但信仰新教的荷蘭人決裂,和說法語但同樣信仰天主教的瓦隆人聯合,脫離了尼德蘭,建立了比利時。這在公元19世紀,宗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的時代,确實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但在進入20世紀,宗教影響在歐洲社會整體退潮之後,這種聯合的理由就顯得比較單薄了,而雙方在語言和地域方面的差異則逐步突顯了出來。
比利時的語區,上方是荷蘭語區,下方是法語區,條紋區域是布魯塞爾雙語區,右側是人口占比不足1%的德語區
首先因為比利時的獨立得到了法國很大的支持,同時是反對荷蘭的,所以在比利時獨立之後,曾一度将法語作為整個國家的唯一國語,整個國家所有的行政、司法和高等教育體系都完全将法語作為唯一語言,當時甚至出現了許多來自弗蘭德地區隻會說荷蘭語的人因為不會在法庭上用法語為自己辯護,最終被誤判死刑案例。盡管比利時人口裡有接近60%是說荷蘭語的,但荷蘭語憲法卻直到1967年才擁有了和法語憲法同等的地位。而在比利時建立之後,原本比較落後的瓦隆地區則因為工業化加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而弗蘭德地區則因為海路貿易被荷蘭阻斷,再加上其紡織工業迅速衰落,所以經濟上也逐漸落後。所以弗拉芒人對此漸漸心生不滿。
弗拉芒人和瓦隆人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但彼此之間的融合卻一直沒有太大進展。直到現代,除了作為歐盟和北約總部所在地的布魯塞爾及其周邊地區因為國際化程度極高,所以促使當地的兩個民族有一種程度的融合之外,在其它地區,這兩個民族仍然處于一種泾渭分明的狀态。
代表弗拉芒民族的旗幟
比如,在比利時,至今不存在一個全國性政黨,所以政黨都是以民族劃界。同時在比利時也不存在全國性的報紙和電視台,沒有全國性的教學課綱和大學,兩個民族之間相互通婚的情況也少之又少。而兩個民族的這種割裂在近年來在政治領域體現的尤其明顯。比如在2007年比利時大選之後,因為荷蘭語和法語政黨沒法達成一緻,導緻比利時的無政府狀态持續了6個月之久。而在2010年的大選之後,還是因為相同原因,比利時竟然經曆了541天,也就是差不多1年06個月的無政府狀态,打破了政府組閣談判時間的世界紀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