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9 17:54:02

  目的要求

  1、通過童話式散文的閱讀與欣賞,理解散文的語言特點和審美意境。

  2、通過文章的循環結構與叙事結構,理解當代散文家的獨特生命觀,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重點:散文語言的意境美

  難點:以一滴水為線索的回歸式結構以及相應的暗喻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案(大學語文一滴水能活多久教案)(1)

  課前準備:

   課外布置學生閱讀《傷懷之美》、《遲子建随筆自選》、《女人的手》等散文,我們可以與遲子建目光産生一種對視的效果,有利于學習本文。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評論家們認為,遲子建小說早期純淨,後期渾厚。她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追問,對大自然的酷愛的獨特文字,是其他作家所不能替代的.

  二、作者介紹

  遲子建:當代女作家。1964年元宵節出生于漠河,1984年畢業于大興安嶺師範專科學校。1987年入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1990畢業後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至今。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四百萬餘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僞滿洲國》、《越過雲層的晴朗》,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等散文随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之舞》等。出版有《遲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本的《遲子建作品精華》。曾獲得魯迅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勵,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文等出版。很多小說被中篇小說選刊和小說月報轉載,是當代文壇産量較高,很有實力,很有影響的女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國家一級作家。遲子建寫小說有20年,出版了30多部書。她是一個功力紮實又穩步前進的青年女作家。她在審美上并不守舊,也不時髦。她有較穩定的創作要求,逐漸形成一方獨特的藝術天地。她的小說除了有充實的社會生活内容外,還有引人向往的濃郁的北國風情,和令人陶醉的深厚的人間溫情。遲子建不但是一位高産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她所寫散文的題材同樣也是多種多樣的。她的散文集《假如魚也生有翅膀》共分六輯,由173篇美文組成。自序是一首别緻的詩《緻愛人》:“你離去了/從此環繞我的河流/就是兩條了/一條仍靜靜流淌在,我們故鄉的窗外,夏天為雲裁剪衣裳/秋天擁着一輪明月/聽兩岸的風聲入禅,另一條在你現在居住的地方/那銀河之水,已悄悄注入我的雙眼……”。遲子建以别出心裁的讓人動容的語言,為全書唱出了凄美的序曲。

  遲子建在《一股清流消逝》中說:“世界上沒有不可放棄的東西。”可她自己在38歲因車禍失去了自己至愛的丈夫後,面對殘酷的事實卻放棄不下,連續寫出了《春天深切的懷念》、《雪山的長夜》、《尼亞加拉的彩虹》、《一條狗的涅盤》等一組懷念愛人的散文。這組散文寫了與愛人在一起的溫馨、甜蜜;也寫了痛失愛人後的孤獨、蒼涼。這組散文的明顯特色是語言具有一種簡約美、悲壯美;情調具有一種真摯美、哀婉美;意境具有一種空靈美、傷殘美。筆到之處,就連客觀存在的詩意的風景也蕩然無存了。使人感到人在生死面前是那樣的單薄和無奈。尤其是《尼亞加拉的彩虹》寫得美到極緻,更是如泣如訴,如歌如哭。

  三、文本及時代背景介紹

  《北方的鹽》是著名女作家遲子建近兩三年來所創作的最新散文集。作為一名蜚聲文壇的小說家,曾獲得過“魯迅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的遲子建,在這本最新散文集裡,她以女性那種特有的細膩而敏銳的觸覺,以一顆清淨的禅心,真誠地思考過去,感悟人生,展現給讀者的是一種最純粹、最自然、最親切、最溫存的女人情懷。打開遲子建的散文集《北方的鹽》,一股蒼涼之氣便撲面而來。也許北方本身就帶着與生俱來的蒼涼,白山黑水,天地茫茫,以及書裡收錄的那些物和事:冰燈、泥濘、土豆、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園、晚霞,僅僅看着這些字眼,便感到一種冰冷的涼意。遲子建是這樣寫鹽的:“在北方,鹽與雪正如雷與電,它們的美是裹挾在一起呈現的。”鹽是“北方土地上最早的雪,它融化了,融化在菜蔬最後的清香裡”。體現了典型的遲子建筆法:樸素,幹淨,溫情,傷感。北方的鹽跟南方的鹽相比,并沒有任何不同,可是和雪和大地聯系在一起,便産生了完全不同的氣息—仿佛嘗盡千般滋味後的滄桑,既溫暖又美好。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簡單的鹹也可以是有溫度的。

  事實上,遲子建把北方的風物都寫出了溫度。所謂北方,其實就是她的故鄉: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甚至範圍更小。因為多年來,遲子建孜孜不倦地做着一件事情—書寫童年: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景,童年的情。寫童年,懷念和讴歌田園風光總是難免的,遲子建卻持洞察和悲憫的态度。那些養育她的土豆、白菜、蘿蔔、豆腐、油茶面兒、菜園子,以及山巒、河流、草灘、花草,陪她成長的蟲子、冰燈、火爐、露天電影,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烙印的人們:父親、三姨父、老毛子、外祖母……這些都是北方大地一些業已消失的事物和景象,均在遲子建筆下複活過來:不是詩意的美麗的暫時的再現,而是長久的耐心的踏實的貯存。遲子建就像一個樸素的北方農婦,以隐忍的熱愛為鹽,記憶為料,一句話,一束光,一個念頭,或者一個情節,一幅畫面,一種味道,都被她一一掐取腌制發酵保鮮,使它們在故鄉的大地美學上熠熠生輝。遲子建在做這些的時候說:我的手是粗糙而荒涼的。我的文字也是粗糙荒涼的。

  但是遲子建又是細膩溫暖的。她幾乎不寫閑愁閨怨,更别提風騷豔情,她的筆下,都是平常日子裡的酸甜苦辣:吃飯、穿衣、寫作、旅行。遲子建用豐沛的情感和樸素的思想擁抱生活,甚至用它們來包裹冰冷的死亡。書中有很多文章是寫死的—這是她作品中揮之不去的主題。

  這部散文集,按其内容的側重點,可分為五輯,《假如魚也生有翅膀》、《傷懷之美》、《遲子建随筆自選》、《女人的手》和《我的世界下雪了》。每輯分别為“木器時代”( 狀物篇)、“傷懷之美”(狀行篇)、“素面朝天”(狀人篇)、“花束紛紛”( 狀心篇)、“雪天音樂”(狀事篇)。在這五輯裡,我們可以與遲子建目光産生一種對視的效果;這種目光,是朝外的,同時也是朝内的,有距離,有交集,有默契,也有感動。

  收入本書第三輯的《一滴水能活多久》就是一篇耐人尋味的美文。按遲子建有關寫文章應該有“氣味”的說法去品味,這篇散文構思奇特,以小見大,寫得傳神。把“一滴水”這一生命最小的元素的輪回不息,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緻,讀後讓人回味無窮。

  四、作品講析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話式的散文,從一個小女孩在一片草莖上發現一滴露珠起筆,為全文确立了一個詩意的語調,而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時候“發現了一隻黑黑的眼睛”,這一情景的安排别具匠心,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間的隐喻關系。文章多次提到一滴水,但其中有五次最為關鍵。第一次是那滴水落入泥土,滋養稻谷,它隐喻了小女孩的成長發育;第二次是那滴水變為小女孩體内的第一滴血,它暗喻了小女孩的婚嫁;第三次是那滴水在“作怪”,使小女孩有了旺盛的奶水,它暗喻了小女孩的生兒育女,哺育後代,第四次是那滴水變成了小女孩的淚水,這裡暗喻了小女孩的衰老,體現了她經曆人生風雨之後,遲暮之年時的孤獨與哀傷。第五次提到那滴水已經是小女孩走完人生之旅,面對死亡之時,她仍然确信那滴水還活着,并活在她的意識裡、周身的血液裡、眼簾裡,在她生命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中。那滴水從一開始就不僅是映照出小女孩黑亮眼睛的鏡子,它已經與小女孩的生命融為一體,她的成長、婚嫁,甚至衰老死亡,始終與這滴水相連結。

  文章的另一特點就是用六個設問句來提起下文。通過反複詢問“這滴水哪裡去了”?“死了嗎”?最終道出了“一滴水可以活多久”這個值得生命永恒探讨的話題。第一次詢問是從那滴水從草葉上滑落進泥土開始,它引出了小女孩對那滴水的尋找,當她看到指間的稻谷發出成熟的微笑時,她确信那滴水活着;第二次詢問是小女孩的婚嫁及生兒育女,她确信這些都是那滴水在作怪。第三次詢問源于小女孩的衰老,她發現她失去了青春、力量和柔情,她以為那滴水已經永遠消失了,但當她看見了手心裡那滴傷心的眼淚時,她又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因為她确信那滴水還活着,并且瑩白圓潤,經久不衰;第四次詢問是她衰老不堪,處于彌留之際時,她确信那滴水活在她的意識裡,直至她合上眼簾,水滴再次滑落,又一次活在了泥土裡。

  六個設問,四次詢問,代表了水滴經曆了從露珠到露珠的循環,自然界生命與女人的生命相伴随,它已經成為母性生命生生不息、人類藉此生命的力量不斷繁衍的美麗象征。

  (二)思想性藝術性分析

  1、“原生态”的語言,樸素動人、結實有力

  “原生态”的語言是遲子建散文的特質。這種“原生态”特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她那基本上未被所謂“流派”、所謂“實驗”、所謂“技巧”矯正修改過的寫作方式,二是她的文章有一種根本意義上的樸素動人,很“笨”,很結實,很有分量;

  2、文筆清新,語言隽永, 自然流暢,富有詩情畫意,充滿魅力。

  她的散文透着大自然與人物和諧之美的氣息,氣息中那些個憂郁的靈魂,宛如唱着一首首凄傷優美的歌。遲建有很好的藝術感覺。詩思中的甯靜,仿佛讓我們看到一幅北國雪天的風情畫,冷色調中有着融融的暖意。

  3、獨特的女性視角

  在散文中,遲子建更以一個女性的角度,寫出了女性的獨特體驗。她飽滿、深邃、自然的女性視角和叙述方式,有一種出自黑土地的樸拙、直接和率真,穿透力很強,感染力很高。

  4、強烈的生命意識

  她的散文是感傷的,這來自對自然枯榮,對命運的變遷,對生死無常的敏銳感知,來自于作為一位作家對植根于生存中的苦難的表現的無力感,來源于在作家進行人性探索的征途上如何以自己的文字為心靈注入活力的困惑感。但是遲子建又表現出堅韌的一面。她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在傳達一種生生不息的信念,生存下去,堅強起來。她的文章都透着暖意和對生活質樸的熱愛,對生命存在最真摯的歌唱,透着樂觀與豁達。作品還體現了豐沛靈動的生命意識。在文本中體現為對生命本身的審美化關注,對生命中殘缺與喪失的獨到理解,以及對人類之外其它生命的傾聽和贊賞。此種全方位、多層面的生命視野,使其在寫作中超越了人類中心的視角而具有了敬畏生命和生命中心的維度,進而使她的寫作在對生命的體悟和探索方面具有更為遼闊和深廣的拓展空間。

  5、童話式的謀篇與想象

  遲子建是一位有很重的家園情結和童年情結的作家。對故鄉的樸素情懷,對親人和朋友的摯愛,對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戀,是她散文的主要意旨和情感表達。率性真摯,自然親切,如叙述家常一般。本文以超出生活常态的童話邏輯和出人意表的神奇想象寫出了生命與生命的轉換、循環、再生,結尾寫“她在過世後又變成了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又來到了草地,并“發現了一顆露珠”,按照現實這是不可能的,但作為一種詩意的想象卻是美麗動人的。

  (三)結構分析

  遲子建許多作品的結尾都呈現一種開放性的“回歸式結構”,這種結構不同于傳統的“大團圓”而具有獨特的品質。它集中地藝術性地表達了作者的溫情主義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不拒絕生活中的苦難,但拒絕在苦難中的絕望和沉淪。它認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會變,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自然是一個到處充滿了和諧和詩意的家園,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雖然不無懶散、惰性甚至邋遢,但你卻能在這裡随處發現“深谙藝術”的人(《原野上的羊群》)。因此,自然在遲子建的文中就不僅僅是外在于人的無生命的客體,它在更多時候是一種靈性的存在,它可以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因此它仿佛也就是一種“會呼吸”的生命載體。

  兒童是遲子建用來編織生活畫卷的一枚銀針,小女孩則是兒童的代表。他們那敏銳而渾整的感覺、自然而率性的生存是作品中的點睛之筆,也是大自然這個充滿了母性情懷的家園對自然之子的恩賜。她能在素樸的自然中發現神奇的力量,從最渺小平凡的生命現象中領悟自然的深層律動并完成生命與自然的循環。

  五、思考與練習

  1、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命觀?

  2、作者怎樣描寫“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時的感情?

  六、闆書設計

  1、内容方面:

  (1)對生活的感悟,

  (2))對生命的追問

  (3)對大自然的酷愛

  2、藝術方面

  (1)、詩化的語言。

  對節奏、聲韻的美的追求; 心裡體驗到一種詩意萦繞的美妙感受。

  (2)、巧妙的隐喻。

  一滴水落入泥土,滋養稻谷,小女孩的成長、婚嫁、生兒育女直至衰老、死亡,始終與這一滴水相關聯,它與她的生命融成了一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