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8-22 12:02:10

  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随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驢騾、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随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 ——《史記·匈奴列傳》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1)

  匈奴人

  現在很多人質疑劉徹與匈奴交戰的正當性。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匈奴是個落後民族,生存環境惡劣,如果不搶奪漢朝,很難保證人民生存。

  二、漢朝對匈奴的進攻耗費頗大,還沒有與其正常貿易、和親來得經濟劃算。

  事實上,後人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上帝視角”。總是以為古人了解的消息和自己一樣多,卻沒想到自己早就遠離那個時代。自己了解的東西也未必就是真相。

  第一條,完全就是“我窮我有理”。盡管匈奴人有他們不幸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我們就一定得擁抱他們,因為他們手裡遞過來的是刀槍,而不是橄榄枝。有些人要做聖母可以自己做,不要把别人捎上。漢武帝曾經把支持和親的博士狄山派到邊境。匈奴人才不管他是不是友好的朋友,一刀砍了狄山的腦袋。

  第二條,後世的宋朝就是證明。貪圖一時的安逸,讓整個民族丢掉了血性,那隻能淪為一隻被宰的羔羊。猛獸的胃口會越來越大,遲早你整個身子得填進去。

  哪怕就在和親政策最良性的時候,匈奴對漢王朝的小規模進攻也沒有停止,殺戮軍民數以千計,幾次甚至打到長安附近。因為匈奴帝國本來就是個極松散的組織。單于對手下沒有完全的控制能力。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視搶掠為正常的生活手段,侵擾邊疆,殺戳邊民是常有的事。單于本人就不太遵守約定。

  所以,匈奴得打,也必須打。有些人就是不打不乖,打了才會服你。

  然而大漢朝與匈奴交戰卻是經常吃虧。

  這其實是個曆代都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中原人有悠久的軍事文化,曆代名将寫過無數精妙的兵書,士兵擁有精良的武器和精湛的武藝。可為什麼就是打不過北方的草原人?

  古代評書的解釋是:奸臣當道,朝堂内鬥。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2)

  奸臣經常作為漢軍失敗的背鍋俠

  這當然是藝術想象。事實上,晁錯分析漢軍與匈奴兵的戰鬥時,就已經把原因說得再清楚不過。

  他指出,中原軍隊的長項有五條,匈奴軍隊有三條。

  中原軍隊的五大優點分别是:

  一、在平原、四通八達的“易地”上,中原軍隊可以很容易将匈奴軍隊打亂。

  二、中原軍隊的遠程武器勁弩、中程武器長戟勝過匈奴人的短弓;

  三、中原軍隊的兵種配合比匈奴軍強;

  四、中原軍隊的弓箭可以很輕易地破開匈奴人的防禦;

  五、下馬戰鬥,匈奴人不是中原軍隊的對手;

  而匈奴人的三大優點是:

  一、匈奴人的馬更能适應各種地形。

  二、匈奴人擅長馬上射箭,中原的騎兵不是對手。

  三、匈奴人更能頂風冒雨,忍饑耐餓。

  其實總結下來就一句話:匈奴人更具備在複雜地形下機動靈活作戰的能力,中原軍隊即使倚靠精良的裝備,多樣化的兵種,也難以取勝。

  這也就是秦始皇要修長城的原因。因為就算長城不夠高,不夠險。對匈奴人最擅長的騎兵也具有很大的阻礙作用。當其機動性被限制了,匈奴人就不足為慮。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3)

  秦長城遺址

  問題是漢人與匈奴人之間的邊界線真是太長了。即使長城上每隔一步距離都有一個漢軍,還有烽火台等預警設施。匈奴人仍然可以憑借高超的機動能力讓對方應接不暇,疲于奔命,甚至撕開口子入侵。

  在元光二年發生的“馬邑之戰”就是這樣。本來匈奴人已經中了漢軍的陷井,進了埋伏圈,但還是在口子收攏前逃出去了。害得策劃這次作戰的大行王恢不得不自殺謝罪。而匈奴更是有了明确的與大漢開戰的理由,自此年年來犯。

  漢軍也意識到了匈奴人的優點,其實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開始學習。但是沒辦法,有些東西沒法比。在騎射這一方面,遊牧民族的孩子三四歲就騎着小羊羔去打獵,射射小麻雀什麼的。這時中原的孩子正在田裡捏泥巴呢。除非象李廣這樣有家傳的天才,普通漢人僅依靠一兩年國家的标淮軍事化訓練,要想追上匈奴人的水平。很難。

  所以劉徹才設立了“期門”,在上林苑進行專門的訓練,想要培養出一支強大的騎兵。

  在元光六年,檢驗這一成果的機會來了。匈奴入侵上谷,殺擄吏民。

  匈奴橫,劉徹就要比他更橫。大漢采用正面迎擊的方式,盡起四路大軍,分别是骁騎将軍李廣出雁門,輕車将軍公孫賀出雲中,騎将軍公孫敖出伐郡,車騎将軍衛青出上谷。每位将軍帥軍一萬人。這都是劉徹精心培養十年之久的精銳,李廣更是與匈奴交手多年的老将。劉徹對這場戰役勢在必得之心可以說暴露無遺。

  請注意三位年青的軍官,公孫賀是劉徹的連襟、衛青的姐夫。公孫敖是衛青的死黨。本來這場戰鬥劉徹是不想讓衛青參加的,他原計劃的指揮官是衛家的大哥衛長君。隻可惜天不假年,就在這節骨眼上,衛長君意外去世了,死因不明。衛青不得不代兄出征。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4)

  大漢将星衛青

  很明顯,劉徹是采用了一大帶三小的模式,想借李廣的經驗為自己的連襟和舅子鍍鍍金,但最後的結果讓人驚掉下巴。

  李廣和公孫敖與敵人正面遭遇,公孫敖損兵七千,還算能收兵回來。李廣全軍覆沒,身受重傷,自己都差點被匈奴人俘虜。最後憑着高超的武藝,單人匹馬逃了回來,路上射殺了幾個匈奴追兵,算是挽回了點顔面。公孫賀帶兵沒遇到敵人,算是白跑了一圈,無勝無敗。隻有衛青,不知道怎麼的,居然讓他摸上了匈奴的聖地龍城。

  其實這就是匈奴強大的機動力所緻。古代沒有GPS,也沒有電話、電報。再多的人馬在廣闊的大地上也不值一提。匈奴沒有讓漢軍摸準他們的行動方向,集中主力殲滅了名氣最大的李廣部隊。但同時劉徹的新型騎兵也憑提升的機動力讓匈奴人吃了虧。

  匈奴有三大聖地,龍城是祭祖之地,這時正好防衛薄弱。純粹是被衛青撿了個漏。但無論如何,勝就是勝了。衛青摧毀了龍城,殲敵數千,繳獲牛羊百萬,俘虜七百人。

  這讓劉徹大喜過望。如果不是衛青的勝利,這場反擊會讓他的面子很難看。于是小舅子一下就獲封關内侯。而倒黴的李廣和公孫越因作戰不利的罪名被捕了。好在兩人都有點錢,贖了罪卻被貶為了平民。雖然後來兩人都先後複出。但公孫越憑借是衛青救命恩人的關系,與李廣機會就有了差别。

  為了紀念這場作戰的勝利,劉徹下令第二年改元,後來稱其為“元朔”,“朔”就是“朔方”,指河套地區,這是匈奴人與漢軍反複争奪的中心地帶。所以這個年号應該是代表雙方的持久交戰。有點詭異的是就在這一年,王太後去世了。不過這時她在政治上早已無足輕重。讓劉徹轉悲為喜的是,就在同一年,衛子夫終于給他生下了夢寐以求多年的兒子。這就是皇太子劉據。興奮的劉徹在上林苑專門劃了一塊區域為兒子建了“博望苑”。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5)

  朔方郡的位置

  同在元朔元年,匈奴再一次大舉入侵,以報龍城之辱,兵力有二萬餘人,先進入遼西擄掠了二千邊民去當奴隸,再進入漁陽讓漢朝再損失了二千人口。這是這四年來的最大規模入侵。

  将軍韓安國被包圍在漁陽,如果不是燕國及時派來了援軍,可能就步了李廣後塵。這時,劉徹派衛青出雁門、李息出代郡對匈奴部隊進行夾擊。這一仗他吸取了上次的經驗,采用主力會戰,将三萬騎兵全給了衛青,集中力量打擊匈奴軍右路。最終反敗為勝,斬殺了數千敵軍。這已經是漢匈之戰前期漢朝取得的最大勝利。

  第二年,不甘心失敗的匈奴人再次卷土重來,再次入侵上谷、漁陽。這次劉徹采取調虎離山的方式。先是讓韓安國率步兵部隊在東面堅守不出,吸引敵軍注意。再派衛青、李息率騎兵利用長城為掩護,沿黃河西進,突然襲擊了河套地區,擊敗駐守于此的匈奴白羊、樓煩兩王。斬首數千,再獲牛羊百萬。又重新把匈奴乘秦末戰亂得到的河套平原牢牢掌握在手中。

  這讓匈奴失去了入侵中原的前沿基地。重要性堪比明朝收複幽州。為了增強防禦力,劉徹下令此地建制朔方、五原等郡,遷十萬貧民到這裡定居,修築了高大的朔方城。

  衛青收朔方之役可以說是關鍵性的大勝,從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能力大大降低。以緻于匈奴軍臣單于由于氣惱,在第二年就去世了。這讓很多本來看不起衛青的人不得不心服口服。畢竟,第一次可能說是運氣,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不歸由于他的出衆能力了。那麼,衛青是如何取得大勝的呢?

  就在于他對漢軍戰法的大膽改革!

  前面分析過,匈奴人的單兵作戰能力其實不如漢軍,但其擅長在于騎射。之前以李廣為首的老将們都采取對射的方式,以騎射對抗騎射,但成果不彰。而到了衛青這裡,他産生了一種新思路——何不揚長避短呢?

  比騎射,漢軍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但比武器、防具,漢軍樣樣在匈奴人之上。最好的騎射手也不過能百步穿楊。但一百步的距離在騎兵看來甚至不足策馬突擊一次。就算對方能發連珠箭,也無法突破漢軍的鐵甲。而隻要能沖進十步以内,就輪到漢軍的長戟環首刀發揮作用了。相比之下,匈奴人簡陋的皮甲、短劍完全不是對手。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6)

  漢軍騎兵

  這種戰術叫“陷陣”。事實上,它更适合與不同于輕裝弓騎兵的重騎兵。更多時候,它能給敵方以強大的心理威攝,甚至打亂對方的指令中樞,使其産生混亂。

  其實這是在楚漢戰争中項羽最愛用的戰法。但由于它給漢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劉邦奪得天下後,禁止了它的使用。所以後來六十年隻有灌夫在七國之亂時沖擊吳國軍營時使用過一次。沒想到在衛青這裡被重新發掘發揚光大。

  有說項羽有套秘傳兵法《項王》在漢時還保存着,衛青有可能是從中得到的靈感。而後一千多年,這種突擊戰法幾經改良,成為戰場上騎兵的最主要戰法,為無數英雄博取榮光。

  這是衛青取勝的一個原因。但還有個原因就不是那麼光彩了。這是因為衛青他們斬首是把對方的後方人民也算上的。而象李廣這樣有節操的将軍,他們隻願意斬下在戰場上對戰中死掉的戰士的頭顱。

  不過這點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對于匈奴人來說,沒有平民的概念。遊牧民族是個個彎弓能射雕,上馬能殺人。他們的孩子,個個都是後備軍。就連婦女,在戰鬥中都是負責後勤的人員。不象漢人,雖然當時每個适齡男青年都必須接受兩年的兵役。但回家後大部分都成了最普通的農人。此生不再彎弓。

  盡管有這樣的質疑。但衛青在對匈奴作戰中的确取得了象李廣這樣的老将軍望塵莫及的大勝。劉徹對他的封賞數不勝數。幾個兒子尚在襁褓中就被封為侯。最後,衛青甚至把以前的主人平陽公主娶入家門!相應的,衛子夫在宮中的位置也穩如泰山。然而與他的風光一時相對的是李廣痛入骨髓的悲傷。他征戰多年卻沒被封侯。大兒子李當戶、二兒子李椒早戰死沙場,身邊隻剩下一個三兒子李敢。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7)

  李廣難封,這是很奇特的一件事,但根源還是人的性格

  事實上,衛青所以能成功,不光是因為他的戰功,還因為他會做人。如元朔六年,他手下将軍蘇建在與匈奴做戰時,因為迷路而不幸與匈奴主力遭遇,全軍覆沒,蘇建僅以身免。衛青左右有人建議把蘇建殺掉,以明軍威。這本是衛青的職權。但衛青卻放過了蘇建,把其交給劉徹懲處。這樣避免被視為“專權”。獲得了衆人的好感。而且他為人謙虛謹慎,即使取得如此大的戰功也不趾高氣揚。因此,在朝野少有非議。

  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就不一樣了。這完全是個飛揚少年。

  霍去病是衛青二姐衛少兒的私生子。因為剛出生不久衛家就已經發迹,他得以在上林苑中長大,過上了尊貴的生活。多年無子的劉徹很喜歡這個小孩,某種意義上是把他當成兒子來養。甚至想親自教他兵法。長大的霍去病精于騎射,更得劉徹關照。年僅十七歲就獲職“票姚校尉”,多次随衛青出擊匈奴,戰績頗豐,就已經獲封“冠軍侯”。

  霍去病首戰成功的二年後,由于得到了出使西域的張骞的情報,劉徹決定,從河西出擊匈奴,開創新的戰線。霍去病被任命獨力掌握一支上萬人的騎兵部隊。他把騎兵的遠程作戰技術發揮到了極緻,堪稱古代版的“閃電戰”。這支軍隊出隴西後轉戰河西五國,越過焉支山,六天急行軍一千多裡,重創匈奴,殲敵九千人。而後在與友軍的合擊中,克服了公孫敖沒有到達指定位置的不利因素,孤軍深入,殲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五王,貴族五十九人,官員六十三人。秋天又成功迎接了降漢的匈奴渾邪王,使漢朝得人馬四萬人。這驕人的戰績給予了匈奴沉重的打擊。為後來漢朝進入西域奠定了基礎。匈奴人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霍去病也因這些戰績迅速成為與衛青同等的将星。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8)

  天才飛将霍去病

  霍去病的成功方式除了衛青的那些特點,尚有其二。第一,他能率軍在廣大的草原精确捕捉到敵人主力的位置,從而展開閃擊。能做到這一點除了他自己天才般的戰場嗅覺以外,還在于能夠對俘虜及時消化,讓被俘的匈奴人為自己充當向導。這讓他的軍隊避免了漢軍常見的迷路問題。但是他是如何讓這些俘虜聽話是件細恩極恐的事。一般霍去病軍隊在迅速戰勝敵人後都是以最快速度獲得補給,不留活口。

  第二,霍去病在實戰中找到了匈奴人的命門。那就是雖然匈奴人有大量的采用弓箭進行攻擊的“控弦之士”。但其真正的戰力卻是直屬王帳的“待衛之士”。這些人相對于普通匈奴兵武藝更為高強,有匈奴少見的産于西域的金屬铠甲裝備和武器。他們的存在才是匈奴軍的核心。将他們擊敗才是戰争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而這正是“陷陣”戰術的擅長點。

  而在治軍上,霍去病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一反李廣、程不識這樣的老将與士兵同甘同苦的生活方式,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在他的軍隊中有好幾輛車是專門運載他的專屬食品。如果它們腐爛發臭,就甯可埋掉,也不會給手下士兵吃。紮營時又喜歡在軍中玩蹴鞠的遊戲。這應該是少年富貴養成的習慣。

  在屢遭挫敗之後,元狩四年,匈奴伊稚斜單于決定收縮戰線,把軍隊撤到大漠以北,決定以天險為屏障休養生息,伺機再次入侵。事實上這也正是匈奴人最大的王牌。農耕民族對于塞外的惡劣環境很難适應。如果采用常規作戰的方式補給更容易出問題,從而被敵人在荒漠上拖垮,拖死!

  然而劉徹依然決定正面作戰,迎難而上。他命令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在數十萬的步兵與運輸隊的幫助下,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敵軍。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9)

  漢匈漠北之戰地圖

  然而在出發時,就出了問題。本來劉徹把最精銳的部隊都給了霍去病,讓他擔任主力的位置。但由于情報錯誤,遭遇敵人主力的卻是衛青部隊。但衛青臨危不懼,沉着應戰,用早以準備好的移動防禦工具“武剛車”對付敵軍,為自己創造了扭轉戰局的良機。随後,在戰鬥呈膠着狀态時,在人數不利的情況下堅持攻擊。最後利用了傍晚驟起的大風驚動了疲憊的敵軍,扭轉了戰局,将伊雅斜單于的主力擊敗。

  霍去病沒有浪費舅舅給自己創造的機會。他遇到的是匈奴左賢王部,這支戰力僅次于單于的部隊在之前的戰鬥中沒有遭受過漢軍的重創。但這次被殲七萬零四千人,三個王爺,八十三名官員。幾乎被全殲。霍去病一直追殺到狼居胥山,在此完成了千古壯舉:封天祭地,向天地鬼神宣告了大漢王朝的勝利,這才回師。

  此戰讓匈奴人大傷元氣,被逐到漠北以北最荒涼的地方,從此很難再次南下,“漠南無王庭”。大軍凱歌而還。衛青受封“大司馬大将軍”,霍去病受封“骠騎大将軍”。位同一品,食萬戶。當然,最大的赢家還是劉徹。他收獲了天下的民心與聲望。

  然而衛霍兩人的幸運正是李廣的悲劇。在開戰前,李廣主動請戰,而劉徹嫌他年老,好不容易才答應。在戰鬥前,衛青派李廣迂回攻擊,但李廣卻再一次迷路。結果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最後贻誤了全殲匈奴的機會。

  于是按軍規衛青準備向李廣問責,但李廣不願受辱,憤而自殺。李廣僅剩的三子李敢怒而找衛青理論,失手将對方打傷。

  衛青本心中有愧,想息事甯人。但霍去病卻受不了這個氣,也是沖動之下為舅舅複仇,射殺了李敢。然而這事在劉徹的包庇下卻不了了之。

  震驚世界的虎狼之戰(看不世将才如何馳騁草原)(10)

  霍去病殺害李敢是他人生一大污點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李廣等人是屬于有自主經濟,政治觀點比較獨立的“良家子”,所以不為劉徹所喜。因為他更想要也更喜愛的,就是衛青、霍去病這樣完全依靠自己成長起來的外戚。原因就是這些人對皇帝是完全的俯首貼耳。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衛青與霍去病都是得“幸”于劉徹。這個“幸”很容易被人解釋成肉體關系。但以常理來看,這兩位赫赫名将不太可能出賣男色。但事實上,不管是不是真有“腐”的情節,他們面對劉徹時都是沒有自己尊嚴的。劉徹要找衛青時,完全不顧他在做何事,甚至對方上廁所時也不肯等待片刻。衛青後來娶了平陽公主也很可能是女方主動。所以很明顯就可以看出他們對皇權的依附關系。雖然這對舅甥終于都到達了萬戶侯的高位,但精神上卻不過是兩個奴才。

  高貴者已經死去,奴才還活着。但這并不是結束。漠北大捷之時,劉徹三十七歲、衛青約三十五歲、霍去病二十一歲,按現在的标準,年齡都不大。他們的人生還在繼續。然而,所謂物極必反。已經登上巅峰的三人接下來會面對什麼樣的命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