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

娛樂 更新时间:2025-08-27 13:20:09

  曾于裡

  注:本文有劇透

  如果抱着“香港枭雄電影”這樣的期待走進影院,很可能會有強烈的落差。從某種層面上看,《風再起時》有點像春節檔的《無名》,都是以相當個性化、藝術化的鏡頭語言去講述類型故事。程耳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美學體系,翁子光更偏向于王家衛的學徒。

  在類型上,《風再起時》并沒有掙脫香港枭雄電影的一些叙事特色。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1)

  《風再起時》海報

  香港枭雄電影緣起于1991年的《跛豪》,其以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橫行一時的毒枭吳錫豪為原型(電影中更名為“吳國豪”),講述了他的傳奇人生。《跛豪》票房口碑雙豐收,擅長跟風的香港電影很快出現了不少以真實的枭雄為原型的電影。比如以“香港四大探長”排名第一、又有“五億探長”(指涉其貪污後家産高達5億)之稱的呂樂為原型的《五億探長雷洛傳》,以“四大探長”中排名第二的藍剛為原型的《藍江傳之反飛組風雲》。之後的枭雄電影斷斷續續,晚近比較有名的是2017年的《追龍》,甄子丹飾演伍世豪(原型就是吳錫豪),劉德華飾演雷洛(原型就是呂樂)。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2)

  《五億探長雷洛傳》和《追龍》,均由劉德華飾演雷洛

  枭雄片與黑幫片、警匪片分享着很多相似的戲劇結構,但枭雄片獨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基本上都是以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些真實的枭雄為原型,它不是嚴謹的傳記電影,也不是全然的虛構,更像是基于一定曆史事實基礎上的“捕風捉影”。與其說重點在于“捕風捉影”,毋甯說重點在于“曆史事實”,在于“再現”枭雄崛起經曆背後所承載的共同的香港曆史記憶。

  在《跛豪》《五億探長雷洛傳》《追龍》等類型特征明顯的枭雄電影中,枭雄的崛起傳奇背後分享着共同的香港叙事:1950-1970年代英國政府殖民下的香港,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黑惡勢力滲透到香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吃苦耐勞、勤懇堅韌的香港小人物,還是能夠在亂世中找到發迹的路徑。譬如五億探長呂樂,出身廣東的底層漁民家庭,跟随家人來到香港避難,兒時在香港吃盡苦頭,之後進入香港警隊,與黑社會關系交好,節節上升,成為“總探長”。

  早期的枭雄片,不論創作者還是觀衆對于枭雄的态度都非常暧昧:知道他們不是好人,也會簡略刻畫下他們不好的下場,但影片的重點是對他們發迹史、尤其是發迹後威風八面人生的濃墨重彩,由此寄予着觀衆的發迹想象,進一步鞏固着“小人物以奮鬥改變命運、逆境求生、頑強不息”的香港精神。

  枭雄片崛起于1990年代,也沒落于1990年代,枭雄片之後很快出現的是《古惑仔》系列這類淡化香港曆史、聚焦當下黑幫現象的古惑仔片,這個流變背後既有着香港電影的轉折痕迹,也是香港觀衆叠代的體現:缺乏生活經驗,對曆史相對淡漠的年輕觀衆,更傾向于選擇扁平化的娛樂故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風再起時》可謂“反其道而行之”。它不是扁平化、娛樂化的黑幫叙事,作為導演“給香港電影的一個情書”,枭雄崛起背後的“曆史記憶”才是影片的重點。它也不同于《跛豪》《五億探長雷洛傳》,以枭雄的發迹隐喻小人物的奮鬥精神,《風再起時》是以枭雄的傳奇經曆為前景,它的幕布是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香港斑駁的曆史畫卷。

  就比如磊樂(郭富城 飾)發迹前的凄慘經曆,就為觀衆串聯起香港那段屈辱的曆史:港英政府統治前期,華人地位低下;香港淪陷時期,香港人備受摧殘蹂躏,磊樂也是在這個階段永失他一生的至愛小瑜(春夏 飾),同時,“517号”背後是他的死裡逃生,也是他人性的堕落時刻;之後磊樂在香港警隊的步步晉升,亦串聯起香港1950年代到70年代的諸多時政大事……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3)

  磊樂(郭富城 飾)

  至于磊樂發迹後,《風再起時》的筆墨多少帶有“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意味,對他發迹後在欲望中的沉溺有諸多嘲諷。

  相形之下,另外一個總探長南江(梁朝偉 飾),以及磊樂的妻子蔡真(杜鵑 飾),得到導演明顯的偏愛,雖然他們人性中也都存在晦暗陰郁的部分,但他們理性、克制,始終帶有一種不動聲色的情調。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4)

  南江(梁朝偉 飾)

  情調,是《風再起時》影像風格最大特征。它不是《追龍》那一類快節奏、強叙事、也不過分講究的影像語言,它是以王家衛的風格講述香港枭雄往事,緩慢、精細、腔調十足。就像南江對蔡真克制又洶湧的情感表達,梁朝偉拿的是《花樣年華》的老劇本,杜鵑要複制的是張曼玉。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5)

  蔡真(杜鵑 飾)

  旖旎的情調,曲折的曆史脈絡,充滿血淚的成長曆程與迷失欲望的人性掙紮……這一切構成了枭雄片《風再起時》的獨特風貌。撇開電影結尾(廉政公署的出現),以及呂樂、藍剛等人物的真實經曆不談,《風再起時》稱得上是給香港的一封情書,它要表達的大概是香港這座城市的“浮沉感”。就像是香港作家西西那篇超現實主義小說《浮城志異》所寄寓的,香港是一座“浮城”,因為文化的混雜與身份的迷失,“懸在半空中,既不上升,也不下沉,即使有風掠過,它也不外是略略晃擺晃擺,仿佛正好做一陣子蕩秋千的遊戲”,“沒有根而生活”。

  矛盾的是,這封情書的另一面,它确實是一部枭雄片,它确實是以呂樂、藍剛為原型,他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警隊建立了一個貪腐帝國,個人是發迹了,但對于當時普通的香港市民來說,那是一段不賄賂就不能正常生活的晦暗歲月。電影最末,廉政公署長官李子超(許冠文 飾)有着振聾發聩的總結,警察收黑錢不是華人社會裡的“禮尚往來”,而是“禮崩樂壞”。

  香港電影經典語錄錦集(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6)

  廉政公署長官李子超(許冠文 飾)

  或許是許冠文駁斥港英政府不作為的那段對話太有力,也或許是許冠文演技太好了,總之看到這裡,觀衆是很容易代入他的視角:對這幫貪腐的枭雄,帶有憎惡。

  接着筆鋒一轉,磊樂與南山都跟他們現實中的原型一樣,哪怕有廉政公署的通緝令,他們還是帶着巨額财富成功外逃,在異國他鄉安然終老。

  電影的問題不是出在曆史的幕布上,而是台前的表演,或許從一開始就選錯了對象。如果電影不要走枭雄片路線,而是直接采用虛構的人物,也給人物安排一個更具宿命意味的結尾,那麼台前的故事(個人的浮沉)與曆史的幕布(曆史的浮沉),就完美融合為一體,那就真有可能是“香港教父”或“香港往事”。退而求其次,要采用枭雄片視角也可,但結尾不要用那種含情脈脈的鏡頭去刻畫他們的晚年,好像他們真的“無根”似的(人家可是裹挾巨大财富跑的)。

  如今電影的處理則變成了:曆史确實在浮沉,枭雄在成為枭雄前也一度浮沉,可成為枭雄後,他們将城市置于禮崩樂壞的境地,最後永遠地逃之夭夭了。他們如何配得上成為這座城市悲情曆史的代言人?

  如果寫給一座城市的情書,選擇的是一度與她共成長、但後來糟蹋了她、最終遠離和抛棄了她、卻口口聲聲還愛着她的人作為主角,觀衆不見得能與這樣的主角産生共情。這封情書有可能成為創作者的顧影自憐、自我感動,哪怕情書有外力删改的痕迹,它台前故事的立場終究是尴尬的。

  本期高級編輯 周玉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