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看電影了!是看不起還是不願看?
作者:知識星球找老齊的讀書圈
最近,根據貓眼數據顯示,2019年1-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和觀影人次同比增速均為負,為2011年來首次下降。2019年1-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累計249.41億元,同比降6.35%;觀影人數為6.89億人次,同比減少約1億人次。這是一個挺值得關注的數字,因為按照經濟學中的口紅效應,一旦經濟不好,大家收入減少。就會選擇放棄高消費的娛樂形式,比如旅遊,而選擇低消費娛樂形式,比如電影,遊戲,圖書出版等等,但是反過來的話,經濟好,往往會是旅遊消費和電影娛樂消費雙增長。
拿到這個數據之後,我們覺得好像是消費能力出現了問題,于是趕緊去找旅遊市場的數據,結果從2012-2018年旅遊行業數據來看,全國旅遊收入保持着兩位數穩定增長。2014年增速是高點,随後增速有所放緩,但是也在穩步增長,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基本還能呈現10%左右的增長幅度。換句話說,現在旅遊市場基本健康發展,但電影票房和觀影人數出現一定的下降,像這種高消費娛樂增長,低消費娛樂出現下降的情況,确實并不多見。
所以,問題應該不是出在消費能力上,或者至少不是全面的消費能力問題,而是出在了消費意願上?那麼大家為什麼不願意去看電影了呢?我們收集了一下,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1、内容質量差,這是大家都吐槽的一點,今年我們也見到過流浪地球,複仇者聯盟4這樣的大流量電影,但是最近好像确實缺乏有号召力的内容,最近幾年的好電影,确實有點稀缺,基本一個手的手指都能數的過來,而爛片确實是沒少拍,有的片子就是簡單的堆砌明星,然後毫無故事情節,一味的追求大制作,結果垃圾的一塌糊塗。其中還不少知名導演的作品。很多片子幹脆都是為了投入而投入。這讓觀衆很是不爽。
2、越是不行還越要保護,每年6、7月份還被定位了國産電影保護月,這時候不鼓勵引入海外分賬大片,也有人戲稱為這個是暑期檔的爛片月,所以在這時候,電影票房下降也是正常現象。在市場經濟中,一直遵循着一個原則,越保護就越是落後,電影也是如此,雖然有本土文化做支撐,但到一定的階段,随着國内外制作水平的拉大,也一定會被觀衆抛棄。每年在保護月票房都受到影響,其實已經說明了問題。
3、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潛力出現問題,越是落後地方的消費能力越是不足,一線城市的電影消費,基本保持平穩,但是二、三、四線城市同期票房降幅分别為4.52%,5.07%和7.55%。這就可能與居民負債有關。衆所周知,2016年是一道分水嶺,之前主要是一線城市房價上漲,其他地方基本不漲,一提高房價就是北上廣深,其他地方基本不挨邊,而2016年之後由于去庫存,所以全國普遍房價大幅上漲。居民負債比上可支配收入快速提升,2016年以後超過了100%,一線城市居民早就習慣了高房價,但是二三四線居民還有些不适應,所以這可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消費能力。而且我們看到,越是小的城市影響越是嚴重。說明在這些地方,大家降低電影消費的比例最大。未來可能會形成兩極分化。10年前我們還能消費下鄉,激活新的消費潛力,但現在這條路應該已經走不通了。
4、渠道越來越多,随着視頻網站的發展,會員數量的不斷增長,大家看電影的地方和渠道也越來越多,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對于直接票房的依賴本身就降低了。渠道多,好内容有限,就會形成這種情況,大家隻在某特定的時候,去消費電影,對于其他口碑不明的電影,則選擇在視頻網站觀看。
5、票房号召力下降,現在肯踏踏實實拍電影的還是那些實力派演員和明星,而小鮮肉們都在趕綜藝,電視劇追求高曝光。而年輕人又是電影消費的主力,所以需求有點對不上,他們想看的小鮮肉不拍電影,而拍電影的實力派,都已經成了大叔大嬸。他們又不感興趣。再加上娛樂渠道分散化,明星越來越多,個體号召力也在逐漸下降。像在10幾年前,靠一個巨星就帶來票房的日子,已經基本不存在了。
所以,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困境,還有一些行業方面的發展問題,也亟待解決,比如片酬問題等等,電影公司現在也都不怎麼賺錢了,上市企業來看,投資電影的幾家公司,業績也大不如前,所以對于電影市場來說,最近5年環境很不好,生意非常不好做。大家也都在尋求解決方案,但我想,無論如何拍出好作品,講出好故事,這條是永遠不變的。現在票房慢下來了,對這個之前浮躁的行業,也并非全是壞事,大家可以踏踏實實的想想,做點正事了。畢竟前幾年來錢太快,已經都忘了初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