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老鼠嫁妮兒!你知道這個民俗嗎?‖老家許昌
文‖張延偉 圖‖網絡
一般來說,“燈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就算過罷年,民間就不再有什麼特殊的忌諱了,然而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每到正月十七前後,家裡的“講究”卻愈發多起來。為啥?因為“正月十七兒,老鼠嫁妮兒”哩!
記得奶奶會早早地找來一根紅頭繩兒或一绺紅布條,在正月十六晚上就把剪刀以及绱鞋用的鐵鉗等之類“尖嘴兒”家什纏緊包好,壓在床席底下,同時把針線簸籮也收好,藏在櫃子裡鎖起來,而且對全家人千叮咛萬囑咐,說是正月十七那天千萬不能使用剪刀,更不能做任何針線活兒等。(想看看本文作者張延偉老師上回寫了啥美文?歡迎點擊以下鍊接:1.“正月理發死舅舅”,你知道啥來曆不?;2.禹州此人傳奇:70多年前遭劫,60多年前因禍得福!)
正月十七這天的晚飯也是餃子,隻是比往常日子開飯的時間要早許多。天剛一黑下來,奶奶就催促我們趕緊脫衣服睡覺,而且堅決不允許在床上嬉笑打鬧。我們腳上穿的棉鞋也被奶奶小心翼翼地包好,或是放在枕頭底下壓着,或是鞋底兒朝上倒蓋在竈台上,用銅盆兒之類的重物壓好;還要特意把原本擺放在牆角旮旯的雜物挪開,把竈台上容易碰倒的瓶瓶罐罐之類東西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奶奶告訴我們:正月十七兒晚上是“老鼠嫁妮兒”的好日子,可千萬不能驚擾了它們,你要是驚擾它一回,它可就要“哜咂(咬)”你一整年哩。所以這天要吃餃子把老鼠嘴給“捏上”,不能因為做針線活兒把老鼠窩兒給紮爛了,還得提前幫它們把“道兒”給騰利落,把“尖嘴兒”東西都收起來,早早關燈睡覺,但也要提防着鞋子不能被老鼠拉走當“轎”使……要不然它們會“攪耗(擾亂)”得家裡一年不得安生。
盡管人們十分的小心,刻意的讨好,卻絲毫改變不了老鼠的本性,它們依然到處鑽窟窿打洞,照樣随意啃噬物品糟蹋糧食,令人恨得咬牙切齒,于是捱得正月十七這天一過,天人共憤,無不以得而誅之為快。
那麼,傳說中的“老鼠嫁妮兒”為啥單單選在正月十七這天呢?“嫁”即“往”的意思。由女自家出而為嫁,所謂嫁禍、嫁非、嫁鼠,包含有把災禍、是非、鼠蟲逐出家門的意思。古人編排出在年節剛畢的正月十七“老鼠嫁妮”,就意味着送鼠“自家而出”,具有除舊布新、送陰迎陽、祛禍納祥的象征意義。
民間關于“老鼠嫁妮兒”的傳說版本很多,但不外乎有兩種結局:一種是鼠小姐喜嫁鼠公子,兩下皆大歡喜;一種是老鼠執意要和狸貓攀親,最終葬于貓腹。而下面我講的這個故事卻有些特别。
據說,在土地府牆角縣窟窿村有這麼一位鼠員外,家大業大、人丁興旺。鼠員外的小公子自幼與碗架山旮旯村的鼠小姐定親,眼看鼠小姐過了二八嬌齡,親家多次催促着成親,鼠員外卻愁得寝食難安、吃喝不香。原來貓家莊是娶親必經之路,鼠員外又與老貓結下世仇,它擔心到時候萬一出現點什麼差錯,弄不好要給鼠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後來夫人寬慰它說:“我看咱就選在正月十七晚上辦喜事好啦。一來人間剛過完新年,二來老貓也被主人喂飽養足,正是精神麻痹之時,隻要咱們迎親的隊伍到達貓家莊時小心行事,哪會湊巧就被仇家攔着?”鼠員外點頭稱是。
到了正月十七夜裡,迎親隊伍擡着花轎吹吹打打地出發了,鼠員外端坐家裡靜候佳音。
誰知左等右等不見消息,眼看子時良辰将過,這才見帶隊的鼠内弟連滾帶爬趕了回來,泣不成聲地向姐夫報告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原來它帶着迎親隊伍去時一路平安無事,當它和新郎官兒在旮旯村接到鼠小姐,連同送親的一幹隊伍數十口順原路返回,翻過碗架山,越過竈台嶺,又繞道衣櫃崖,剛要返回窟窿村時,誰知老貓帶領兒孫們突然出現在眼前,不由分說把新郎、新娘、鼓手、轎夫等盡數捉住。要不是自己趁亂緊跑半步,此時也早已屍骨無存了。
鼠員外聽罷急火攻心,頓時兩眼一翻、口吐鮮血而亡。它的魂魄飄悠悠來到陰曹地府閻羅寶殿上,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老貓給告了。它說老貓整日遊手好閑,錦衣玉食伺候着還不知足,哪怕鼠族子孫吃一點兒殘羹剩飯它都不願放過。平日裡深受其害倒也罷了,老貓千不該萬不該在自家小兒成親之時将老少幾十口悉數捉盡。
閻王聽罷也怪老貓不近情理,遂差遣牛頭馬面把老貓拘捕到案。閻王把鼠員外狀紙擲于老貓眼前,厲聲喝道:“鼠員外所講是否屬實?”
老貓見老鼠惡人先告狀,遂向前跪挪半步,朗聲答到:“閻羅君有所不知,老鼠在人間無惡不作、人人喊打,米面糧食它都問津,衣物書籍一齊糟蹋,甚至連小孩手指、神案供品都不放過。它們白天伺機偷竊,晚間更是十分猖獗,而且始終惡習不改,您若不信,請看案邊桌裙窟窿!”
原來鼠員外一看閻王對老貓動怒,暗自得意,竟忘乎所以犯了老毛病,肆無忌憚地啃起閻王公案前的桌裙來,一會兒工夫,鑲金飾銀的绫羅桌裙就被它咬出了一個大窟窿!
這還了得!閻王一見勃然大怒,朗聲宣道:“好你個無良鼠輩,留在人間真是禍害。今後不管白貓黑貓,見到它們隻管囫囵吞食!”
從此貓捉老鼠就變得天經地義起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更成為大家的共識。
而今,農村石砌坯垛土地面的瓦房草房早已被封閉嚴實、鋪了地磚的混凝土樓闆房代替,老鼠們鑽窟窿打洞的優勢逐漸失去,不過它們也與時俱進地促進自身進化,個頭兒比以前小了許多,哪怕隻有指頭肚兒大小的一個縫隙,它都能來去自如。看來,人與鼠之間的這場“拉鋸戰”遠沒有結束。
【作者簡介】張延偉,中共黨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文史研究員,《中國自然資源報》特約記者。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