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演奏家之一,肖邦不僅在藝術創作上成為一座豐碑,而且在鋼琴教學領域功勳卓著。如果你仔細看今天的文章,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現在在用的很多教學理念,在肖邦時代就已經開始重視。
肖邦曾經計劃要完整地記錄下自己的教學法,但由于身體原因,隻留下了《教學法之精華》的粗略要點。今天的文章就采自其中。
1、練習的習慣和方式了
肖邦建議每個學生每天最多的練琴時間為3個小時,并且要和其他事情交替來做,例如:讀書或者散步。
因為正确的練習不是機械的而是遵循學生的才智和意願,一味地長時間地重複訓練沒有任何效果。
而李斯特則一直認為鋼琴演奏者應當通過一些有力的,結實的觸鍵練習來訓練手指,并且要堅持不停地練習到手指不能堅持的程度。
這種觀點正是肖邦所反對的,他建議的這種練習方法則将純技術的機械訓練降到最低,并且在練習的時候,他還要求彈奏者具有演奏時的氣質和狀态,從而使練習效果迅速得到提高。
2、身體和手的柔韌性
肖邦對于彈琴時的狀态要求很高,甚至具體到坐的姿勢。他的學生回憶他上課說過的要求“彈琴時要坐得稍高一點,坐在鋼琴中間,不要偏左或偏右,這樣可以很方便地彈到鍵盤兩端的音。右腳盡量保持放在踏闆上,手的肘部自然下垂,方便于手的左右移動。”
正确的手型是手指運動的前提,肖邦建議用E,升F,升G,升A,B,五個音來找到正确的手指位置。
這樣一來,最長的手指在黑鍵靠裡的部分,最短的手指在白鍵靠裡的部分,形成了最基本的手型。
手型具有柔韌性,手指不能太直,手腕,前臂,大臂沒一個部分都是通過手型來找到自然的位置。與很多演奏家不同,肖邦認為2指是手的中軸,當手指撐開的時候,2指作為支點,把手掌平分為兩個部分。這個觀點在大跨度的技術中,很具有實際意義。
肖邦1829年完成的《練習曲》(Op.10,No.1)是當時的練習曲中跨度最大的一首,如果按照以前的觀念,以3指為中軸,很多跨度大的琶音很難完成,而2指為支點加上手腕的運動,則增加了手指運動的寬度,提高了準确性。這個觀點不僅有易于完成肖邦的作品,同時還可以被更廣泛地運用到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當中。
柔韌性是肖邦最強調的部分,他總是要求學生将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參與到演奏中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放松。想想看,僵硬的身體如何能夠把重量傳送到手指尖上呢?不必要的緊張隻會阻礙手指機能的正常運動。肖邦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經常提到:“放松!把肩膀放下來!”這個簡單的動作确實可以讓聲音變得不同。演奏者隻有先将身體放松下來,才能做到柔韌性和靈活性。
手腕是連接手與臂的樞紐。手腕的固定與靈活關系到手臂的重量是否可以送到指尖,以及是否能送往不同的手指上面。米庫利在描述肖邦演奏的時候說道:“肖邦在演奏有距離的音程段落時仍然可以非常自然地連奏,正是因為他很注重手腕的運動”。肖邦認為,手腕應該具有柔韌性,并且要盡可能的靈活。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通過手腕可以把手臂的重量自然地落到鋼琴上,即使是在彈奏極弱的時候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手腕的運動還維系着手指間的關系,把力量從一個手指轉移到另一個手指上,這一點也是彈連奏的前提。肖邦經常讓初學的學生,用全音關系的兩個音作慢速的連奏練習,從而來體驗如何通過手腕使聲音連起來。
手臂的自然運用是肖邦所強調的,他在課上常常說:“手臂服從于手指,自然地使用,也可以說是有點被動的。特别是在演奏歌唱性段落的時候,手指伸直一點,與手臂形成一個整體,再加入手臂的自然重量,會使聲音洪亮圓潤”。肖邦所謂的自然重量,是指完全放松,沒有發力速度前提下的手臂重量。當加入手臂自然重量時,要根據所希望的印象效果相結合,不是每一次都放入全部的重量的。如果手臂運動太過主動,加入太多不必要的手臂重量,反而加大了手指控制力量的難度。
3、手指的獨立性
對于手指的運用,肖邦有着自己革新式的見解。長期以來,我們為了達到聲音的均勻,運用了許多練習方法,其實這些都是反自然運動,是肖邦所不提倡的。
因為,每個手指都去油各自的特點我們怎麼能破壞它們的特點呢?每個手指的形狀決定了它們的力量特點,肖邦對他們的分析是:
“大指是最有力,最寬,最自由的手指;
小指是手的另一端;
指是中間的中軸;
2指和4指是最弱的手指,因為它們和3指用同一條韌帶活動,如果想把它們練成和3指一樣靈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正因如此,不同的手指産生了它們各自不同的聲音。這樣看來,肖邦認為手指的獨立性指的是:“在了解每個手指特點的基礎上,發揮手指的優勢,達到靈活地自由運用。”這一點一直被運用到他的教學之中。
肖邦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就開始培養手指的獨立性,這是很多老師所沒有意識到的。他認為手指應該很輕盈,像毫無重量一樣。要想達到這一點,肖邦建議,最初不要接觸快的樂段,在慢速中,先學會如何控制強和弱,感受每個手指的運動特點,掌握如何控制它們。為了避免手指出現太硬或是不靈活的情況,肖邦經常讓學生做一些輕的練習,這也是他教學中的一大特色。
針對以上手指獨立性的問題,肖邦制定了幾個練習步驟,适用于基礎的教學當中:
第一步,找到适合手型的這幾個音,先用跳音的方法來練習這些音。通過手腕的自由運動而産生的跳音,是消除手指沉重感的最好練習方式;
第二步,用連線跳音或重量跳音來練習,這是為了延長手指在琴鍵上停留的時間;第三步,用真正的連線且每個音為重音的連奏方式練習;最後,是正常的聯奏練習。
在此之後,肖邦還建議可以用這些音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練習。例如,隻強調手指的練習,改變音量從強到弱的練習,或是改變多種速度從行闆到急闆的練習。
4、手指運動時的相對穩定
在強調了手指的獨立性之後,我們就要涉及手指運動的穩定性。手指的穩定性是達到聲音統一和相對均勻的關鍵。當然,要想達到手指穩定,需要經過很多方面的訓練。首先,音階練習。肖邦認為,音階的練習是具有條理的而不是盲目的。
他建議:第一,從C大調的音階開始練習是不明智的,雖然讀譜很容易,但是手指的穩定很難做到,因為手的位置決定了沒有中軸的支點。我們要選擇一條手的位置容易,并且最長的手指在黑鍵上的音階來最先練習。肖邦建議從B大調開始向下半音的順序進行練習,最後再練習C大調;
第二,在練習時要盡量保持聲音的“連”。最初要用慢速度來練習,并且一定要使節拍器式的平均速度,之後逐漸加快。同時可以用每三個音或每四個音加重音的方式;
第三,半音階練習不能忽視。半音階根據指法的不同,可以分為:1,2,3指交替的半音階,3,4,5指交替的半音階,雙三度半音階雙6度半音階和八度半音階。
其次,對手指運動的平穩,大指的作用至關重要。大指轉換是彈奏音階中的難點。肖邦認為,音階主要有兩個基本位置組成:1,2,3指和1,2,3,4指,這部分通過大指的跨越聯系起來,在跨越過程中必定有一次手的位置的調整。
肖邦建議,用慢速度跳音的練習方法左右手分開訓練,右手從B大調開始,左手從降D大調,這樣可以在縮短音時值的情況下,體會手位置的變化,熟悉肌肉的運動變化,尤其是大指在其他手指下面經過的時候。大指自己的揮動也很重要,大指不靈活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重音以及手腕的下壓縮帶來的聲音不平均。在我們經過慢速度跳音的練習之後,就可以進行音階連奏的練習了。有了這個練習步驟,在手指快速運行中,大指也會順利地通過,即使是在4,5指下面跨過,也會非常平穩。
要想在運動中達到手指的穩定,肖邦認為不僅僅需要正确的音階練習方法,也不僅僅靠大指的自由靈活,更重要的是依靠手的整體位置一直保持向一個方向的傾向,肖邦稱其為“肘部自由放松的懸挂”。當我們演奏音階的時候,手肘不會貼于身體,而是向右側稍稍吊起,前臂,手腕,手掌也随之調整,向右傾向。這個簡單的動作,決定了音階的走向,有益于力量的傳遞和聲音的流暢。“這種向一方傾向的動作要一直保持,就像我們在刮奏的時候一樣,肖邦常這樣解釋道。另外,手肘的傾向動作,還可以有助于4,5指的支撐。4,5指的支撐力相對地較弱,它們需要後面大關節的力量支持,尤其是彈到音階上行轉到下行的時候,需要前臂的力量作為4,5指的支撐,使高音轉彎的地方可以順利通過。
在鋼琴教學方面,他始終堅持的原則是:從音樂本身出發,在科學地對待演奏技術與表現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藝術個性。毫無疑問,肖邦的鋼琴教學在秉承傳統的同時,把19世紀中期的鋼琴教學水平推向了新的階段。并對後世影響深遠。
點擊關注
了解更多古典音樂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