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傳統節日,其中又包含着若幹個獨立節日,共同組成了一個月之久的春節。
過了正月初一,幾乎每天都有一個節日。在傳統習俗中,正月的前幾天,往往都與我們常見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犬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
除春節以外,最被人們重視的一個節日,就是初七的人日。
人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稱“人勝節”、“人慶日”、“人七日”、“人口日”等等,無論什麼名字,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就是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誕辰日。
為什麼說初七是人類的誕辰日呢?這還得從上古的神話傳說說起。我們大家都聽過“女娲造人”的故事,民間傳說女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是創造人類的始祖。
相傳在世界最原始的時候,天地未開,一片混沌,就好像孵小雞的雞蛋,盤古就是那個雞仔,生于其中,後來盤古漸漸長大,破卵而生,才有了後來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天地在開辟之初,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也沒有動物。
後來地球上來了一位叫女娲的女神,人面蛇身,神通廣大,一天能有七十種變化。女娲看到地球上沒有人類,就決定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人,構建人類社會。
據《太平禦覽》上記載,女娲造人的時候,擔心人類無法在地球上生存,就在造人之前,先創造了六畜,讓它們幫助人類生存。女娲一不做二不休,說幹就幹,在正月初一就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豬,初四造出羊,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馬,女娲看看造的這些動物差不多了,于是在初七這天,就開始造人。
她把黃土和水和成泥漿,然後按照自己的模樣開始造人,一口氣造了很多小泥人,但還是覺得太少,這樣造人太慢。于是她就找來一根藤條,把藤條在泥漿裡滾一下,沾上泥漿,然後揮舞藤條,使勁把泥漿甩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泥漿,瞬間就變成了人。為了讓人永遠傳承下去,她還創造了男人女人、婚喪嫁娶之禮,讓人們能夠傳宗接代,代代相傳。
人日節這天,最主要的節日習俗,就制作人勝。勝,本來是婦女的一種首飾,意思是“優美”、“優勝”。《山海經.西山經》中講:西王母“蓬發戴勝”。“勝”有很多種,人日節這天主要是人勝和花勝。人勝一般就是把這些首飾做成人的形象,戴在頭上或者送人;花勝就做成花鳥的形象,和現在的花結類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