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構建依據膠原蛋白的排列還有兩種形式,即編織骨和闆層骨。
編織骨也稱為纖維狀骨 ,其膠原纖維排列方向很混亂,哪個方向都有,像一群烏合之衆,這導緻其承受壓力和拉力的能力較弱,就是說強度比較低。這種骨的形成主要是在胎兒時期需要快速構建骨骼,其後會被更富于強度的闆層骨替換。
編織骨的好處是搭建得比較快。比如骨折時,編織骨快速将骨折斷端粘合在一起,雖不能達到支撐的作用,但先連接起來,補上缺口,控制住局面。這很像敵人突然來襲,民兵雖然能力有限,因離得近,但尚可抵擋一下。
二戰時期,德軍進攻基輔,蘇聯大部隊未到達時,書記赫魯曉夫帶領民兵和市民構建數重防線,仍将勢如破竹的強大德軍阻擋在基輔之外。
闆層骨具有規則有序的平行排列的膠原蛋白,就是上面密質骨中描述的骨闆層結構。它們呈層狀相疊,纖維交叉排列,既有韌性又有強度,像訓練有素的真正的戰士,逐漸替換能力欠缺的民兵樣的編織骨,使骨骼恢複強度和硬度。
不過,與編織骨相比,闆層骨的形成非常緩慢,每天隻有1-2微米,還需要相對平坦的表面才能有效地鋪設平行或同心層的膠原蛋白。
有種疾病叫"佩吉特病",就是骨骼增大、變形和硬化。骨骼雖然增大和硬化,但其内部以編織骨為主,承受壓力能力很差。據說貝多芬患的就是這種病,他的頭顱變形,耳聾,都于此有關。貝多芬失聰後仍創作了包括《第五交響曲(命運)》在内的一系列偉大的作品。
骨骼還有兩層膜,即骨外膜和骨内膜。
骨外膜覆蓋骨外層表面,當然滑膜關節區除外,不過其外層的纖維與關節囊和韌帶相連續,從而與其他的骨骼相互連接在一起。
骨外膜的内層具有分化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的能力。大量的成骨細胞存在于骨外膜中,對于骨骼的成長、骨折和損傷的愈合修複至關重要。所以,骨科醫生在骨折手術做内固定時都特别小心,避免損傷骨膜,否則會影響骨折的愈合。
骨外膜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對骨骼的營養、骨折和損傷的修複非常關鍵,受外傷後也會導緻劇烈的疼痛。
你看足球運動員都帶着護腿闆,就是為了保護迎面骨别受挫傷。迎面骨就是小腿的胫骨,其前内側沒有肌肉覆蓋,隻有薄薄的一層皮膚,極易受到撞擊引起劇痛。你用手從上往下一捋,很少是特别光滑的,因為我們難免磕一下、碰一下,引發骨膜反應,使迎面骨凹凸不平,特别是那些愛踢球的男性。骨外膜通過一種纖維釘固定在骨上。
骨内膜覆蓋在骨的内表面,是皮質骨和松質骨之間的邊界。
松質骨類似海綿的結構,骨小梁之間的間隙比較大,特别适合血管在此穿行和聚集。
骨髓,也稱紅骨髓,可以在幾乎所有的松質骨中找到。剛出生的嬰兒,所有骨頭都有紅骨髓,随着年齡增長,紅骨髓減少,逐漸被黃骨髓替代。
到了成人,紅骨髓主要存在于股骨、肋骨、脊椎骨和骨盆骨髓中了。
骨髓是造血器官,造血幹細胞生成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從這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