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長江之南、太湖之濱,處于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曆史的曆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南蘭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于1949年設市。
截至2015年,常州轄天甯區、鐘樓區、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區五個行政區和一個縣級市溧陽市,21個街道辦事處、37個鎮、807個行政村、323個居委會,總面積4385平方公裡。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遊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吳,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曆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漢朝《越絕書》:“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兩字相通。奄國為商殷屬國,今山東曲阜縣東有奄裡,即淹裡,也即是奄國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随同纣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的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後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此外,武進區境内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阖闾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劄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确紀年和确切地名的曆史。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并統諸縣,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複稱毗陵。毗陵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毗陵驿就設于此。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占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内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内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為望、升路、稱府、立市,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屬兩浙西路。
宋元之際,發生常州之戰。伯顔攻克常州後,下令屠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匮,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