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湖畔精彩的廣場舞展演。 記者許叢軍
不再羨慕“外面的世界”——
大格局繪就南通美景
一直以來,南通人曾經豔羨于“外面的風景”。外面的世界,似乎更精彩。
但是,這樣的看法随着中國森林旅遊節在南通的成功舉辦,有了悄悄的變化。
“這一次,毫無疑問,‘森旅節’成為展示‘生态南通’‘綠色南通’最佳平台,作為從南通走出去又回來的正宗南通人,我和廣大市民一樣,感到由衷喜悅。”曾在常州工作、現退休後回到家鄉的袁先生欣慰地說,“大家都覺得,南通發展的格局變大了,發展的視野開闊了,發展的水平提升了;城市經營者以生态建設為抓手,拿出令人叫絕的大手筆,通過看得見、摸得着的實實在在綠色生态建設成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提升幸福感、獲得感,真是可喜可賀!”
美不美,家鄉水。袁先生長期在常州工作,但故鄉是他永遠的情懷。
“21日這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到南通植物園、南通盆景園看了看,内心的感受借用現在年輕人常說的一個字,就是‘爽’!”袁先生内心對此感慨萬分,“無論是園區的建設規模、占地面積、植物品種、盆景水平等等,都堪稱一流。”
袁先生現場踏訪的南通植物園,位于狼山風景區内,總面積約125公頃,種植400多種、約30000株喬木,還有500多種灌木。衆多盆景精品,更是琳琅滿目。
袁先生說,他一處一處地看,一點一點地品,不敢走馬觀花,生怕漏過每一個精彩。
遊覽過後,袁先生将一組組照片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很快,一石擊起千層浪,衆多朋友在他的朋友圈或點贊或留言。
“上海的親戚看了我發的微信後,也主動打來電話,問南通這麼多美景到底在哪裡?讓我發個定位給他們,以便自駕來通實地觀賞。”袁先生很是感歎,“兩位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恰好途經南通,看了我發在朋友圈的圖片,也大加贊賞。結果,我又陪着他們去逛了一圈。”
“我們再也不用盲目羨慕‘外面的風景’了,”袁先生說,“作為南通人,我很自豪!”
鬧市裡也能安享桃源仙境——
幸福指數蹭蹭地提升
如何建設生态城市,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必須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多年來,南通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一以貫之,江海大地上依城植樹、傍水造林、荒灘育苗、見縫插綠、林田共建,增綠、植綠、複綠“三管齊下”,10個森林公園、9個濕地公園、市區400多個公園綠地、81項配套城建重點工程蔚為壯觀,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狼山國家森林公園名副其實,一座水清、岸綠、景美的瀕江城市令人矚目。
“作為生活在主城區的一位普通市民,身處鬧市也能安享人間桃源仙境,實在是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幸福,”家住崇川區新城橋街道文峰花苑的居民戴芸女士說,“綠色南通、生态南通建設的一系列成果,不誇張地說,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
戴芸介紹:“每天晚上7時許,隻要不下雨,我和居民小區裡的幾個老姐妹就會相約出門,步行一個多小時、手機顯示一萬多步後才回家。在這一個個美妙的夜晚,我們嗅到的是陣陣的花香、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綠色生态之美,讓已到古稀之年的我們幸福滿滿。”
宜居之魅,讓戴芸樂而忘返。
“經常去賞玩的幾個綠色景點,一是文峰大飯店内外的公共綠地區域,二是景色秀麗的文峰公園,三是啟秀花園附近的親水平台,”戴芸說,生活可以食無肉,但是絕不能居無綠。“文峰大飯店周邊的公共綠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每個季節都有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景觀,再加上綠化區域内有曼妙的輕音樂、有迷人的燈光秀,景色之美真是妙不可言。文峰公園近幾年來在不斷提升景觀水平,特别是今年以來,水系、道路、橋梁都重新進行了改造,整體風格更具特色、更有魅力,環境美感提升了好幾個檔次。至于啟秀花園附近的親水平台,樓台樓閣和九曲回廊相映成趣,一池濠河碧水更是荷葉田田、浪漫至極,不遜于朱自清筆下《荷塘月色》的動人麗景,吸引着無數攝影發燒友前來取景拍攝。”
毫無疑問,南通堅持綠色發展的深度實踐,生動诠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我家附近,是兩條地鐵交彙點,可謂交通便捷的繁華之地。讓我高興的是,南通推進森林城市建設,不僅體現在紫琅公園、濱江公園、五山景區等瀕江地區,同樣,也體現在老城區特别是沿濠河風光帶的綠化工作上。”戴芸欣喜不已,“這使得我們身在鬧市,也照樣盡享綠景。同時,這也說明城市生态綠化的理念已深深滲透到城市管理者的經營理念之中,讓人民群衆的幸福指數得到實實在在提升。”
拆遷安置改善了生活質量——
身邊處處有美景
以高起點、高水平,全方位、全覆蓋地科學規劃綠色生态南通建設,這是此次“森旅節”期間最為廣大市民稱道和激賞之處。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如果說,風姿綽約的狼山國家森林公園、高品質的“城市客廳”在山水間華美綻放,那麼,“水似晨霞照,林疑彩鳳來”的港閘區白龍湖,同樣讓人刮目相看,贊不絕口。
中創區有紫琅湖,港閘區有白龍湖,綠色生态南通建設的平衡性和科學性,以“兩湖之魅”作出最生動诠釋。
“沒有拆遷安置,我現在過的悠閑舒适生活,可能還要等一等,”今年61歲的周志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十分坦率,“緊鄰白龍湖的家居生活,真的太美!”
周志宏所說的美好生活,究竟有多美呢?
“我住在龍庭景苑居民小區,步行不到10分鐘,就到了白龍湖公園。”周志宏介紹,“原來我家住在九圩港大橋附近,說實話,那兒的居住環境,和這裡真是天差地别。”
九圩港是一條大河,秋冬時節兩岸葦花飄飄,但是作為航運河道,最美的風景也就是“千帆競發、百舸争流”。
而作為區域大型綜合性公園的白龍湖公園,占地面積約336畝,其中湖泊水面面積約227畝,公園以文化之魂、清水之秀、植物之美為設計理念,挖掘港閘曆史底蘊,将治水與造景有機結合,生态景觀美不勝收。
“去年拆遷安置過來後,生活質量上了好幾個台階。”周志宏的感喟,發自肺腑,“生态環境太美了!處處有樹木花草,空氣特别清新;亭台樓閣和小橋,都有濃濃仿古風格,特别是河畔楊柳依依,湖中小魚還不時躍出水面,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再看那湖面上白鹭自由自在飛來飛去,讓人神清氣爽。這樣的環境,還能到哪裡去找?”
閑暇時,周志宏帶着6歲的孫女來到白龍湖公園,看着小家夥騎童車、玩滑闆;到了晚間,她和一班老姐妹來到白龍湖公園跳廣場舞和交誼舞,在熏染着三秋桂子暗香的晚風中,翩翩起舞、怡然自得……人生幸福的模樣,難道,還有什麼更美更好的樣子呢?
“包括港閘區在内的整個南通的綠色生态城市建設,讓我們老百姓體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感受到了以前不可想象的美好生活。作為社區的一名網格長,我想說的是,我們能在這麼美好的生态環境中頤養天年、安享晚年,感謝黨和政府為民辦實事。”周志宏動情地說。
曆史已經證明并将繼續證明:追江趕海、奮勇争先,江海兒女不僅用勤勞汗水不斷給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增添綠意,更用心血續寫着生态南通建設的華彩樂章!
記者周朝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