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京都府尹,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開封府尹包拯,他的三口鍘刀上斬皇親國戚,下斬流民惡霸,可以說權利極大。然而實際上,包拯既沒有“龍虎狗”三口鍘刀,也沒有做過開封府尹,他隻擔任過“權知開封府”的職務,全稱為“權知開封府事”,這裡的“權”是是暫時代替的意思,也就是說,包拯隻是暫時代理開封府尹的職務,相當于一個負責具體事務的開封副市長兼辦事員。
五代、宋朝的開封府尹不同于其他朝代的京都長官,權利極大,一般都是有儲君擔任,比如柴榮、趙光義、趙恒都曾擔任過開封府尹,如果是儲君擔任開封府尹,那麼這個職位就是正一品的級别,地位之高,要超過丞相。但是,自真宗以後,開封府尹的位置就一直空缺,直到宋徽宗年間才任命戶部尚書時彥為開封府尹,但時彥坐這個位子,級别就隻有二品了。
沒有開封府尹,那麼開封府的最高長官就是權知開封府了,雖然名義上是二把手,但一把手位置空缺,二把手就被動的“高升”了,不過權利升級,品級卻不變,權知開封府隻是正四品的官員。
史書記載,開封府尹的具體職責是“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禀奏。”府尹總領府事,下設判官、推官、府院、六曹,掌管京師民政、司法、賦役、戶口等政務,并可調動城中所有捕快,直接負責京城的治安,在一定程度上責任比皇宮的禁軍統領輕不了多少,和現在的首都市長差不多。
另外,北宋的垂拱殿分班入奏的形式也能看出開封府尹的地位,“國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樞密使,次三司,次開封府,次審刑院,次群臣,以次升殿。大兩省以上領務京師,若有公事,許時請對。”開封府尹僅在宰相、樞密使、三司使(負責财政的計相)之下,足以看出此位置的重要性。
而且開封府尹一般都是親王(儲君)、預備宰輔(儲相)等重臣兼任,兩相疊加,權力更增。
那麼北宋曆史上有誰曾擔任過開封府的最高長官?誰的權利又最大呢?
一、趙光義 趙光義,趙匡胤之弟,北宋第二個皇帝。960年,趙光義參加陳橋驿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北宋。
趙匡胤即位後,趙光義受封為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征讨李重進後,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兼中書令。
趙光義自建隆二年七月任開封府尹,至開寶九年十月登基後離任,主政天府十五年,是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開封府尹。
在此期間,趙光義以開封府尹行相權,将人事财政全都抓了一個遍,據說當時開封城的人們不怕皇帝趙匡胤而怕府尹趙光義。史載,趙匡胤的心腹黨進當時負責巡視開封城,他經常責罵那些不務正業的人,說他們不求上進就知道喂鷹逗鳥。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看見有人駕着鳥籠逗鳥,剛想罵,聽說是晉王趙光義的,立刻灰溜溜的走了。可見對趙光義的畏懼,要知道這黨進是個連趙匡胤都敢怼的主,居然怕趙光義。
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匡胤長子趙德昭才9歲,趙光義已經21歲,趙匡胤剛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天下,誰也不能保證他不會像周世宗那樣英年早逝,所以當時的趙匡胤應該是真心實意的預備讓弟弟接班的,為此他還不惜打壓兒子,在位那麼多年都沒給封王。後來兒子長大了可能想過換人,趙德昭也已經做到使相,離封王就差一步,但是趙光義已經尾大不掉。
為了避開趙光義,或者說避開趙光義的勢力範圍,趙匡胤甚至打算遷都洛陽,結果就因為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群臣紛紛上書反對,無奈的趙匡胤最終放棄了遷都,但留下一句話:“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殚矣。”
這時的趙光義不僅羽翼豐滿,甚至擁有了對抗皇兄的能力,遷都洛陽的計劃流産後不到半年,趙光胤就突然去世,趙光義在一片質疑聲中登基為帝。
二、趙廷美 趙光義繼位的名義是“兄終弟及”,所以他登基後立馬任命自己的四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不久又加檢校太史,進封秦王,使趙廷美一躍成為天字第二号人物。
但趙光義對自己的這個四弟是非常不放心的,史載,趙廷美雖然有點剛愎自用,不懂得低調,但的确有些軍政能力,作為接班人也比較合适,也正因為如此,趙光義對趙廷美防範甚嚴,他不僅将自己的五個兒子都封了王,做了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還各種輿論戰抹黑趙廷美,比如構陷說弟弟不是杜太後親生的,而是和奶媽耿氏生的;對大臣言:趙廷美曾詐稱有病,想在自己去他府上探望時動手,因有人告發,未能得逞,自己是要臉面的人,所以沒有張揚此事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趙廷美這個開封府尹不用說和自己的三哥相比,就算是一個擔任此職的普通臣子也頗有不如。據載,宰相陸多遜就因為與趙廷美關系親善,而被趙普拉下馬來。
太平興國四年,也就是趙光義當上皇帝3年後,趙德昭被趙光義一頓訓斥後,自殺身亡。六年,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病死,時年23歲,趙廷美的處境更加不堪。
七年三月,有官員密奏趙廷美意圖謀反,趙光義當即罷免了趙廷美開封府尹之職,削去一切官職,閑居在家。
四月,剛剛複任宰相不久的趙普再呈密奏,指控趙廷美意欲謀反。趙光義随即下诏審理。五月,趙光義再貶趙廷美為涪陵縣公,流放房州,并派人日夜監視。兩年後,時年38歲的趙廷美在房縣抑郁而終。
三、趙恒 趙恒初名趙德昌,趙光義第三子,與長兄趙元佐同母,史載,他“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趙匡胤喜愛他,将他養在宮中。
趙恒既非趙光義長子,也不是皇後所生,原本是輪不上他繼位的。但其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發瘋、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他才有幸繼位。
太平興國八年,趙德昌被授為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并改名元休。雍熙三年,改名元侃。淳化五年(994年),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恒,仍兼開封府尹。按照慣例,作為太子,趙恒在上殿時的位次在宰相之上,東宮僚屬稱臣,但趙恒都推辭不受。對于輔導自己的太子賓客李至、李沆,趙恒都要先行拜禮,迎來送往也要到宮門外的台階,太子的賢明被稱頌一時。
趙恒從淳化五年到登基為帝,知開封府一共四年,在此期間,開封府政事紛繁,趙恒留心獄訟,裁決輕重,沒有不稱善的。史載,京師的監獄多次空閑,趙光義多次下诏褒獎他。
在皇帝的看護下,趙恒無疑是一位實權開封府尹。
四、畢士安 畢士安,字仁叟,小字舜舉,真宗朝宰相、詩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畢士安進士及第。趙光義即位後,拜監察禦史,出知乾州。十五年後回朝任為翰林學士、禮部侍郎。997年真宗即位後,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畢士安為官清廉、勤于政務,史書稱其“端方沉雅,有清識,醖藉,美風采,善談吐,所至以嚴正稱。”
畢士安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度量。真宗想以他為相,他卻大力舉薦寇準;兩人同任平章事後,小人申宗古誣寇準,他又極力為寇準辯護;寇準生性耿直、狂傲,在政事上喜歡一言九鼎,他也多方忍讓,使寇準得以大展拳腳。後來寇準力主抗遼,政績顯著,均為畢士安薦賢之功也。
宋真宗評價畢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東宮,以至輔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風。
五、寇準 寇準出身于名門望族,其遠祖是西周時曾任司寇的蘇岔生,因屢立大功,被武王賜以官職為姓。父親寇湘曾官至後晉朝國公。寇準就在這樣一個官宦世家長大,他自幼聰明好學,14歲時就能出口成詩,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神童”。
寇準十九歲中進士,據說當時宋太宗在殿上召見時,常會問及年齡,年紀太輕的往往不予重用,因此有人勸他虛添年齡,但寇準卻斷然拒絕,好在後來耿直的寇準被順利錄取了,他在詩中不無得意地寫道,“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國章”。
中進士第二年,他被派往四川巴東當知縣,不到半年,巴東在他的治理下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的景象,老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寇巴東”。
政績與口碑齊飛,寇準越來越得到重用,二十多歲便進入北宋權力中樞,先後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
寇準在廷議中,一向以大膽直言聞名。當他初任員外郎時,有次上奏反對趙光義的旨意,趙光義看了很不高興,起身便欲轉回禁宮。寇準卻猛然地跑上去,拉住趙光義的衣袖,把他拽回禦座,裁決這件事後再下朝。趙光義無奈,隻好尊重他的意見。這事件過後不久,趙光義在一次散朝後對身邊的人說:“朕得了寇準,有如唐太宗得了魏征。”這時的寇準隻有28歲。
後來,任樞密副使的寇準與樞密院知院張遜在朝堂上大吵,使勉強能容忍其大放厥詞的趙光義忍無可忍,把他貶到青州做了知府。但是這時的趙光義已經離不開寇準了,他去青州後,趙光義便一直悶悶不樂,第二年,便找了個借口又把寇準召回了京師,拜為參知政事。
宋真宗即位後,寇準遷尚書工部侍郎。鹹平五年,以刑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史載,“京師政刑繁劇,準善用諸屬官分掌之,盡能稱職。及明年,擢為相。”
原本宋真宗是準備拜畢士安為相,但當真宗問畢士安意見時,畢士安表示:“寇準忠義雙全,善斷大事,非臣所及也。”真宗說:“我聽說寇準個性過剛,喜歡意氣用事。”畢士安卻說:“寇準為國而忘身,秉正而嫉邪,所以一般朝臣都不喜歡他。如今邊疆威脅日重,最需要像寇準這種人才,仰能衛護國家。”因此,宋真宗拜二人同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寇準為相後不再權知開封府,因此他作為開封府最高長官的時間隻有一年多點,而且他是刑部侍郎權知開封府,他的管理重點也隻是在刑罰司獄方面,相比親王、宰輔知開封府權利上差了不少。
六、呂夷簡 呂夷簡,呂蒙正之侄,北宋名相,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其人,由于在仁宗朝與範仲淹的恩怨糾葛,很不幸地站在了日後成為士大夫精神楷模的範仲淹對立面,受到世人的口誅筆伐,比如歐陽修就曾批評呂夷簡“二十年間壞了天下,其在位之日,專奪國權,脅制中外,人皆畏之。”
确實,在用人上,呂夷簡對反對他的人不夠寬容。比如将孔道輔、範仲淹等賢臣貶往遠方任職。但是,呂夷簡對真正有才幹的官員還是能夠重用的,他常常一面薄懲示威,一面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故《宋史》稱他:“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動有操術。”
特别是他在真宗去世後,權知開封府時,粉碎丁謂集團的戰役上,厥功至偉。當時丁謂盡管已與臨朝的劉太後在結盟方面出現裂痕,但相比較寇準、李迪,還處于同一戰壕。除掉丁謂,從政治策略上看,劉太後無異于斷掉一臂。
在這種情況下,丁謂暗中交結内侍雷允恭引起群情激憤,王曾和呂夷簡趁機彈劾丁謂擅自移動真宗山陵,對于丈夫并且是權力根源的真宗,劉太後無法拒絕這種理由,于是罷免丁謂宰相之職,降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從此,朝廷政治重歸正軌,劉太後盡管名義上掌控朝政,但已處于士大夫政治的全面制約之下。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粉碎丁謂集團的戰役上,呂夷簡擔任了側翼進攻手的角色,厥功至偉。
1022年,粉碎丁謂集團之後,權知開封府的呂夷簡進入執政集團,擔任了參知政事。七年後,呂夷簡升任宰相,直至1033年劉太後去世。
呂夷簡主要功績應當是在劉太後臨朝時期。誠如《宋史·呂夷簡傳》所評價的那樣:“自仁宗初立,太後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夷簡之力為多。”
這樣看來,後世将呂夷簡看作一個老奸巨滑的權臣,實在是有些偏頗。
七、範仲淹 範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後,範墉追随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甯軍節度掌書記。
範仲淹兩歲時範墉就因病卒于任上,母親謝氏貧困無依,隻得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也從其姓,改名朱說。
1015年,範仲淹高中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1017年,範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便歸宗複姓。後曆任陳州通判、蘇州知州。1035年,範仲淹被調回東京汴梁,任國子監,很快轉升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範仲淹執掌開封府時間很短。1036年,範仲淹向宋仁宗進谏,批評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引起呂夷簡強烈反擊,範仲淹被罷黜出京,到饒州任知州。
史載,範仲淹任職雖短,但官聲不錯。期間他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開封府“肅然稱治”,時稱“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八、包拯 包拯擔任“權知開封府”是1056年,比範仲淹要晚20年。
包拯字希仁,今安徽合肥人,天聖五年進士。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于鄉裡。1037年,任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升任端州知府。兩年後回京任監察禦史,期間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七次彈劾江西轉運使王逵,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并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
1056年十二月,宋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1058年六月離任,前後隻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内,他把号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在任期間,他大膽改革,如舊制規定但凡訴訟之人,不能直接到開封府正堂,但是包拯直接打開正門,使百姓能夠徑直到達申訴冤屈,而府吏不敢阻止。同時包拯敢于懲治權貴,執法嚴明,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之名就感到害怕,而開封百姓則親切的稱呼他為“包特制”。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包拯權知開封府時的本職是右司郎中,為三品官,乃尚書省下轄屬官,尚書省分為六部、二十四司,長官是尚書令,副長官是左右仆射,後面就是左右郎中,其中右司郎中掌兵部三司、刑部三司、工部三司,相當于副部長的職位。
右司郎中雖然職位不低,但相比親王、宰輔還是遠遠不如,而包拯之所以能在開封府任上有如此作為,與他碰上了一位難得的好皇帝有關。包拯時期的宋仁宗趙祯,性情寬厚,不事奢華,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并且知人善用,包拯曾多次直斥仁宗任人唯親,仁宗也隻是委屈的對所用之人說:“包拯說話,唾沫直濺到朕的臉上!你隻知道想當宣徽使,卻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禦史!”
九、歐陽修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太相信,其實歐陽修和包拯是同時代的人,他隻比包拯小了8歲,晚三年中進士,而且包拯權知開封府的下一任就是歐陽修。
與範仲淹一樣,歐陽修也是幼年喪父(4歲),雖然他中進士比包拯晚,但因為沒有守孝這檔子事,所以官位升得比較快,不過歐陽修中間翻過一次車。
1045年,任右正言、知制诰的歐陽修被政敵錢勰指控與“外甥女”張氏有染,原來張氏嫁給了歐陽修的堂侄,後來她和家中的仆人私通,被告發,在公堂之上張氏供出和歐陽修有私情。歐陽修百般辯解,最後雖以“查無實據”了事,但在名聲上卻大受影響。此事過後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任太守。
1049年,歐陽修回朝任翰林學士,開始修撰史書。1056年,歐陽修上書仁宗,推薦包拯、張環、王安石、呂公著四人,說“此四臣者,難得之士也”,宜委以重任,因為歐陽修的大力舉薦,仁宗才把知江甯府的包拯調回京師,權知開封府。
1058年6月,包拯離任遷為禦史中丞,歐陽修以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
歐陽修與包拯的剛正不阿不同,他任職開封府期間,更加注重人際關系的處理。
歐陽修覺得自己想要處理好開封府的事務,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各方的關系,因此,歐陽修在處理案件時更為通情達理、靈活多變。
一方面,歐陽修也會嚴懲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員,也會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但是另一方面,他更注重引導和教化,有些人犯了罪,他并沒有嚴格按照法規來執行,而是做出适當的寬大處理,給對方以改正的機會。
歐陽修曾言:“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
正因為寬簡仁政,開封府也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深受百姓愛戴,而且得到了多數官員的認可和支持,可以說在歐陽修的治理下,當時整個開封府的環境是比較和諧的。
歐陽修因此也結交了很多官場人士,大家一方面欽佩他的清廉和正直,一方面又對他感恩戴德,可以說他在開封為官的時候,一直都比較順利。
曆史上的清官,大多鐵面無私,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進而影響了自己的仕途。
而歐陽修長袖善舞,左右逢源,一手抓案件,一手抓關系,有懲戒有寬容,顯示出他為人處世的智慧。
十、蔡京 蔡京,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他曾先後四次為相,任期長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
1070年,蔡京進士及第,出任錢塘尉,不久升任舒州推官。入仕以來,蔡京就一直标榜自己是新黨,并為變法事業搖旗呐喊,時值王安石變法,全國大修水利工程,于是蔡京開始呼籲修建木蘭陂,此舉既能造福鄉裡、博取賢名,又是響應新法、推廣新法的重大動作,蔡京全力以赴終于将其修建完成。
因為修陂有功,宋神宗頗為滿意,1083年,他任命蔡京為主使,出使遼國。縱觀蔡京的仕途,這是他以後官運亨通的重要節點。
出使遼國回來,蔡京即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此時他的弟弟蔡卞已是中書舍人,按規定,做官要以先後為序,蔡卞請求排位在蔡京之後,兄弟二人同時負責書寫诏命,朝廷以此為榮。于是,1084年十一月,37歲的蔡京很快被改任為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
當時王安石已經下台,司馬光任宰相,下令盡廢新法,昔日的“改革派”蔡京又盡顯投機家嘴臉,為讨好司馬光,五日盡廢新法。
1086年二月,蘇轍、孫升等人以包庇段繼隆賣官、僧錄司受金錢案處理不妥等提出彈劾,蔡京遂離任開封府而改知真定成德軍,前後主政開封府458天。
史書評價蔡京:“見利忘義,至于兄弟為參、商,父子如秦、越。暮年即家為府,營進之徒,舉集其門,輸貨僮隸得美官,棄紀綱法度為虛器。卒緻宗社之禍,雖譴死道路,天下猶以不正典刑為恨”。
當然,北宋開封府最高長官除了開封府尹,權知開封府,曆史上還有開封府牧、領開封府等委任方式。在崇甯改制前,隻有親王才能“尹京”而為開封府尹。真宗大中祥符以後,宗室不再外授實職,于是“儲相”開始權知開封府。據《宋史·職官六》載,崇甯三年(1104年),蔡京上奏,“乞罷權知府,置牧一員,尹一員,......牧以皇子領之,尹以文臣充,在六曹尚書之下、侍郎之上。”因此實際擔任開封牧的隻有一人,即上任三天就接任皇位的宋欽宗,此時的開封府尹實際是二号長官,位在開封牧之下。
所以,單論職位高低,開封牧最高,其次開封府尹,再次權知開封府。
綜合來看,北宋十位開封府最高長官中,除了三位親王,隻有包拯沒有擔任過宰相。權知開封府一職,實為官員晉升宰相的重要途徑。其候選人一般出自翰林學士、樞密直學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龍圖閣待制、龍圖閣學士、龍圖閣直學士、戶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
此外,權知開封府一般時間都不長,據統計,北宋168年,共有二百五十餘人曾出任府尹或權知開封府(有人曾多次任職),平均每任僅6.8個月,特别是徽欽時期,其更替更是猶如走馬燈。這應該與開封府的特殊地位以及錯綜複雜的利益關系有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