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手法:對比/襯托
對比
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别是非。
襯托
襯托是指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次要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襯。
襯托的分類:
正襯
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
如:
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李白)
反襯
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
如:
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
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吓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隻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海燕》高爾基)(以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勇敢。)
他的年紀小,器量可大。(以年紀小襯托器量大。)
例句:
1.小魚在水裡是非常機靈的,但是翠鳥能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機靈的水中小魚竟敵不過翠鳥,可見翠鳥動作的迅速和敏捷。(《翠鳥》)
2.《日月潭》一文在對台中附近的群山、樹木及周圍的名勝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寫和介紹以後,在介紹日潭與月潭,這樣日月潭留給讀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對比和襯托的區别
1.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為被陪襯事物服務的,是為了突出被陪襯事物的。對比是表明對立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關系,并無主、次之分。
2.襯托描寫的是兩個事物;對比可以是兩個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
3.對比常用于論述,襯托常用于描寫。
襯托和對比在閱讀中的運用:
閱讀1:
文章标題:《我的父親母親》
問題:運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特點,是本文極為重要的寫作手法。試從文中找出一例,并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
1).将當年的“爹”和媽媽作對比,突出“爹”的老實、軟弱和媽媽的堅強聰明、寬厚能幹與辛苦操勞;
2).将如今的媽媽和過去的媽媽作對比,突出媽媽年老後對丈夫遇到危機時的無力感,表達“我”對年邁父母的憐惜與感傷。
閱讀2:
文章标題:《與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問題:文章主要寫蒲公英,為什麼還兩次寫到白玉蘭和海棠?(3分)
答案:運用襯托的手法,突出了蒲公英生命力頑強,樂觀.樸實的品質。
閱讀3:
文章标題:《秋的濟南》
問題:選文描寫秋天濟南月亮的同時,在第⑤段又寫到小時候鄉下的月亮,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案:襯托,将小時候鄉下的月亮與濟南的月亮作對比,用小時候鄉下的月亮的親近來襯托秋天濟南月亮的高潔清越,使人不免有點悲懷的特點。
例題原文:
閱讀1:
我的父親母親
王斯妍
晚上,借着屋裡有些昏暗的燈光和電視裡那些歡歌笑語的娛樂節目的雜音,我想了好幾天的話不得不說了。
“媽,明天我順道帶爹再去醫院查一下。”
“大夫不是說你爹的病好了嗎,怎麼還去醫院?”媽有些疑惑。
“哦,是……啊,是好了,不過最後再檢查一下炎症是不是都消了。”我故意提高聲音顯得輕描淡寫地回答媽說。
“哦――”媽輕輕地答應一聲。
晚上自然是沒怎麼睡着,心裡有些擔心明天的檢查結果。
北方冬天的夜很長,早晨六七點鐘太陽也不會出來。可是,媽媽卻在淩晨四點多就起床了,輕手輕腳地在廚房忙碌着,雖然她明明知道爹不用吃飯,但是她已經習慣了,隻要爹出門,那一定是要包餃子的,當然,今天也不會例外。
冒着熱氣的餃子端上了桌,卻隻有我一個人吃着――爹要做驗血不能吃,媽呢,怎麼讓吃都不吃,隻是用亮晶晶的目光一直看着爹,一旦和爹的目光相遇就慌亂地躲開。爹和她說話她也不擡頭,而是故意地一次次去廚房拿東拿西。我知道,媽是怕眼裡的明亮落下來……
媽很聰明能幹,想當年那可是我們那兒七裡八村有名的能人。爹媽不光養育了我們姊妹八人,還一直贍養爺爺奶奶。
雖然,爹是名義上的一家之主,但是,爹是那種很老實的人,多少有些軟弱,他和媽的兩性角色似乎颠倒了――媽像個堅強寬厚的男人,而爹反倒成了在媽媽羽翼下需要保護的了。所以我們都知道,是媽媽用她女性細膩的心思支撐着這個家,讓我們一家人在那個家家都很貧窮的年月,在物質上很豐富。媽媽在春夏孵出好多的雞雛鴨雛到附近的鎮上去賣,換回零花錢給我們貼補家用:秋天帶領我們到收獲後的莊稼地裡撿拾農民們遺漏的糧食,為的就是我們這些孩子們可以在整個冬天有肉吃――這些撿來的糧食可以拿來喂豬啊鵝啊什麼的,所以我們兄妹們都很健康。在那個經濟剛剛起步的時代,我家的餐桌上一直很豐盛,可以說雞鴨魚肉不斷,這和媽媽的辛勤操勞是分不開的。
可是,從昨天晚上媽媽明亮的眼睛裡,從今天早晨媽媽默默的早飯裡,我分明讀出了媽媽的軟弱,作為一個女人,一個七十多歲的腿腳不靈便的女人(媽媽有嚴重的腳疾,随着年齡的增大,不便行動),在面對自己一直保護的丈夫遇到危機面前的無力……
媽媽非要堅持送我們出門,不顧天黑和路上的冰雪。在我一聲聲的“回去吧,别送了”的要求下,媽媽停下了蹒跚的腳步,可是卻并沒有轉身,立在那裡目送我們。我沒再說什麼,我知道,我小時候怕走黑路,媽媽總是這樣送我的: “别怕,媽看着你走。”于是,我就真的不怕了,因為有媽媽的目光在身上和我做伴,還有什麼可怕的呢?可是,今天我知道,媽的目光籠罩着的一定不是我了,是她一萬五千多個日日夜夜相濡以沫的丈夫,是此刻在她心中需要保護的她的孩子中的一個。
走過前面路口拐角的瞬間,回頭,眼淚終于撲簌簌地滾落下來:媽媽還站在原地,黑暗中隻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身影――稍有些駝背,不停地擡手拂拭臉頰,是在拭淚還是在拂拭寒風中的白發?
1.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文章末尾“是在拭淚還是在拂拭寒風中的白發”一句有怎樣的深意?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運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特點,是本文極為重要的寫作手法。試從文中找出一例,并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4.結合全文回答: “我”為什麼“心裡有些擔心明天的檢查結果”?
5.認真閱讀文中畫線的語句,結合全文探究“我故意提高聲音顯得輕描淡寫地回答”的原因,試着将“我”說這句話之前的心理活動寫出來。
參考答案:
1.媽媽送“我”帶爹去醫院看病。
2.句子一方面以“拭淚”寫出了媽媽豐富複雜的内心感受,另一方面以“風中的白發”寫出了“我”對媽媽進入暮年的傷感。這個句子含蓄地深化了文章的,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十分耐人尋味。
3.例(1):将當年的“爹”和媽媽作對比,突出“爹”的老實、軟弱和媽媽的堅強聰明、寬厚能幹與辛苦操勞;例(2):将如今的媽媽和過去的媽媽作對比,突出媽媽年老後對丈夫遇到危機時的無力感,表達“我”對年邁父母的憐惜與感傷。(言之成理即可)
4.一旦檢查結果不好,如今越來越“軟弱”的媽媽就會失去與自己一萬五千多個日日夜夜相濡以沫的老伴,失去精神上的依靠,會承受沉重的打擊。
5.(略)
閱讀2:
與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驚蟄過後,春分未至之時,我習慣在自家庭院裡徜徉。小小的院落,東西兩側幾株挺拔的白玉蘭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動聲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覺周遭的土地正勃發着一股盎然生機。于是找來一個耙子,扒開院牆底部覆蓋着的枯草萎葉,眼前頓覺一亮——一株嬌嫩淡綠的蒲公英,鋪展着鋸齒般細小的葉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時人事日相催”,春天來了!
說來有些怪異,這株蒲公英生長在庭院東牆下一排木制圍欄與甬道牙石的縫隙之中,其間隻有些微的泥土。當年我辦理完退休手續後,有暇時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裡散步,不經意地發現了它。此後連續十年間,每年驚蟄過後,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約而至地發芽抽青,鋪展開鋸齒形的葉片。暮春之時,日漸壯碩的葉片在清晨的陽光和露水裡晶瑩閃爍。及至初夏,一場場細雨洗過的庭院裡,姹紫嫣紅,鋪青疊翠,蒲公英的幾層葉片中間,長出了纖細的枝莖,頂端逐漸形成一個細小的花盤,并綻開黃色的花瓣來。那絲絲縷縷的花瓣組成的黃花,直徑不足半寸,花瓣緊緊圍繞着花心,如同用圓規精心畫出的圓,開得自然灑脫,恣意燦然。當此之時,蒲公英的頭頂,盛開着的海棠燦若明霞,相隔幾步之遙,雍容的白玉蘭頻送幽香,而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觀,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樸實的身軀,釋放着細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盤開始脫落,形成了一個潔白色的絨球,不消幾天光景,陣陣微風之中,潔白的絨球飛出無數張“小傘”,飄向空中,借着風力飛向遙遠的天際……
想到這株蒲公英十年來與我的緣分,我不禁對它生出深深的憐愛之情。資料顯示,蒲公英屬别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含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可食用、藥用。《本草綱目》記載,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蒲公英花開後種子随風飄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無論種子飄向何方, 眼前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處,“年年歲歲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憶。
上世紀的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當時講授語文課的G老師四十出頭的年紀,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講課操一口标準的普通話,慢聲細語,卻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學、古代漢語領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詣。入學後的翌年春天,學校組織我們到城郊鄉下勞動半個月,G老師與我們同去。當時正值經濟困難時期,同學們在鄉下的 一日三餐都十分簡單。為了豐富餐桌,勞動之餘,同學們三五成群地在野地裡采集野菜,G老師也參與其中。
那時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種類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處可見。采集其間,師生談笑着,常有人提出一兩句唐詩宋詞向老師請教。當時還沒有人料到兩年後會出現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所以,高中畢業後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繞不過去的話題。同學中有的說要“志存高遠”,有的用俄語朗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名言,還有的表示将來要成為某個學科領域的棟梁之材等等。G老師認真聽罷大家的議論後平靜地說:“很高興聽到同學們的想法,作為你們的老師,我真誠地希望看到你們成長進步。我此前的學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說實話,我不奢望你們都成為棟梁之材。因為古往今來,出類拔萃的永遠是極少數人,大多數隻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指着眼前無垠的田野接着說:“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聳的白楊,有斑駁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白楊可以做棟梁,灌木可以做成籬笆,蒲公英雖然庸常卑微,卻可以藥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學們畢業後,不管命運把你抛向何處,隻要深深地紮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曆程,那就是有意義的人生。”G老師的一席話,引發了在場同學久久的沉思。勞動返校後,G老師以“春日的田野”為主題,給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選作文題。記得我的作文标題是“蒲公英也有夢想”。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如今G老師已仙逝多年,在這個和煦明媚的春日,與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個多世紀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談話,又在我耳畔響起。平心而論,自然界中的蒲公英無異于一棵野草,永遠不可與衆多的奇花異草同日而語,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曆程,年年歲歲,它都要熬過嚴酷的隆冬,待到春風骀蕩之時,率先破土而出,在無人問津之中綻放屬于自己的美麗。夏日,綠肥紅瘦之際,又要将栉風沐雨培育出的無數種子散放出去,讓它們帶着自己的夢想,飄向海角天涯。多少年過去了,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傘”都飛向了何處?它們會在哪裡停留駐足?細想起來,華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岡、坡地、湖畔、田野、貧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縫隙,都是它們生長的地方。恰如當年我的那些“同學少年”,作為“老三屆 ”中最年長的一屆,半個世紀前他們在經曆了或長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後,相繼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曆史的原因,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成了社會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隻是平常,幾十年間,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着,奮鬥着,燃燒着,持守着心靈的甯靜與和諧。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裡還有很多困難和曲折,但是他們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實感,心懷盈盈的溫暖、感恩和愛。由此,無論面對怎樣灰暗的時空,他們的臉上都會蕩漾出一份明媚。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嗎?
春日裡,清晨的陽光已經流瀉出絲絲暖意,陽光下的這株蒲公英,細小的葉片正閃爍着淡綠柔美的光暈。年複一年,每當春風拂面之時,我都會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尋它的倩影,而它也會精靈般适時出現,這已成為我們之間無言的默契。
16.給下 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1)斑駁( )(2)駐足( )(3 )明媚( )(4)光暈( )
17.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此後連續十年間,每年驚蟄過後,它都如約而至,在那裡發芽抽青,鋪展開鋸齒形的葉片。
(2)它都要熬過嚴酷的隆冬,待到春風骀蕩之時,率先破土而出,在無人問津之中綻放屬于自己的美麗。
18.請從修辭方法角度對“一株嬌嫩淡綠的蒲公英,鋪展着鋸齒般細小的葉片正朝我微笑呢。”這句話的表達效果進行評析。(4 分)
19.文章主要寫蒲公英,為什麼還兩次寫到白玉蘭和海棠?(3分)
20.縱觀全文,G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21.怎樣理解文章标題“與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義?(4分)
22.G老師認為“不管命運把你抛向何處,隻要深深地紮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曆程,那就是有意義的人生。”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說明理由。(4分)
參考答案:
16.(1)bó(2)zhù (3)mèi(4)yùn (共 2 分,每小題0. 5 分)
17. (1)這裡指蒲公英像和“我”約好了一樣發芽抽青。
(2)這裡指蒲公英像在無人探問的情況下綻放屬于自己的美麗。(共4分,每小2分,意思對即可)
18.圍繞“拟人或比喻修辭及其表達效果”回答即可(共4分,修辭1分,評析2分,語言表達1分)
示例1:本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蒲公英葉片的樣子,表達了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示例2:本句運用拟人的修辭方法,将蒲公英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蒲公英可愛的樣子,表達了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19. 圍繞“襯托或對比及其作用”回答即可。(共3分,襯托或對比1分,作用2分)
示例:運用襯托的手法,突出了蒲公英生命力頑強,樂觀.樸實的品質。
20.圍繞“學識淵博;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育人有方”回答出兩點即可。(共4分,結合原文1分,特點毎點1分,語言表達1分)
21.圍繞“‘我’遇見蒲公英;蒲公英的品班質”兩方面回答即可。(共4分,每方面2分)
示例:表層含義是指“我”與蒲公英在庭院相遇。深層含義是指“我”(“我們”)與“蒲公英”一樣,庸常但不庸俗,努力奮鬥,平和,樂觀,心懷溫暖、感恩和愛。
22.闡明觀點,說出理由。(共4分,現點1分,理由2分,語言表達1分)
閱讀3:
秋的濟南
付秀瑩
①到濟南的時候,是十月底,秋已經深了。
②朋友說,到南部山裡看月亮,數星星。心想好雅緻的念頭,便興頭頭去了。當時節,山間層林盡染,斑斓絢爛,是秋的極緻了。有各色奇石,在山裡随意散落着,不言不語。柿子樹上還有柿子,一盞盞小燈籠似的,在秋陽裡晶瑩耀眼。有朋友忍不住淘氣起來,爬上去摘柿子。不一會兒,果然捧了柿子過來,給我們吃。一陣風吹過,葉子紛紛落下來,陽光裡仿佛下了一場金色的急雨。群山寂靜,天上有幾塊閑雲,悠悠飛過來,不知什麼時候,又飛走了。
③晚飯後,月亮升起來了。山裡的夜晚,已經有十分的涼意。夜空深邃,月亮圓圓的,好像是女子皎潔的臉。星星稠密,卻不太耀眼,許是被月亮的光芒比下去了。月光洶湧,仿佛能聽見汩汩流淌的聲音。夜風拂過林木,蕭蕭飒飒,有無限的秋意。群山越發幽靜了。月光滿山,月色滿懷。整個人好像都變得澄澈清明起來。我們都不說話,生怕驚動了這清清的月色。不知道是一隻什麼鳥,叫了一聲,半晌,又叫了一聲。
④這麼多年了,在生活的泥淖裡深陷,有多久不曾看過這麼好的月亮了?
⑤小時候鄉下的月亮,好像是金黃的。熏染了炊煙和雞鳴狗吠,有人間煙火氣,是可以親近的。這山裡的月亮,或許是因了泰山餘脈嵯峨,另有一種高潔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懷,直想把凡心俗念都覆手抛了,在這山林間隐居,或者随了嫦娥,到廣寒宮裡去。
⑥次日回到市裡,泛舟大明湖上。湖水清澈,更見深沉了。秋水長天,岸邊的蘆葦飛白,同滿池殘荷呼應着,别有一種寥落之美。岸上的楊柳倒是依然碧綠,依依垂下來,參差披拂,在風裡蹁跹不已。隐隐有絲竹之聲,穿林渡水而來,同啁啾的鳥鳴交織着,教人不免恍惚,這塵世間竟然有如此閑雅所在,濟南人實在是有福了。
⑦棄舟登岸,來到芙蓉街,則是另一種味道了。據說,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得名。早年間,這裡曾是濟南府的繁華之地,商賈雲集,多深宅大院。歲月變遷,而今,這裡已經是頗有名氣的小吃街了。然而,芙蓉泉,她還在嗎?一路詢問,到底是找到了。芙蓉泉藏身在民宅裡,一個小院的牆根下。泉裡倒還有魚,活潑潑遊動着,好像是芙蓉泉舊年的信物,又好像是生活的某種隐喻。時光如逝水。歲月更叠,新與舊,變與不變,都是這泉水裡的倒影吧。
(1)選文圍繞“秋的濟南”重點描繪了哪些内容?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條概括。
(2)選文描寫秋天濟南月亮的同時,在第⑤段又寫到小時候鄉下的月亮,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請從第⑥段中找出一句能體現“秋”的特征的語句,并做分析。
(4)下面語句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一陣風吹過,葉子紛紛落下來,陽光裡仿佛下了一場金色的急雨。
(5)談談你對選文結尾“歲月更叠,新與舊,變與不變,都是這泉水裡的倒影吧”一句的理解。【結尾的作用】
參考答案:
【解答】(1)山裡看月亮;泛舟大明湖;芙蓉泉尋蹤。(2)對比,将小時候鄉下的月亮與濟南的月亮作對比,用小時候鄉下的月亮的親近來襯托秋天濟南月亮的高潔清越,使人不免有點悲懷的特點。(3)句子:岸邊的蘆葦飛白,同滿池殘荷呼應着,别有一種寥落之美。
分析:從“蘆葦飛白”“滿池殘荷”可以看出已經是深秋了。(4)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将葉子落下的情态比作“一場金色的急雨”,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在秋天的陽光下,陣風吹落葉子的情景,表現作者對濟南秋天的喜愛。(5)示例:芙蓉泉裡的泉水見證着濟南的曆史變遷,濟南曆史變遷中“變”的是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風景”,“不變”的是濟南厚重的文化積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