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雲南撫仙湖水底有寶藏嗎

雲南撫仙湖水底有寶藏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3 12:49:14

  

  假如說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那麼撫仙湖這隻眼睛的漂亮、嬌媚、純淨則使它分外具有奪人心魄的魅力。好多遊覽過撫仙湖的外地人常用“處女湖”、“戀人湖”來贊美她,當地人則用“母親湖”來表達對她的尊崇。她不僅是澄江自然、天氣、大地物産、生活意義上的魂靈,也是周邊縣區的靈氣所在。撫仙湖位于雲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華甯三縣間,距昆明60多公裡,湖面積216.6平方公裡,為雲南省第三大湖。撫仙湖湖容量達189億立方米,相當于12個滇池的水量、6個洱海的水量,最深處為155米,均勻水深為87米,是雲南省第一深水湖泊。除東北長白山天池外,撫仙湖又是我國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撫仙湖一直讓世人感到異常神秘,這種神秘讓人們遐想到了寶藏。在澄江和江川,盛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古時撫仙湖的所在是一個很大的壩子,壩子裡有一個榮華的城池,一場洪流沉沒了這個壩子,熱鬧不凡的城池從此沉入水底,所有值錢的東西也一起沉入了水底。曆史上的撫仙湖地域的确常常呈現雷同傳說中的“沉湖事件”,不過原由被說成是地震。關于這一點,《江川縣志》中有很多紀錄,如“明洪武十年,江川地震,明星灣子溝有獨家村,因地震淪陷入湖”;“清乾隆十七年江川地震,秦家山撫仙湖湖邊境地蕩入湖中甚多,而最多者二十三戶”;“撫仙湖濱有村日馮家灣,其村關聖宮門首原有石埂一路,所以防海浪之淘田禾。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二日午時,石埂間忽響,聲大震,沖出黃煙一堵,向湖之東南而去。農人群往視之,石埂連田陷于湖内,旁邊陷大坑。”那麼,是不是曆史上真的有一座繁盛的城市,在一次大地震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使桑田變成了滄海?更多的人相信,既然整個國家都沉入了湖底,那麼水下必然有無盡的寶藏,是這樣嗎?

  雲南撫仙湖水底有寶藏嗎(雲南撫仙湖寶藏之謎)(2)

  神秘的撫仙湖人們的猜疑不是沒有按照的,千百年來,撫仙湖的确到處透着神秘,很多神秘事件都是信史的紀錄,禁不住人們不信,但是又無法用科學來诠釋。《江川縣志》就有一段很是詳實也很是生動的紀錄:“清鹹豐九年六月,一日早起,忽有飓風吹蕩,繼而波瀾山立,聲鳴雷響,殆有天翻地覆之勢,遠近驚奇,莫名所以。約一時許,則又風平浪息,海面如鏡。少間,則見尖山對面撫仙湖深處有馬二匹,灰色而黑鬃尾,由海中竄出,蹄波不濡,雙雙馳騁至孤山将抵麓,忽而又踅頭竄回,如是者三次,仍由原處而沒。至翌日、三日,亦複如是。遠近與濱湖鄉村之人均見之。尖山駐軍并将此事分頭通報。”那時回民起義攻占了澄江府城,正欲打通南路,與滇南回民起義軍勢力連成一片,準備進攻江川。江川政府以為撫仙湖中海馬呈現,兆“旗開得勝”之意,江川地方團練首領即率部進駐尖山,以為有佳兆,定能旗開告捷,因而麻木大意,中了回民義軍的計謀,乃至三軍覆滅。撫仙湖中有“海馬”,被人們說得有鼻子有眼睛,時間、地址、人證俱在,這種狀如海馬的動物,湖畔不少農夫都見到過。聽說撫仙湖水位很低的時候,在很淺的地方露出的石闆上,可以看到直徑8~15厘米的孔洞,形狀酷似馬蹄印,人們猜測這就是海馬的腳印。但是,這種“海馬”到底是一種什麼動物呢?至今沒有公道的诠釋。再說1991年10月24日,即舊曆九月十七,正好是“霜降”日,撫仙湖畔海口村張玉祥等人駕着小船到湖裡打魚。到了次日早晨一時左右,一陣暴風,大霧彌漫,天昏地暗,漁船猛烈颠簸。衆人十分驚詫,也很懼怕,忽然,湖中冒出一個發光的大圓盤,這圓盤升出水面後,在空中飛快旋轉,像個光環,十分奪目刺眼。過了一會,這個光環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由于大霧覆蓋,人們也辨不出光環失蹤的方向。希奇的是,風暴之前他們的漁船明明在撫仙湖中,離岸很遠,而當大霧散盡時,漁船已經安然停靠在岸邊。衆人面面相觑,如同做了一場夢,醒來就到了湖邊。這個由湖中升起的光環,到底是什麼?他們的船為何忽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就由湖中到了湖邊?此外,撫仙湖仍是航空禁區。抗日戰争時期,一架百姓黨的飛機在執行任務後返回昆明呈貢飛機場時,飛機駕駛員明明已經看到機場跑道,而且和機園地面取得聯絡,但是飛機卻偏離航向,鬼使神差地撞到了撫仙湖畔的老虎山上,駕駛員來不及采取任何辦法便機毀人亡。上世紀80年月初,我軍一架軍用飛機飛臨撫仙湖上空時,儀表忽然失靈,飛機失控,墜落湖中。這兩架飛機墜毀事件是何原由,至今沒有弄明顯。

  雲南撫仙湖水底有寶藏嗎(雲南撫仙湖寶藏之謎)(3)

  湖底古城初探種種神秘事件,很自然地讓人們對撫仙湖那深邃的湖底浮想聯翩:海馬、閃閃發光的圓盤、無法诠釋的墜機事件,是否都與湖底有關?不過,撫仙湖下有千年古城的傳說則愈演愈烈,有人說風平浪靜時,在湖上行船還能看到城牆。有村民說,澄江縣本來并不叫澄江,最早以前叫河陽縣,傳說當時候河陽縣的縣城是在南方不在北邊,本來也沒有撫仙湖。那時縣府衙門的門口,有一對大石獅子。有一天來了一個瘋道士,滿街地跑着叫說:“獅子眼睛紅,說說水晶宮!”大家都知道他是個瘋子,就對他喊的話不覺得然。誰知沒過多久,石獅子的眼睛真的紅了,整個河陽縣城開始向下沉了,水也湧上來了。有家老兩口,沒有另外值錢的東西,隻有一頭豬,所以老兩口就把豬拴起來,拉着朝北邊跑,可是他們跑到哪個地方,水就跟到哪個地方,老兩口跑到一個小塘上,實在跑不動了,就坐了下來,希奇的是,水就在他們身後停下來。本來的縣城就永遠地消失在水下了。水下真的有古城嗎?1992年科學家在雲南澄江撫仙湖邊發現了大量水下人工建築的遺迹。2001年夏,本地當局開始了對撫仙湖水下古城的第一次科考。至此,“撫仙湖底存在着一座水下奇迹”的說法正式浮出水面。科學家們按照古城上附着的貝殼、遺留的陶器等有價錢的文物,初步推算出了該奇迹存留的年月——至少在1750年前左右的範圍内,說明這座比著名的“龐貝”古城還大近一倍的“水下古城”已平靜地在水底酣睡了上千年!而如此大型的水下古城的發現,在中國仍是第一例。2006年的6月份,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長柱、雲南大學考古學教授李昆聲等專家會萃撫仙湖畔,再次對一個個重大發現進行一次次嚴密的考證,得出了一個缜密的論斷:這個古城就是人工建築群,并初步推斷存在于F區的一座建築為祭奠用的神壇。但到底是哪個年月的什麼人留下的建築群呢?什麼原由令它悄然酣睡在水底幾千年?它的存在和消失,就像契丹國的死亡、榮華多時的樓蘭城突然銷聲匿迹一樣,成了曆史留給現代人的難解的謎團。今朝已經探明的古城遺迹面積已達2.4平方公裡,主要建築共有8個,有兩個高大階梯狀建築和一座圓形建築最為重要。其中一座高大的階梯狀建築共分3層,底部寬60米,第二層寬32米,頂層寬18米,整個建築高為16米,從聲呐掃描圖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階很是齊整對稱。而另一座階梯狀建築氣魄最為恢弘。它上下共5層,第一層底部寬63米,第二層寬48米,第三四層坍毀比較嚴重無法仔細丈量,第五層寬27米,整個建築高21米,雷同于美洲瑪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層大的台階之間都有小台階相連,其中第一級大台階從底部有一條筆挺的小台階直通而上。此外,在這兩座建築中間另有一條長300多米、寬5~7米的石闆路面,用區别形狀的石闆鋪成,石闆上面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幾何圖案。在别的一片地區裡,還發現了一座圓形建築,底部直徑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分辨出台階,該建築北面坍毀得比較嚴重,東北面有個缺口,形狀雷同于古羅馬的鬥獸場。專家以為,高大的台階狀建築很大概是祭台。他們的主人會是漢代俞元城的居民嗎?公元前106年,西漢王朝就在撫仙湖一帶設立了俞元縣,但俞元古城在地球上卻神秘地消失了,史書上竟沒有留下任何紀錄。在雲南晉甯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國時期的青銅器,好多青銅扣飾上都有台階式建築的圖案,有的上面另有用于祭奠的杆欄式建築圖案。這表明祭奠活動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經相當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階式建築就是古人祭奠活動的遺迹。更令人稱奇的是,描畫在一些青銅扣飾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圖案,險些與水下發現的圓形建築形式一模一樣。青銅器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分上下兩層,第一層有十餘人,第二層有三四個人,坐在台階上觀看鬥牛或者其他演出。據剖析,水下圓形建築就是扣飾圖案描畫的原型,看來湖底高大的建築與青銅器上的圖案相似絕非偶爾。考古學家發現,古滇人的建築主要是以杆欄式建築為主,這種杆欄式建築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層懸空,再修牆而形成的建築,所謂海馬的腳印應該就是杆欄式建築用于插立木的底子。那麼這座水下古城會不會就是俞元古城呢?今朝還沒有直接的謎底。隻能說,撫仙湖水下奇迹一定與古滇國文明有着直接的聯絡。

  雲南撫仙湖水底有寶藏嗎(雲南撫仙湖寶藏之謎)(4)

  的李家山寶藏在撫仙湖西側有一個很平凡的小山包,就是現在已赫赫有名的李家山。李家山位于江川縣城北約15公裡處,是星雲湖畔多依山的支脈,山勢東南走向,海拔1778米,山腳至山頂高差約60米。附近的老人們常說,李家山曾是一個古疆場,諸葛亮帶兵在那邊打過仗,死過不少将軍和士兵,留下了不少屍體和武器。這個世代相傳的說法,讓人們千百年來就對李家山有一種神秘感。過去的李家山草木叢生、墳墓林立、野獸出沒、人迹罕至。有人偶然會在山上發現一些青銅器和玉飾品,但以為這既不能吃,又不能用,隻是以為印證了古疆場的說法,就随手抛棄了。1965年9月,人們響應“農業學大寨”的号召,在李家山上挖大寨田,挖出了一批青銅器,村民們把這些“東西”像分柴火一樣按人分成幾份,丢在畚箕籮筐裡弄回家。然後看成破銅爛鐵兩三塊錢一公斤賣給供銷社,補助家用。值得僥幸的是,供銷社有一位收廢品的職工有一點根本的文物常識,他以為這大概是文物,随即告訴了縣文化館,館裡也告訴了省博物館。可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們哪裡顧得上這種事。次年,農夫們再次“大戰”李家山,又挖出了更多的青銅器,被正好在江川加入“四清”運動的張增祺得知。張增祺結業于北大,後分派在雲南省博物館工作,聽到這一消息後,當即趕到現場。看到那些青銅器,這位北大曆史系的高材生大吃一驚,他立即斷定這是一片埋藏着很多價錢連城的文物的古墳地。張老師趕回江川,呼籲進行庇護。那些被挖出的文物,以三四元錢一公斤的調撥價上交給了省博物館。1972年,文物發掘工作被列上議事日程。1月18日,由張增祺任領隊,進行正式發掘。發掘于當年5月中旬結束,分3段進行,期間因春節等因素停頓過兩次,實際工作兩個多月,發掘戰國至漢的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多件。那時前提很艱辛,發掘隊的老師們就住宿在本地農夫家中,發掘出的文物存放在出産隊幹部家中。發掘隊脫離時,将文物裝箱後全部運往省博物館收藏。1973年,雲南省博物館舉行“雲南省青銅文物展覽”,博覽會的會徽圖案就是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展出的文物中,李家山出土文物占了一大半。1991年夏,李家山下的溫泉村請了玉溪地礦局區調隊指導在李家山上探測矽礦,村民們挖探礦槽,有一條探礦槽直達李家山頂,路過山頂南端,一個中型古墓袒露無遺,立即發生哄搶文物事件。後經縣文物管理所多方查詢,追回了一些散落在民間的文物。今後,李家山山下一帶,一直傳說着“要想抱個金娃娃,李家山上去挖挖”的說法,那時,人們對文物價錢的熟悉已不能和“文革”時期第一次發掘時同日而語,李家山盜墓事件時有發生。古墓群的庇護工作引起了縣裡的重視,有關專家對李家山進行了詳盡勘察,以為李家山另有為數不少的古墓。1991年12月19日,經國家文物局核準,由雲南省考古所張新甯帶隊,由省考古所和江川有關單位構成團結發掘隊,對李家山進行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出大量貴重文物,特别是大量金器的出土,一時傳遍了滇中山山水水,不但江川,連昆明也有不少人還專程跑來觀看,李家山上常常人滿為患。一座古墓起土所要時間并不是很長,隻是清理墓葬需要的時間很長,一座大墓往往要十天半月能力清理完,這工作隻能按部就班。那時縣公安局調派了一位科長,率幾位得力的幹警背着沖鋒槍在李家山上日夜守護。截止1992年1月,共清理古墓58座,發現文物2000餘件。已發掘出土的上千件文物裝箱堆放在山下一幢沒有任何平安設施的二樓的一個房間裡。為了以防萬一,1992年1月15日晚,一位縣委副書記率縣公檢法司的20多位幹警,全副武裝,晚飯後趕到李家山,将已裝箱的文物上鎖,貼上縣人民當局的封條,裝上警車,連夜押運回縣城。張新甯以為,李家山出土了這麼多的銅鼓和高規格的青銅器,不論是數量仍是質量都在上乘,可以肯定地說李家山是古滇國的一個王族墳地。對出土文物的研究證明,李家山滇國王族墳地的時代從戰國後期一直延續到東漢初,李家山自戰國後期就已進入青銅文化的昌盛時期,随葬品數量多、質量高的大墓層出不窮。到了東漢初,李家山仍有不少規模較大的墓葬湧現,出土的青銅器也更多地保存了原滇國的風格。這充分說明,滇國統治者先起家于李家山一帶,後來由于某種原由曾将滇國中心移向石寨山一帶。當西漢中央王朝滅滇國時,滇王殘餘勢力又退回李家山一帶,直到華夏王朝推行郡縣制最後裔替滇王政權。1992年3月,李家山的發掘工作告一段落。4月,國家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李家山的發掘工作進行了驗收。7月,将放置在縣檔案館的李家山出土文物移至縣人民武裝部辦公樓進行整理。1993年1月17日,《中國文物報》頭版報道:江川李家山第二次發掘被列入199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初,國家決定中國第三屆文物精髓展首次(一、二屆均在北京故宮)出京在上海舉辦,天下“展出近二百件文物”,指定雲南調展李家山15件文物(其中有一組編鐘是6件),幾占全部展出文物的10%。為了使李家山文物能夠留在江川,江川縣委決定建一個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李家山博物館于1993年尾破土動工,1994年秋建成開館,展出李家山出土文物200餘件,成了天下第一個青銅器專業博物館。在天下縣級博物館中是館藏文物最豐碩、文物價錢最高的博物館,成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人們到江川必去的地方之一。“牛虎銅案”是李家山青銅器中最貴重的一件文物,它長76厘米、高48厘米、重30公斤。它是那時古滇國貴族宴食或祭奠時用的切肉盛肉的華貴工具。銅案以立着的大牛四腳為案足,牛背出現出橢圓形的盤子形狀,一隻猛虎撲在牛尾,虎視眈眈凝視着圓盤,腹下橫站着一條悠然得意的小牛。整個銅案構想精良、造型完善、重心安穩、巨細和諧、動靜統一,成功地體現了藝術審美和實用功效的完美結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錢。1999年,牛虎銅案赴美國巡展,其保險金額達1000萬美元。由于各級領導的重視,江川此刻已成立了李家山古墓群警衛中隊,在山頂有看管房,山西南邊有看管台,配備了強悍的警衛職員,不分晝夜的在山間巡邏,而且有足夠的槍支、通訊工具等,建成了一個山上山下的聯防系統。至今,在撫仙湖一帶,每當碰到雷電交加的天氣,李家山便屢遭雷擊。山上守衛職員值班室屋頂的房瓦都被雷電擊碎。後來在專家們的剖析下,人們這才茅塞頓開,這說明在李家山一定還埋藏着大量的金屬物質,正是這些金屬,才将雷電從空中引了下來。莫非在李家山另有大量的青銅器未被發掘出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