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健康體檢成了單位福利“标配”,體檢項目越來越多,員工滿滿的健康獲得感。有一項胃腸鏡檢查,雖然非必檢常規項目,但很多健康管理專家主張,上了年紀的人,不妨做做,作為篩查。或許能及時發現毛病,防患于未然。
我想也是,胃腸道為我服務幾十年,它的健康狀況,我也需要關心。近日,在省級醫院當醫生的友人為我提供了幫助,她也建議做一個腸鏡檢查,并開具了電子結腸鏡檢查申請單,了卻了我的一樁心事。
鏡前檢查準備有點繁瑣。檢查前一天,中午得進食稀飯、面條等半流質,晚餐隻準喝牛奶、豆漿等流質。第二天晨起就得禁食了。我做的無痛腸鏡,當天上午11點後禁止飲水。
不吃不喝不打緊,麻煩的是術前腸道清潔準備。檢查前一天,需要服用一種瀉藥(複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将腸道内食物殘渣、污泥濁水,清空删除。一大杯瀉藥豪飲下肚,一個小時便見成效,提起褲子上廁所,一“瀉”千裡,并沒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過來人說,當天晚上會睡不好,“内急”随時要上廁所,我的腸道生來遲鈍,9點前服的瀉藥,12點前跑了3趟廁所,就一夜睡到天亮。醒來後的第一感覺,腹内空空,多年不曾有過的饑腸辘辘,突然襲來,飯菜比以往顯得香噴噴的。
第二天上午,遵醫囑喝完規定的“加強”瀉藥,瀉出水樣便,便可上消化内鏡檢查台。上台前,還要服用一種胃腸鏡檢查的輔助用藥一一二甲矽油散。醫生說,這二甲矽油散,可使胃腸道内泡沫中貯留的氣體得以排出,提高胃腸道檢查清晰度,精準顯示胃腸道粘膜表面的細微結構,讓病變組織無處遁形。而且,這藥吸入人體,完成輔助使命後,以原形從體内排出,不要擔心對人體有什麼害處。
下午二時半,無痛腸鏡如期進行,吸入麻醉,30秒鐘後,我就入睡了,什麼都不知道。大約半個小時後,醫生把我拍醒後,胃腸鏡就不知不覺全部做完了。
坐在休息室,在等待檢查報告單的幾十分鐘内,肚子有點輕為脹痛,然後,一連串的排氣(打屁)動作,氣沖霄漢,通達舒暢,被麻醉迷糊的頭腦也清醒了。
胃腸鏡診療報告出來了,真是不檢不知道,一檢吓一跳。胃鏡查出非萎縮性胃炎和食管下段胃粘膜異常。醫生說,小毛病,不礙事。倒是電子結腸鏡檢出的病真“多”:結腸多發息肉;回肓部多發憩室;直腸多發炎性增生息肉樣隆起等。
而檢查報告的鏡下圖像描述,有一個叫廣基息肉的醫學術語,出現頻率高,讓我有點警覺。醫生解釋說,這是息肉的一種類型,基底與腸壁聯系較為緊密,通常貼着腸壁生長,息肉的根基部較寬、較厚、較大,呈平鋪式改變,沒有眀顯的蒂。這種息肉向壞的方面,如癌變的幾率要高些。醫生還建議微創手術切除,以絕後患。
我的身體我作主。征求我的後續治療意見,結合平時身體狀況作了一個簡單評估和判斷,慎重告之醫生,暫時不做微創手術;随防,密切觀察一段時間再說。我其時想,不要這麼急着處理,有時,治療太過積極,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甚至長期的健康損失。
體檢的經驗值得借鑒。我的一項尿酸檢查,17年前就超出正常值幾十個單位,診斷為高尿酸血症。體檢醫生苦口婆心對我說,少吃豬肝、雞雜、海鮮之類。可我嘴饞,想吃就吃,尿酸值常年維持在恒定的水平,未見痛得要命、痛得發瘋的痛風症狀。去年體檢,這項指标達到正常值範圍。醫學文獻證實,我對此有天然的耐受性。
我曾做過眼視力檢查,查出患有遠視、近視、弱視、斜視和散光,眼科醫生要我驗光、配戴眼鏡,我沒有采納。在報社,看稿子、看版面、上網、寫作,用眼的時間比較多,直到現在,我的視力棒棒的。我有一個習慣,用眼1個小時,必停下來,看窗外雲卷雲舒的世界。
也是11年前,我創作激情澎湃,以兩年一本書速度,一口氣寫完3本書。有時靈感來了,半夜三更起床,披星戴月創作。結果,書順利出版發行,頭發卻不行了,斑秃找上門來,一夜之間,神不知鬼不覺,頭發一把一把掉下來,醫生稱,這就是民間所說的“鬼剃頭”。
男人頭頂生态環境遭到破壞,破了相,确實有點對不起觀衆。于是乎,我又找到省會專治斑秃的專家,吃了中藥吃西藥,紮了針灸做按摩,隻差沒有毛發移植了,總不見“草”長螢飛。
後來,我在湘雅一位免疫學專家那裡找到答案,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精神過度緊張和身體勞累有關。他建議我,創作暫時放在一邊,休息一段時間,頭發自然會長出來。再說,男子無醜相。陳佩斯光着頭,一樣的帥氣幽默。
我聽進了醫生的話,既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還得依靠自身來解決。回到家,我把所有治療斑秃的藥物,統統扔進垃圾桶。果不其然,兩個月後,毛茸茸的頭發從光亮的地方探出頭來,半年後,一頭烏黑發亮頭發重歸“故鄉”。
成效擺在那裡,醫生進一步解釋就很有說服力了。免疫專家說,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統失衡,往往是免疫過強,免疫細胞産生自由基來攻擊自己的組織和器官而發病的。在疾病過程中,情緒穩定對疾病的穩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内分泌——免疫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有很強的自我調節功能。如果人的情緒能夠保持穩定,内心足夠強大,免疫系統會漸漸地趨向平穩;如果人煩躁、焦慮,情緒波動很大,那麼,免疫系統的不平衡就會加劇,疾病容易複發,可以使疾病越來越嚴重。
現實生活中,人在生病的早期,一些患者不能對疾病有正确的認識,不能接受自己生病這個現實,而從心理上極度排斥疾病時。患者由于恐懼及擔憂,自身的免疫系統處于極度紊亂、不平衡的狀态,疾病的發作可能很重,複發也很頻繁。而對一些心态非常好,樂觀、積極向上,或能夠接納疾病,和疾病和平共處的人來講,疾病相對來說就輕很多,複發頻率明顯降低,有的人甚至不再發作。
疾病治療是分層的,有的治療可以達到治愈,有的治療隻是緩解症狀,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為主。以腫瘤治療為例,如果不分情形,硬要選擇根治性的治療方案,往往帶來較大的創傷和并發症,反而得不償失,有時腫瘤根治了,人也垮了。臨床上,腫瘤治療有一項帶瘤生存的法則,通過選擇一些副作用的治療方法,将腫瘤控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使它不影響身體正常機能的發揮和運行。
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毛病”,當代醫學技術發達,随便一項檢測手段,總能“檢”出諸多疾病來,關鍵是自已認知和處理态度。“手裡拿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很多時候,疾病與人和諧共存,而不是總想着去戰勝它。在未來醫學發展中,醫生當樹立中醫辯證思維,引導患者學會和疾病為伴,而不是與疾病為敵。
醫學是人學,不僅僅是疾病本身。當“人”重新回到醫學的中心位置時,權衡患者的獲益,應成為診療決策的核心。倘若治愈疾病,對患者來說收益大于受損,醫生就要争取治愈疾病;如果疾病不能治愈,診療的目的就是減輕痛苦、延長壽命。
人的生老病死,本屬自然規律。與疾病共存,和諧相處,順其自然,才是敬重天理,遵循規律,回歸生命的本源。(湯江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