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炎帝陵景區尋根問祖

炎帝陵景區尋根問祖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8-27 23:35:56

  炎帝陵景區尋根問祖(建設炎帝陵景區)(1)

  炎帝陵景區尋根問祖(建設炎帝陵景區)(2)

  炎帝陵殿

  炎帝陵景區尋根問祖(建設炎帝陵景區)(3)

  炎帝陵午門

  炎帝陵景區尋根問祖(建設炎帝陵景區)(4)

  “炎帝陵祭典”場景

  炎帝陵景區尋根問祖(建設炎帝陵景區)(5)

  神農大殿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傑出的部落首領,與黃帝軒轅氏一起并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據先秦文獻的有關記載和對長江流域古文化遺存的發掘考證表明,在神農時代開創了多姿多彩的原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融合為炎黃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織麻為布,制作衣裳;日中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為琴,始作蠟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威天下。炎帝陵就坐落于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鹿原陂,數千年的香火傳承,成就了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地位,也成為了海内外炎黃子孫谒祖祈福、旅遊觀光、研學交流、文化體驗以及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知名旅遊目的地。

  炎帝陵建置述考

  關于炎帝陵,最早見之于史籍記載的是晉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之後記載較詳細一些的就是宋代羅泌所著的《路史》: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南宋王象之編著的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則記載更為具體:“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裡康樂鄉白鹿原。”這是至宋代時,史籍中關于炎帝陵所在位置的較為詳細的記載。在王象之寫這部地理總志時,炎帝陵尚屬當時的茶陵縣轄。《衡圖經》雲:“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由此可以認為:茶陵,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這裡種茶及安葬在這裡而得名的。茶陵縣是在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因茶鄉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縣。《輿地紀勝》編著後不久,即宋甯宗嘉定四年(1211),茶陵縣的康樂、霞陽、常平3個鄉劃分出來,合并建立酃縣。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株洲酃縣改名為炎陵縣;以炎帝陵和黃帝陵名縣——南有炎陵,北有黃陵,充分表達“炎黃子孫,不忘始祖”的尋根谒祖的情懷。炎帝陵所在的鹿原陂位于炎陵縣城西19公裡,群山環抱,溪河縱橫,陵區古木蔭翳,煙雲出沒,景色十分秀麗宜人。曆代文人墨客詠景抒情,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詩章。無論從曆史文化還是科學研究方面,炎帝陵及其周圍風景資源都有着極高的價值。

  幾千年風雨洗禮 如今煥然一新

  炎帝陵“漢載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廟,清定形制”,随着曆代王朝興衰更替,炎帝陵廟曆盡蒼桑,屢毀屢建。有曆史記載的較大的修葺有:宋代1次,明代3次,清代9次,民國4次。

  新中國成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年來,從國家到湖南省政府以及炎帝陵所在地株洲市,高度重視炎帝陵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國家各有關部門始終關注并給予多方面支持,一同緻力把炎帝陵建成:中華民族的人文聖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湖南開放的亮麗窗口、株洲旅遊的産業龍頭,回應海内外同胞的期盼和關切。從1986年到現在,湖南省政府先後3次主持了對陵區的整修,從根本上消除了因氣候因素導緻的墓冢、陵殿等重點文物本體潛在的諸多安全隐患。1994年湖南省專門成立了炎帝陵基金會,基金會以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宗旨,加強與海内外華人友好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聯系,受理各種形式的捐贈,組織制定炎帝陵景區整體規劃,為整修建設和保護炎帝陵籌集基金,同時開展對炎帝、炎帝陵的宣傳和炎帝文化的研究、交流活動。

  自2000年起,按照炎帝陵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組織實施了炎帝陵公祭區、聖德林、福林、神農園以及門景區的建設。至此,炎帝陵谒陵、祭祀、緬懷三大功能區日臻完善,恢複或新建開放了炎帝陵殿、禦碑園、皇山碑林、天使公館、聖火台、神農大殿、朝觐廣場、聖德林、炎帝陵牌坊、鹿原陂等30多處自然人文景觀。整修後的炎帝陵紅牆護繞,參天古樹罩掩下的宮殿建築群重檐翹角,金碧輝煌,一派恢宏氣勢,自然風光和人文勝景交相輝映,蔚為壯觀。炎帝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全國最美農耕文化旅遊勝地、全國十大古典陵墓園林、國家4A級旅遊景區。目前,炎帝陵已通過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專家驗收評審。

  尋根谒祖 增進中華文化認同

  曆代以來,炎帝陵的祭祀活動已然形成一整套既定程序,即“祭典”。如今炎帝陵祭典謹循祖制,公祭典禮一般按:擊鼓九通、鳴金九響、鳴炮奏樂;敬獻貢品;樂舞告祭(大合唱);敬香;敬獻花籃;全體鞠躬;恭誦祭文;敬焚帛書;鳴炮、奏樂、禮成等九項儀程舉行。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1993年至今,湖南省、株洲市政府先後舉辦大型公祭大典活動30餘次,組織大的民間文化祭祀活動5000餘次,吸引衆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華人華僑前來谒祖尋根。特别是在兩岸交流中,炎帝陵更成為兩岸人民文化聯系的一條紐帶。炎帝在台灣被奉為神農大帝,尤其台灣南部地區因以農業為主,對神農大帝信仰甚為普遍。改革開放以來,湘台炎帝神農文化交流日趨熱絡,已連續8次舉辦“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祭”活動,連續舉辦十四屆湘台經貿文化交流會。湘台炎帝神農文化交流相繼被國家列入年度重點交流項目。

  由于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堅持圍繞“炎帝和炎帝陵祭祀”,注重廣泛開展相關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激發了大量有關炎帝文化的文學作品、音樂、舞蹈的創作生産,不但有效地傳承了“炎帝陵祭典”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也使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文化發祥地項目充分擴大了影響力。與此同時,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還堅持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黃帝陵基金會聯合舉辦全國炎黃文化學術研讨會;連續七屆共同組織、組團出席由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六省聯合舉行的“炎黃文化論壇”。2011年,成立了由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湖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湖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等單位以及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湖南神農炎帝研究會,定期主辦“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論壇”,創辦了内部學術會刊,為廣大專家學者搭建交流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平台。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有成效地在廣大青少年中培根鑄魂,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主編了《炎帝文化讀本》,大力推行炎帝文化進校園活動,不斷擴大和深化了炎帝文化的宣傳普及,受到社會普遍贊同。

  凸顯錦繡潇湘特色 打造神農文化園

  着眼于豐富和拓展炎帝陵景區的文化内涵,2012年,湖南省政府決定在炎帝陵建設一座以盆景為主體,凸顯炎帝文化,展示湖湘特色的文化園。全省上下積極響應,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經過3年項目策劃、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現已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盆景園林——神農園,為炎帝陵景區再添一道風景。

  神農園位于炎帝陵核心景區,占地140餘畝。園内水岸曲徑起伏激蕩,多樣性的景觀林簇擁着小橋流水四季變幻,寫滿雄渾滄桑的雕塑群與集中反映當代造型藝術水準的上千盆大中型山石盆景,從多個維度叙說着天然神韻和生命特征,造成了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勾勒出飄逸而又渾樸的意境,也自然地喚起觀者對炎帝鏖戰洪荒、開創農耕文明的無比崇仰。

  作為炎帝陵景區一個可遊玩、可緬懷、可研學的區域,神農園是人工與自然的精妙結合,是炎帝陵拜谒區、祭祀區的重要補充,是對炎帝陵景區功能的完善和景點的豐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内外華夏兒女尋根谒祖,旅遊觀光。

  壯哉中華,蒸蒸日上。吾輩有幸,再添輝煌。揚帆啟征,慨當以慷。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尊祖敬祖的優良傳統,自古就敬奉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共同人文始祖。炎帝率領衆先民開創農耕文明所體現的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是我們中華文化開天辟地5000多年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緣由。今天炎帝陵承載着的遠古故事和傳說,蘊含的厚重文化和精神,仍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當下價值和深遠意義。其千古之力,必定會在聚集全體炎黃子孫情志而傾注于時代、國家、人民的昌盛繁榮中展現巨大能量,也會時常昭示我們,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心同德,沿着實現偉大複興的壯闊道路砥砺奮進。

  (宋慧玲 曹浩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