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2》
1905電影網專稿作為日式暖心小品的代表,《深夜食堂2》終于和中國觀衆在大銀幕上來了一次遲到的約會。身為食堂“常客”,小編對于姗姗來遲的這次見面也是期待已久。
小林薰
特别要說的是,這次有幸參加了影片在北京的提前觀影,飾演“master”的小林薰先生也到場和觀衆們見面。而在和媒體分享的過程中,被問及烹饪了無數美食的“老闆”自己最愛的菜時,小林薰對媒體打趣道:其實他并不饞嘴,最鐘愛的,還是媽媽的味道。
是啊。有的時候再高級的美食,都不如家中的“糟糠”來的對味。
《孤獨的美食家》
在美食劇于中國引起收視旋風後,很多觀衆會将《深夜食堂》和日本另一部大熱劇《孤獨的美食家》做對比,同樣是以食物為核心,《孤獨的美食家》中的菜色确實要更誘人,無論是食物的種類還是烹調的風格都更多樣化。而劇集的内容也緊緊圍繞着食物本身,劇情也大幅度被淡化。
《深夜食堂》系列則完全不同,食物本土化且更家常,一群半夜來吃夜宵的食客們點幾樣普普通通的小菜,再倒上一杯啤酒,大談生活的甜苦。一餐之飯在戲中也隻能淪為配角,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暖心故事才是王道。
《深夜食堂2》
而在《深夜食堂2》中,依然延續了系列作品的設定。手藝精湛閱曆豐富的食堂老闆和一群老食客們,串聯起3個獨立的暖心小故事。從叙事的視角來看,片中對于食物的刻畫比起前作和劇版更加削弱,有時甚至對吃飯的場景一帶而過。這似乎有些違背了人們慣常對于美食劇的理解。但從觀感上來看,這部新片雖新意不足但也仍是溫潤有餘。
本片的故事聚焦了剩女的社會壓力和情感問題、跨年齡戀愛與父母之于子女過度“關心”的沖突、以及老人對抛夫棄子的忏悔。看起來特立獨行的架構其實仍擺脫不了系列作品的套路。剩女的社會處境在“茶泡飯三姐妹”中早有所涉及;父母與孩子間的隔閡也有劇版的“酒蒸蛤蜊”章節這樣的同類故事;而最後結尾略有強制煽情意味的母子重逢、原諒與守望的主題,也和第一部電視劇中“醬油炒面”的故事相似。
《深夜食堂》第一季中的“醬油炒面”章節
但《深夜食堂》系列的高明之處在于:同質化類型的主題每次的切入點都不近相同,不同當事者的社會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的差異使得故事走向也大相徑庭。例如第一個故事中剩女為了緩解工作壓力和情感上的孤獨,定時會穿“喪服”解壓,獨特的人物塑造使得故事變的更加鮮活有趣。而每次故事之間的切換也随着常客和老闆“中場串聯”使不相關的劇情連接更加順暢,觀影時大有身置食堂中與食客們共同嬉笑怒罵之感。
“喪服”女的人物設定頗有新意
這也恰恰證明了一點:即使是美食電影,食物也不會比人和事更重要。
黑澤明
日本著名的導演黑澤明先生是一位出名的一日四食主義者,過了八十歲,他還說:“早餐,是身體的營養;夜宵,是精神上的營養。”可見對于日本人來說,夜宵文化不隻是沁入脾胃,更要深入人心。這種心靈的歸屬感其實也是觀衆們喜愛“深夜食堂”系列的原因。
日本深夜的街頭
曾有美食家将中國和日本的夜食文化對比為“喜樂風”和“悲怆風”。中國夜市的繁華和嘈雜,食客們成群結隊喝酒暢聊,這些畫面在中國式飯局中最為典型;而夜晚中幾個燈籠照亮的日式小門臉,靜谧又凄清;食客們三三兩兩甚至獨自前來,默默的品味食物,偶爾會有幾個醉酒的上班族喧嚣而過,可謂一景。
島國人民這種“走心流”的夜宵風格确實獨樹一幟,在他們看來:食客和用餐的館子彼此在深夜中“互相取暖”,是一種氛圍。讓每天壓力繁重飽經風霜的心靈,在夜間找一個去處。而在《深夜食堂》中,這種歸屬感被更加放大,廚師(老闆)和食客們有着家族式的羁絆。為了不再形單影隻,填飽肚子成了不想獨處的一個借口。吃的是菜,暖的是胃,填的其實是寂寞的坑。
所以,對于喜愛《深夜食堂》的人來說,圍看食堂百态是一種習慣。久而久之,老闆和店裡常客也成為了觀衆們的家人,一旦寂寞的時候就想到食堂“走一趟”。因為那裡的人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是無處安放孤獨的人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