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曆七月廿九
恭迎地藏菩薩聖誕日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譯作乞叉底粟婆。關于地藏之名,《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其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又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地藏十輪經》卷一言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
地藏菩薩是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于釋迦牟尼佛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前的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衆生始願成佛之菩薩。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尤其是地獄衆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廣為弘傳。
地藏菩薩另有功德,也從地藏名義而來。《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能滿衆生所求,增長一切草木和農作物等,一切從地上生長的都得到豐碩收成,這是農民所希望的。此經譯出後少人弘揚,所以地藏菩薩這方面功德少人注意。又《須彌藏經》說,地藏菩薩具有令衆生增長精氣,增進健康,祛除疾病的功德,是“大妙藥”。
世俗也有稱為地藏王,但經中隻名地藏,印順法師認為,可能是因為被認為是地藏菩薩化身的九華山地藏比丘出身新羅王族,所以加“王”字以尊稱。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當中是有“地藏王菩薩”這一稱呼。也因此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漢傳地藏菩薩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寶珠、蓮花、幡幢等。地藏菩薩有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叫做:“谛聽”或“善聽”。
地藏菩薩的道場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内的九華山。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挂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衆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刹78座,佛像1500餘尊,藏有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
唐代的佛教,正如日中天,吸引了日朝等國不少僧人來華求法。當時的朝鮮半島分為三個國家,即新羅、高麗、百濟。有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力大可敵十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金喬覺出家名地藏比丘,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地藏比丘在各地遊化數年後,于開元末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裡結廬苦修,過着渴飲澗水,饑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蟲傷螫。
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幹年後被當地士紳諸葛節遊山時發現。見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鍋殘粒中滲有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得知是新羅王族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發心倡議為他修建道場。九華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請闵公布施山地,闵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據載,地藏顯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于是闵公将整個九華山全部布施供養。闵公為地藏護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在九十年代後,所見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
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并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1
地藏菩薩本願:
其一、地獄未空不成佛:《占察善惡業報經》說,地藏菩薩在無量無邊劫以來修行,早已達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圓滿具足,早就應該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衆生,所以隐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和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衆生。故《楞伽經》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并非因為程度不夠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願力度化衆生。所以功德雖然與佛齊等,卻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度脫罪苦衆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其二、求諸所願皆滿足:地藏菩薩功德與佛平等,敬信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地藏十輪經》說:如在一百劫中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号禮拜供養,所求如求康壽财富或斷煩惱等,不如在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念菩薩名号,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圓滿達成。這是弘揚地藏菩薩法門,所以特地贊歎地藏菩薩功德的超勝。又《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在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衆生離種種困苦,所求皆得滿足。
今日農曆廿九,恭迎地藏菩薩聖誕日。慈因積善,誓救衆生,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智慧音裡,吉祥雲中,為閻浮提苦衆生,作大證明功德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尊地藏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菩薩摩诃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