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7-30 07:11:53

摘 要

我國古代詩文由于流傳久遠,常常會形成不同的文字面貌,即所謂“異文”。語文教材選編古詩文,考慮到複雜的異文情況,原則上依照所選定的底本來确定文本,有時也會有所變通,采用更為“通行”的面貌。在古詩文教學或測評中适當地引入異文,有助于鍛煉或考查學生的審美及思維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材 古詩文 異文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1

統編語文教材使用以來,常有一些語文老師來電來信,詢問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的末句是“随風直到夜郎西”還是“随君直到夜郎西”,白居易《賣炭翁》的倒數第二句是“半匹紅紗一丈绫”還是“半匹紅绡一丈绫”,《禮記·檀弓》中“苛政猛于虎”故事裡孔子是“使子貢問之”還是“使子路問之”,等等。其實,這些都屬于古詩文中的“異文”現象。

01 古詩文存在異文是正常現象

所謂“異文”,就是相同的内容在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書中呈現出的不同文字面貌。

異文産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一些年代久遠的文獻甚至經過了書寫載體和文字系統的變遷,而後世的傳抄刻印,難免有魯魚亥豕之訛,其中有無心之誤,也有無知妄改,甚至還存在有意篡改。一般來說,一部古書也好,單篇的詩文也好,流傳的年代越長,傳播的範圍越大,抄寫刻印的次數越多,異文的情況也就越複雜。

比如前面提到的幾句詩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的末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李太白文集》、日本靜嘉堂藏宋刻本《李太白文集》 等作 “随君直到夜郎西”,而元刻本《分類補注李太白集》(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赟删補)和清代以來影響極大的王琦輯注本《李太白全集》等作“随風直到夜郎西”;《賣炭翁》的倒數第二句,《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元和四年(1618,相當于我國萬曆四十六年)那波道園活字本《白氏長慶集》作“半匹紅绡一丈绫”,而宋紹興刻本《白氏長慶集》作“半匹紅紗一丈绫”;“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禮記》、《四部叢刊》影宋本《禮記》等作“使子路問之”,而唐石經《禮記》、宋監本《禮記》等作“使子貢問之”。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2

以上所舉還僅僅是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的情況。有時同一篇詩文也會見于不同的書。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除了見于李白的别集,又見于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和宋祝穆《方輿勝覽》(在此二書中均作“随君”);《賣炭翁》除了見于《白氏長慶集》,又見于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作“紅紗”);“苛政猛于虎”的故事除了見于《禮記》,又見于《論衡》《孔子家語》《藝文類聚》《群書治要》等(以上各書中均作“子貢”),最有趣的是這個故事凡三見于《太平禦覽》,一處作“子路”(卷五百四十八),兩處作“子貢”(卷四百八十七、卷八百九十一)。

此外像賈誼 《過秦論》既見于《新書》又見于《史記》還見于《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既見于《漢書》又見于《文選》,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既見于《貞觀政要》又見于《舊唐書》還見于《文苑英華》,王勃《滕王閣序》既見于《王子安集》又見于《文苑英華》,文字大都會有一些差異。

如《滕王閣序》開篇一句,《王子安集》作“南昌故郡”,《文苑英華》作“豫章故郡”。有時文字的差異甚至會影響斷句,如《報任安書》中有“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此據《文選》),《漢書》無“陋”字,則隻能斷為“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意思也有所不同。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3

綜上所述,古詩文存在異文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有的師生發現教材中的古詩文文本和自己在其他書中或網上看到的不一緻,就會來信來電詢問是不是教材弄錯了。其實了解了異文的有關知識,就大可不必如此緊張。

異文在文獻學的意義上确有正誤之分,至少有可靠不可靠之别;但在文學欣賞意義上的優劣則是另一回事。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在從宋至清的各種版本的李白别集中均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而廣為人們熟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最早見于明代李攀龍編《唐詩選》。從文獻學的角度來說,前者遠比後者可靠;但後者的流行程度遠高于前者,亦非全無道理。葛兆光先生就認為“床前看月光”“舉頭望山月”的版本“不如現在通行的好,因為兩次出現的‘明月’并不顯得叠出而顯出回環,而省去的那個‘看’字卻避免了與‘望’字的重複”[1]。

02 教材選編古詩文的版本選擇和異文處理

古代詩文的版本、異文情況比較複雜,而教材選編時也會充分考慮這些因素。

一般來說,教材在選擇版本時會遵循以下原則:取别集不取總集,因為從文獻學角度來說,别集的可靠程度一般要高于總集(如果總集出現時間更早則另當别論);取今人整理本不取古代版本,因為今人整理本相對比較易得,也比較方便使用;取學術性版本而不取普及性版本,因為前者是提供給專業研究者和程度較高的讀者使用的,一般由專家整理,由專業的古籍出版社出版,整理工作也比較重視底本的選擇和文字的校勘,總體而言可靠程度更高,同時常常會附有詳細的校勘記,讀者可以借此了解其他版本的面貌。

教材選編古詩文,文本内容原則上會依照選定版本的正文。有的老師發現,新版教材上一些古詩文與舊版教材有所不同,常常是因為替換了版本所緻。如楊萬裡《過松源晨炊漆公店》的第三句,舊版教材作“正入萬山圈子裡”,出處為《誠齋集》,未注明版本,依據的應該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而新版教材将所依據的版本換為《楊萬裡集箋校》(以《四部叢刊》影宋本《誠齋集》為底本整理,中華書局2007年版),該句則作“政入萬山圍子裡”,因此新版教材該句面貌如此。一般來說,新替換的版本會比此前的更好。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4

但有時教材也并不完全按照所選定版本的正文。因為有一些詩文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于編者選定版本的面貌,而且這種面貌已經深入人心,如果完全按照選定版本的正文,可能引起廣大師生的不适應和媒體的炒作。因此,編者在編寫過程中也會采取一些變通的方式,即部分詩文會采取“通行”的面貌,即允許個别文字來自其他可靠的版本或典籍,而與選定版本正文中的不同。

這與語文教材的“文選”性質有關——“不主一本,擇善而從”是編纂選本的通例。比如曹操《觀滄海》,教材依據的版本是《曹操集》(以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為底本整理,中華書局2012年版),而“洪波湧起”的“湧”,《曹操集》作“踴”,校勘記中指出:“《宋書·樂志》作‘湧’”。既然“洪波湧起”是為廣大讀者所熟悉的面貌,“湧”字也有比較可靠的版本依據,那麼我們就仍然保留“湧”而不從《曹操集》正文作“踴”。

又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材依據的版本是《孟浩然集校注》(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為底本整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該詩的題目,《孟浩然集校注》正文依其底本作《臨洞庭》,唐代敦煌寫本作《洞庭湖作》,宋代蜀刻本《孟浩然集》作《嶽陽樓》,《文苑英華》作《望洞庭湖上張丞相》,宋代計有功編《唐詩紀事》作《湖上作》,《全唐詩》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以上各本标題均據該書校勘記)。考慮到《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一标題能夠提供更多的寫作背景信息,同時也更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教材最終選擇使用這一标題。

又如崔颢《黃鶴樓》,教材依據的版本是《全唐詩》(以清康熙揚州詩局刻本為底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其中首聯第二句,該版本作“昔人已乘白雲去”,與我們熟悉的“昔人已乘黃鶴去”不同;但該版本“白雲”下有校勘記雲:“一作‘黃鶴’。”可見确有版本作“昔人已乘黃鶴去”,因此教材中此句也就取“黃鶴”而不取“白雲”。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5

又如歐陽修《醉翁亭記》,教材依據的版本是《歐陽修全集》(以清嘉慶二十四年歐陽衡編校本為底本整理,中華書局2001年版),其中“作亭者誰”的下一句,該版本作“山之僧曰智仙也”,較之我們熟悉的“山之僧智仙也”多一個“曰”字;《四部叢刊》影印元刻本《歐陽文忠公集》這一句亦作“山之僧曰智仙也”,但“曰”字下有校勘記雲:“一無此字。”可見确有版本作“山之僧智仙也”,因此教材也就繼續采用更為大家熟悉的版本。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免煩瑣、增加師生負擔,教材中一般不出校異文(注明某字一作某);如果想了解一篇詩文詳細的異文情況,可以參考教材提供的出處,或利用專業的古籍數據庫進行查詢。

03 古詩文異文的教學與測評價值

在古詩文教學中适當地引入異文,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異文作為一種古詩文中常見現象的存在,也可以引導他們通過比較、辨析領會古人遣詞用字的妙處。比如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24課課後的“思考探究”第一題:

關于陶淵明《飲酒》(其五),蘇東坡這樣評述:“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你怎麼理解蘇東坡的這段話?說說你的想法。

從版本上講,“望南山”不為無據,汲古閣藏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見”字下有校勘記雲“一作‘望’”,而《文選》《藝文類聚》錄此詩亦均作“望南山”;但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說,“望”字執着刻意,是有心而為;“見”字從容自若,是無意得之,且與“悠然”相契,終勝“望”字一籌。

對于初中生來說,單看這個“見”字,或許不容易體會其中的妙處,但引入異文“望”字作為比照對象,辨析二者在表意上的差别,“見”字之妙就不難領悟了。當然,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清人何焯就指出:“就一句而言,‘望’字誠不若‘見’字為近自然,然山氣飛鳥皆望中所有,非複偶然見此也。‘悠然’二字從上‘心遠’來。東坡之論不必附會。”[2]但終究不免強為之說。近世亦有主“望”字者,多在“南山”上下功夫,或以為象征壽考[3],或以為寓意豐收[4],但大都是故作新說,難以服衆。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6

還有一些異文,其優劣之别不像《飲酒》(其五)中的“見”“望”那樣基本有定論,而是見仁見智,那麼以此作為教學或測評的切入點,就更能鍛煉或考查學生的審美甚至思維能力。

與常見的“把A字換成B字好不好?為什麼?”這種設問方式相比,引入不同版本的異文可能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因為前者的比較項常常是命題人虛拟出來的,這種虛拟大概率不會超越原文,因而學生思考和作答的方向就會相對單一;而後者則是一種曆史上的真實存在,甚至本身就有争論,這樣就能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如2004年高考語文湖北卷的古代詩歌閱讀選取了王灣《次北固山下》,并命制了這樣一道題: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麼?

命題者似乎有意在詩歌正文中使用了不太常見的“潮平兩岸失”,而将更為人們熟悉的“潮平兩岸闊”作為“别本”提供,可謂用心良苦,或許是希望借此打破“原文一定好,比較項一定不好”的思維定式。“失”與“闊”其實各有千秋:“失”字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甚至讓人聯想到《莊子·秋水》中描繪的“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情景;“闊”字則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邈遠無際因而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與“懸”字一橫一縱兩相對應,聲調也更為響亮。此題具有開放性,隻要能将相關文字在語境中的含義及表達效果做合理的解釋即可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異文都有文學上的辨析價值。比如上文所舉白居易《賣炭翁》的“紅紗”與“紅绡”,辨析的意義就不大;而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的“随君”與“随風”,就值得玩味一番。又如常建《題破山寺後禅院》,“萬籁此都寂”或作“萬籁此俱寂”,辨析的意義就不大;而“初日照高林”或作“初日朗高林”,“曲徑通幽處”或作“竹徑通幽處”,就值得玩味一番。

總之,異文的引入要精中求精,選擇最值得涵泳品味的;價值不高的則不應涉及,以免徒增負擔甚至擾亂視聽。

此外,教材所采作正文的文字,一般來說是相對較為通行的,廣大師生接受程度較高的;至于藝術上的優劣,則可以見仁見智,教材所采未必就是最好的。如周敦頤《愛蓮說》,教材依據的是《周敦頤集》(以光緒十三年賀瑞麟所編 《周子全書》為底本整理,中華書局1990年版),其中“世人甚愛牡丹”一句,宋刻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作“世人盛愛牡丹”。“甚”與“盛”相較,前者僅能表示程度,“甚愛”不過“很愛”“極愛”“非常愛”“特别愛”而已;而後者則除了同樣能表示很深很高的程度之外,還有“繁盛”“旺盛”“隆重”“豐厚”“普遍”的意思,一個“盛”字甚至可以讓人聯想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圍觀追捧牡丹的盛大熱烈場面,其内涵和給人的想象空間恐怕不是“甚”字所能比拟的。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7

又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的前四句,我們熟悉的版本是:“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一版本也為教材所采用。但在各種版本的《文山集》中,該詩的前四句都是:“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抛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湯化先生指出,前者在詩歌藝術上遠遠不及後者[5];筆者亦曾撰文探讨這幾處異文的版本源流、産生原因、表意效果等問題,結論是後者在版本可靠性和詩意表達上均更勝一籌[6]。特别是“落落”和“抛”:“落落”有“衆多”義,“幹戈落落”意即“戰火頻仍”,詩人自述其四年來轟轟烈烈的抗元經曆,慷慨悲壯;作“寥落”則是哀歎兵力消耗殆盡,作為首聯,悲觀失落,氣勢全洩。而“抛”較之“飄”更有力,足見狂風之肆虐,以此形容時局之殘酷、世變之劇烈,可謂恰如其分,作“飄”則讓人聯想起“枝上柳綿吹又少”之類,柔弱似小兒女語。當然,以上二例隻是筆者的一家之言,廣大師生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相比于一個明确的結論,這類問題對于學生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鍛煉才是更為重要的。

注釋:

[1]葛兆光.唐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115-116.

[2]何焯.義門讀書記: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932.

[3]陶淵明.陶淵明集[M].王瑤,編注.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63.

[4]董水龍.“悠然”見到的為什麼必須是“南山”: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飲酒(其五)》賞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8(11).

[5]湯化.《過零丁洋》版本之疑[J].語文學習,2015(1).

[6]陳恒舒.談談《過零丁洋》的幾處異文[J].語文學習,2015(11).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8

文章來源:《中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1期

轉載自:中學語文教學(ID:zhongxueyuwenjiaoxue)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9

設計:劉 可(實習)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10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題型思維導圖(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