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風景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2004年2月,嵩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裡,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東西綿延60多公裡;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颍水,北鄰黃河。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卧,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颍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内名山”之稱。于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于天”的名句。
主要景點;嵩山碑刻,石碑是嵩山分布較廣的文物。嵩山碑刻,作品多達2000餘件,顔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等曆代的大書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寶。
嵩嶽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風景之區。原址為孝明帝之離宮,正光元 年(520)改為寺,初名永明閑居寺。隋唐兩代曾對寺院進行過大規模擴修。唐李邕《嵩嶽寺碑》載:寺院為一廣大佛刹,“殚極國材,濟濟僧徒,彌七百衆,落 落殿宇一千間”。當時寺中有七佛殿(風陽殿)、定光佛堂、無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時所建寶塔仍存,俗稱嵩嶽寺塔,磚構,密檐式,塔高40餘米,15層,平 面是12角形,“發地四鋪而聳,淩空八相而圓,方丈十二,戶牖數百”,至今不失其偉岸壯麗。是國内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
少室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葦園溝村自然村,古名弘化寺,意為“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的佛門淨地,屬于中嶽嵩山七十二寺院之一,因其位居中嶽嵩山之少室山南麓之故而以山得名少室寺。該寺建于唐初而毀于清末,新中國成立時尚有斷垣殘壁和數通古碑存在,曆經過文革破壞,如今片迹不存。2014年6月,當地政府根據該寺附近佛教信徒申請,依照國家宗教信仰政策,同意批準恢複重建少室寺。
中嶽廟是道教勝地,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書講經。位于太室山東麓的黃蓋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漢武帝時增修“太室祠”,北魏時改名為中嶽廟。唐宋時多次擴建,規模宏大;明崇祯十七年毀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中嶽廟占地十萬平方米,廟院南北長650多米,東西寬160多米。青石闆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嶽廟古建築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嶽大殿。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創建于北魏,原名明練寺,唐為紀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為尼,更名為永泰寺。寺内現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築。塔兩座,分别為唐朝和明朝所建。門前經幢兩座,上刻陀羅尼經,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
嵩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曆史,天然的地質演變而在國際國内久負盛名,嵩山旅遊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睐。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距離省會鄭州市近,是登山遊玩、野營探險、科研考古、了解中國曆史的絕佳去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