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阿拉外出走累了,弄堂裡有了歇腳的地方了。平時大家坐在這裡嘎三胡,看報紙,心情快樂多了……”家住虹口區四川北路1515弄永豐坊小區的董阿姨告訴記者,弄堂裡最近多了個“歇腳小屋”,不但能歇腳嘎三胡,還能取快遞,修鞋子,就像屋裡廂的公共客廳。
四川北路1515弄永豐坊,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前弄堂在四川北路上,後弄堂在新廣路上。由當時的鴻祥興營造廠承建,磚木結構,當時系北四川路厚德裡。後來厚德裡房屋拆除,1930年由農業銀行出資改建為永豐坊新式裡弄房屋,出挑檐口,有曬台,紅磚牆面。石庫門兩側及門鬥仿石面裝飾,造型簡潔,帶有幾何型裝飾,雙坡山頂牆面,是四川北路上頗有特色的一條弄堂,2005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
永豐坊還是條有着諸多紅色印迹的弄堂。該弄91号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舊居。秋瑾在這裡主持創辦了《中國女報》,雖然隻出版兩期,卻以言辭激烈而著稱,是當時中國影響最大的女報。該弄18号也有曆史故事:在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黨的地下工作者楊延秀在3樓主持黨的秘密聯絡站工作。
這條有着紅色印迹的老弄堂,近年來居民老齡化程度不斷提升,獨居老人、純老家庭成為弄堂裡的“主力軍”,居民們對公共活動場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弄堂所在的四川北路街道和永德居民區在開展“我為群衆辦實事”活動中,了解到弄堂裡硬件設施的短闆和居民們的需求後,組織樓組長、黨員志願者對弄内的房屋進行了走訪摸底調研,發現永豐坊弄口有一間長期被作為公益用途的小雜貨店,近期随着店主脫困,可用于其他公益用途。
永德居民區第一黨支部書記郭漢義詳細調研後,向永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燕建議,将這間雜物店改建成居民小屋。經過居民區黨總支和居民讨論決定,将被出租的雜物店收回來進行改造,方便弄堂裡居民開展活動。
怎麼改造?改造成怎麼樣?街道和永德居民區召開居民自治會議,傾聽居民的意見建議。大家一緻的意見是希望将其打造成小區公共客廳。于是,四川北路街道将其納入微更新項目,通過粉刷牆面,添置設施設備和桌椅等,對原有老舊小店全面升級。并為其取了個溫馨的名字——“永德小屋”。記者在“永德小屋” 看到,小屋雖然面積不大,但内有沙發、木椅、風扇、照明等,曹燕告訴記者,“永德小屋”全天24小時對居民開放,冬天可以在此避寒,夏天可以在這裡乘涼,開放至今,已成為弄内居民、特别是老人們歇歇腳、聊家常的好去處。
70多歲的鞋匠兄弟戚金發和戚金恒,是一對重殘無業的孤老兄弟,多年來一直在永豐坊弄口擺攤修鞋。不僅兄弟二人日曬雨淋,而且弄堂口地方狹小,放上個修鞋攤,還影響了居民的進出,居民中有不少人對此有意見,居民區幹部也多次勸說老人不要在弄堂口設攤。但老人也有自己的考慮:殘疾又無業,總要生活下去,加上弄堂周邊居民也有小修小補的需求,修鞋攤便一直未能取締。
“永德小屋”的設立,給兩位孤老兄弟的修鞋攤帶來了機會。永德居民區黨總支組織兄弟二人和居民代表等參加協商會議,決定讓兩位老人将修鞋攤位搬遷至“永德小屋”内。戚金發、戚金恒兄弟對此表示滿意。“現在修鞋不用日曬雨淋,也不用冬天瑟瑟發抖,夏天大汗淋漓了!”戚金發說。搬進小屋後,兩位兄弟一邊修鞋,一邊還能和前來休息的居民拉拉家常。
與此同時,這幾年弄堂内居民的快遞日益增多,有的快遞随意放在居民家門口,時有丢失。為方便社區居民存取快遞,永德居民區黨總支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召開黨小組會議、居民會議,大家一緻認為快遞櫃放置在“永德小屋”裡是最佳方案。于是,居民區黨總支依據居民意見,引進了智能快遞櫃。“在小屋裡放置快遞櫃,既方便了我們居民取件,也保護了曆史老弄堂的環境。”在弄堂裡居住了幾十年的居民毛老伯說。
永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燕告訴記者,百年老弄堂永豐坊曆史悠久,紅色資源豐富。“永德小屋”建成後,将會對其功能進行不斷完善,成為宣講紅色文化、法治、文明健康、防詐騙等教育活動場所;同時,針對弄堂裡老齡人口衆多、老人需求不斷湧現、适老設施不足的情況,将發掘現有資源,創新改造老舊弄堂空間,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
欄目主編:周楠 文字編輯:周楠
圖片由龍鋼 攝
來源:作者:周楠 龍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