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明朝石城之戰真相

明朝石城之戰真相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8-27 19:20:42

  明朝石城之戰真相(嘉祥申報曾子故裡)(1)

  《明史》卷二百八十四《儒林傳·曾質粹》載,明成化初年事,“山東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東麓,有漁者陷入穴中,得懸棺,碣曰‘曾參之墓’。”大明朝成化年間,山東嘉祥縣考古重大發現,當地官員具奏上疏朝廷,說有個漁民在本鄉南武山掉進一個塌陷洞穴,其中有懸棺及墓碑,赫然寫着“曾參之墓”,認為儒家四聖之一的曾子墓現世,是天下太平興旺的吉兆。

  當時的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他收到官員的奏報後大喜,當即作為年度重大考古發現,下旨“封樹丘陵,築建飨堂神路”,要求嘉祥縣地方好好保護先賢的墓葬。按照上級指示精神,嘉祥縣大興土木對曾子墓修繕保護,并仿照三孔的格局,在遺址上增建了府、廟、墓等紀念和祭祀建築。

  到了嘉靖時代,明世宗朱厚熜頒布明诏,在民間尋訪曾子後裔給予賞賜,各級官員盡力尋找,終于在江西吉安永豐縣境内找到了曾子的第五十九世孫曾質粹。嘉靖十二年(1533),在吏部侍郎顧鼎臣的奏請下,曾質粹一家得以東歸嘉祥,回到祖先故裡居住。至嘉靖十八年(1539),朝廷授曾質粹翰林院五經博士一職,子孫世襲。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十六日,這位老先生以69歲高齡辭世。

  有了曾子府、廟、墓,又有官方認可的曾氏後人,似乎山東嘉祥縣成為曾子故裡是闆上釘釘的事實。修建三曾的消息傳到費縣,當地輿論嘩然,費縣知縣、縣丞等地方官員不能接受這個結論,他們認為“曆代有關史志均明确記載曾子故裡春秋魯武城在費縣境”,曾子為費縣南武城人(今山東平邑縣魏莊鄉南武城),從未說過是嘉祥人。

  費縣地方官為此多次上書山東巡撫及三司衙門(都指揮司、布政司、按察司),要求上級單位主持公道,取消嘉祥縣的舉動,為自己正名。然而嘉祥縣先人一步,取得了皇帝手谕批準,等于國家級認可,誰也不敢擅自推翻結論,由此開始了長達百年的“明清曾子故裡之争”。

  曾子無疑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臨終甚至托孤于他,曆代諸多敬奉尊為“宗聖”。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子故裡在南武城,同時提到澹台滅明是武城人。關于曾子故裡本應非常明确的結論,問題卻也出在這裡。

  南武城究竟在哪裡,它與武城是不是一個地方?

  按照《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說法,“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澹台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這裡同時提到了孔子的兩位弟子,并分别記述其故裡,曾子是南武城人,澹台滅明是武城人。

  根據唐代魏王李泰編纂的《括地志》、以及清代官修的《一統志》、學者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山東确有兩處被稱作武城的地方,分别是“費之南武城”和“嘉祥武城”。

  武城究竟在何處,根據《春秋》與《左傳》記載,确有兩個武城,均屬魯國所轄,一是在魯境向南通往吳、邾的路上,另一在魯境向北通往齊國的路上。從地理位置上講,費縣之武城在南,嘉祥之武城在北。

  嘉祥縣之南武城 明代學者呂兆祥所著《宗聖志·世家志·宗聖邑裡》考證,“武城,魯下邑也,……宗聖家于此南武城,今嘉祥縣南四十五裡遂山社是也,有宗聖墓在焉。”認為武城是魯國的下邑(小的城邑),明代屬于嘉祥縣,縣下設社、屯為基本行政單元,萬曆二十三年(1595)設置遂山社(據縣城南22.5公裡,即四十五裡),有宗聖墓遺址存在。

  嘉祥縣自古被稱為麒麟的發祥地,而麒麟作為瑞獸,又與孔子有莫大關聯,《左傳》有“魯西狩獲麟”的記載,此地遂稱“嘉祥”,取其嘉美祥瑞之意。呂兆祥進一步考證說,“武城,古兖州之域”,“金大定末,置嘉祥縣,屬濟州”,“明興,改屬濟甯州,武城即嘉祥所統之地”。說武城屬于古九州之兖州,魯國為了防禦北邊的齊國設置,因此稱為“武城”,大金時設嘉祥縣,明代以後屬濟甯府嘉祥縣管轄。

  為何嘉祥縣境内的武城在北,卻稱作南武城呢?根據呂兆祥所記,這個武城,是為了禦齊所修築,在泰山之西南方,因嘉祥縣境内的南武山而得名,所以叫“南武城”。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清代學者顧棟高,他在《春秋大事表·列國地名考異》寫道,“費縣乃魯與邾、吳相接界,非所當備齊處。襄十九年之武城宜在嘉祥。

  費縣之武城 按上述史籍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魯國隻有一個武城(南武城是魯國為抵禦齊國後來設置),即費縣之武城。

  據史載,西周時屬邾國地界,春秋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食邑。據《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邾人城翼,還,将自離姑。公孫鉏曰:‘魯将禦我’,欲自武城還,循山而南。”昭公二十三年,邾國派人修築翼城後自西歸,途經離姑,遭遇武城魯兵襲擊。史料所記之翼城,故城在今費縣石井鄉,離姑城在今平邑縣魏莊鄉,而魯人發動攻擊的武城故城在此二城附近,即魯國南境通向吳、邾的費縣武城,而嘉祥南武城據此百裡之遙,顯然不是。

  從地名演變來看,春秋時為魯國城邑的費縣武城,戰國時改屬齊國,漢以後已無武城改為南城,才有南武城縣之名,西晉屬泰山郡,已稱南城縣沒有“武”字,至唐以後屬沂州改費縣之名。可見費縣并無“南武城”之名,彼時隻有武城。

  史籍為何将費縣武城稱作“南武城”,據《地理志》記載“定襄有西武城,清河有東武城,故雲南武城”,為了與其他武城區别開。《齊乘》記載“古武城,費西、滕東兩縣之間,子遊弦歌舊邑。”“費西、滕東兩縣之間”這個武城,就是孔門弟子子遊的從政之地。

  言偃曾經在費縣武城做過行政長官,費縣的武城與南方的邾、吳相接界,言偃恰好是孔門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因為費縣武城是孔子的另外一個弟子澹台滅明的故裡,據《論語·雍也》記載,他孔子問他那裡有沒有人才,言偃就向老師推薦了澹台滅明。

  費縣、嘉祥曾子故裡之争的結局 清人趙祐在《四書溫故錄》明白提出,《史記》中所說武城,在曾子的故裡添加以“南”字,即證明南武城與武城是截然不同的兩地。古代武城在山東平邑,是澹台滅明之故裡。而古代南武城,在山東嘉祥,是曾子之故裡。可知,山東确有兩處武城,曾子在南武城,澹台滅明在武城,這是兩個不同地方,所以分别記述。

  關于嘉祥縣上呈的“曾子故裡”申報,費縣地方始終不予承認,隻是礙于朝廷對曾子後裔“照孟、顔二氏例,授翰林五經博士”之議,不敢太過于争辯,卻提出種種辯解,一是認為懸棺葬是川蜀地區的葬儀,山東當地從無此葬法,其二墓碑是西漢以後才出現的,公認最早的墓碣是在平邑縣城出土的西漢河平三年(前26)麃孝禹碑,曾子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此時中國尚未出現墓葬碑碣。

  面對嘉祥縣的“公然造假”,費縣地方于明天啟四年(1624),在武城東八裡之關陽鎮,将“子遊祠”改建“二賢祠”,主祀曾子、言子,并附祀澹台子,至清代乾隆三十一年,“二賢祠”增擴,将澹台并列為“三賢”。後于乾隆四十三年,禮部代表朝廷批複山東巡撫國泰,準予仿照孔府建制,在南武城曾氏父子墓各設奉祀生1名,先後由曾子之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代孫襲任。

  清嘉慶十三年,山東督糧道孫星衍、費縣知縣郭志清等官員,于費縣南武城設立曾點(曾參之父)墓碑一座。由此,費縣曾子故裡終于得到了清代政府的官方認可,持續了百年的争執告一段落。

  明朝石城之戰真相(嘉祥申報曾子故裡)(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