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地處皖北平原區域,經常受水旱蝗災襲擾,民間多出藝人,他們多以吹唢呐為生計。
乾隆《靈璧志略》載:居民“歲歲逃亡,十不存五”。明清時期輾轉遷徙的災民,有的以吹唢呐安身立命,唢呐逐漸成為當地婚喪嫁娶必不可少的樂器。
清末,周家祖輩在江蘇桃園吹奏唢呐,為謀生成立喇叭班。民國初,傳至第二代,輾轉到安徽靈璧尹集菠林村安家落戶,後漸成規模,在當地有了名氣,被稱為“菠林喇叭”,也叫“周家班”。
周家班自清末創始發展到現在,已傳承七代,曆經100多年滄桑。菠林喇叭一直以曲牌豐富、音樂獨特、彰顯禮儀、盛傳不衰而著名。其不僅是一個容納皖北地區音樂作品和音樂信息的寶庫,并且在音樂上有許多獨創。
其中銅唢呐的演奏,音高而不燥,柔而不膩,韻味質樸;咔戲中的“把攥及咔碗”吹奏融合了當地的戲曲、曲藝等,保留了大量的民間戲法絕活。
菠林喇叭幾乎能演奏所有管樂的技巧聲态,如咔戲、悶笛、雙管、拔攥子等模拟戲劇人聲、鳥的鳴叫等。把唢呐的幾個部分拆開吹奏,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如老生的蒼老低沉、花旦的俏皮靈動、武夫的粗魯莽撞。
菠林喇叭用于日常演奏的曲目達200多首,如明朗歡快的婚嫁、年節喜慶曲調,沉穩悲涼的喪葬哀樂曲調。傳統曲牌中融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唱腔曲調等。
作為區域文化的一部分,它全面、真實、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地區民風民俗面貌,具有很高的民俗學研究價值。
菠林喇叭始終紮根土壤,吸取養分,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是民族民間音樂的一泓活水。
近年,活躍在全國各地,技藝傳承更加豐富,出版了部分音樂專輯,受邀參加“歡鬧省城”、“京城獻藝”、“迎奧運”、“出省挑戰打對棚”(打擂台)等一系列大型活動。
2012年,參加了北京“毛澤東主席誕辰119周年”紀念演出活動。
“周家八虎”中的周本鳴、周中華還随政府代表團出訪韓國、日本、港澳台等地,2006年,曾随央視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了“華人新春聚會”演出,名揚海外。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點擊左下角“了解更多”,更多安徽文化、活動信息給你精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