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醬是起源于潮汕,盛行福建省、廣東省等地的一種混合型調味品。色澤淡褐,呈糊醬狀,具有大蒜、洋蔥、花生米等特殊的複合香味、蝦米和生抽的複合鮮鹹味,以及輕微的甜、辣味。沙茶(印尼語:Satay)在閩南,潮汕,台灣也被稱為沙嗲。原是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風味食品。其原義是烤肉串,多用羊肉、雞肉或豬肉,所用的調料,味道辛辣,傳入潮汕地區後,隻取其辛辣的特點調成一種調味品,稱為沙茶醬。
沙茶醬的品種有福建沙茶醬、潮汕沙茶醬和進口沙茶醬三大類。
福建沙茶醬是用大劑量的油炸花生米末及适量去骨的油炸比目魚幹末和蝦米末與蒜泥、香菜末、辣椒粉、芥末粉、五香粉、沙姜粉、芫荽粉、香木草粉用植物油煸炒起香,佐以白糖、精鹽用文火慢炒半小時,至鍋内不泛泡時離火待其自然冷卻後裝入壇内,可久藏1年至2年而不變質。福建沙茶醬香味自然濃郁,用以烹制爆炒溜蒸等海鮮菜品,口味鮮醇,因其特有的海鮮自然香味而深受港澳台食客的歡迎。
進口沙茶醬又稱沙嗲醬(Sateysauce)。是盛行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的一種沙茶醬。它色澤為桔黃色,質地細膩,如膏脂,相當辛辣香鹹,富有開胃消食之功效,調味特色突出,故傳入潮州廣大地區後,經曆代廚師琢磨改良,隻取其富含辛辣的特點,改用國内香料和主料制作,并音譯印尼文“SATE”,稱之為沙茶(潮州話讀“茶”為“嗲”音)醬。
1.将花生仁放進容器中,加沸水(略放鹽少許)泡10分鐘後剝皮,投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至熟脆撈出,待冷卻後将它碾成碎末。另将比目魚幹剔盡骨刺,也用(七成)熱的油鍋炸酥撈出,斬成細末待用。
2.開油鍋,将植物油熬熟後待涼,再調入約150克涼油調稀;将大蒜頭剝去皮,另将蝦米斬成碎末,再用一部分油将蔥炸幹水分,然後把蔥碾碎,仍放入油中,另用一部分油分别将辣椒粉和蒜蓉熬成蒜油和辣油待用。
3.另用淨鍋放油,先将香菜籽、五香粉下鍋略炒,加入芝麻醬、蝦米末、花生末、芥末粉、沙姜粉炒勻,再加入蒜油、蔥油、辣油、精鹽、白糖、炒勻,随後将香木草碾成粉末也放入同炒。用文火炒半小時左右,見鍋内不泛泡時,即可離火待其自然冷卻後裝入壇内,可久藏1-2年不變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